-
阴俳
概述:阴俳为喑俳的别称。见《医略十三篇·类中风》。又名瘖痱、瘖俳、喑痱。瘖痱为病名。出《黄帝内经素问·脉解》。病因病机:多由肾精亏损,以致肾气厥逆而成。症状:《奇效良方》:“瘖痱之状,舌瘖不能语,足废不为用。”治疗:治宜滋肾阴。
-
音瘖
音瘖病证名。即瘖。指声哑不能出也。详参瘖条。
-
喑俳
喑俳病证名。出《素问·脉解》。《圣济总录》卷五十一:“喑俳之状,舌喑不能语,足废不为用。盖肾脉络舌本,肾气内夺,气厥不至舌本,故不能语而为喑;肾脉循阴股,循行内踝,入足下,肾气不顺,故足废而为俳。”参见瘖痱条。
-
冬茯苏贝汤
处方:苏叶3钱,麦冬2两,贝母3钱,茯苓5钱。功能主治:口渴之极,快饮凉水,水抑肺气而不升,忽然瘖哑,不能出声。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十
-
广嗣丸
处方:沉香1钱,丁香1钱,茱萸1钱,官桂1钱,白及1钱,蛇床子2钱,木鳖子2钱,杏仁2钱,砂仁2钱,细辛2钱。制法:炼蜜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妊娠胞络阻绝,九月而瘖。摘录:《增补内经拾遗》卷四
-
王瘖
王瘖见于出土战国古玺。据考证系王姓医人,专治瘖(喑)而口不能言者,故玺文上标姓氏,下标所专治病。
-
颠疾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涩甚为瘖;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又:“肺脉急甚为癫疾。”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③癫狂病,神志错乱的疾病。《素问·脉解》:“所谓甚则狂颠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颠疾也。”
-
搏阴
搏阴指邪入于阴,与阴气相争。《素问·宣明五气篇》:“搏阴则为瘖。”
-
肾怯失音
肾怯失音病证名。又名病后瘖。大病之后,突然嘶哑。《小儿药证直诀》:“病吐泻及大病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能咽药,此非失音,为肾怯不能上接于阳故也,当补肾,地黄丸主之。”
-
息火
息火为灸法术语。息,通熄。指艾火熄灭。《备急千金要方》:“中风失瘖……息火仍移灸百会五十壮。”
-
留线汤
处方:熟地5钱,款冬花1钱,山茱萸2钱,麦冬5钱,地骨皮5钱,贝母1钱,苏子1钱,山药3钱,芡实3钱,百部3分。功能主治:肾水涸,劳损弱怯,喘嗽不宁,渐渐瘖哑,气息低沉。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十
-
远志茯神丸
《幼幼新书》卷十引《王氏手集》:组成:人参3两,茯神3两,远志2两,菖蒲2两。主治:小儿惊怖大啼,及见异物动神,恍惚不宁,狂妄惊悸,睡眠不稳,多汗心忪,精神瘖钝,寒热咽干,手足烦热。用法用量:每服15丸,食后荆芥汤送下,日2次。制备方法:上为末,二两加桂二钱半,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
栀子菖薄汤
《准绳 幼科》卷五:方名:栀子菖薄汤组成:栀子1钱3分,石菖蒲1钱2分,紫草茸1钱2分,山豆根1钱1分,生犀1钱1分,黄连1钱1分,羌活1钱,木通1钱,白僵蚕1钱,杏仁1钱,韭子1钱,鼠粘子1钱,升麻、蝉蜕、薄荷7分。主治:小儿痘证,因热毒生风,瘖哑不语。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煎,食远服。制备方法:上锉散。
-
神受丹
《普济方》卷一○○:方名:神受丹组成:脑子半字,麝香半字,辰砂1钱,全蝎4个(去毒),巴豆4粒(不去油),轻粉半字(1作腻粉),淡豉50粒(汤泡,去皮)。主治:五瘖,痫风。用法用量:每服1丸,好酒送下,即时吐泻;7日后再依上服,又7日再3丸,取效。制备方法:上为细末,以豉膏为丸,如鸡头大。
-
猪胆南星散
《直指小儿》卷二:方名:猪胆南星散组成:大天南星(湿纸煨香)。主治:小儿痫后瘖不能言。用法用量:每服1字,雄猪胆汁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末。
-
颡叫子
颡叫子医疗器械名称。系指我国最早的人工喉。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三:“世人以竹木牙骨之类为叫子,置人喉中吹之能作人言谓之颡叫子。”有病瘖者,可使用此物,粗能辨其一二。
-
身重瘖哑
身重瘖哑病证名。出《儒门事亲》卷五。即子瘖。详该条。
-
惊退而瘖
惊退而瘖病证名。指惊风后出现的失音。多由津液受伤,肺肾阴虚所致。治法详久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