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尸厥
厥证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篇》等。尸厥的症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状如昏死的恶候。或兼见手足逆冷,肌肤起粟,头面青黑,精神恍惚不宁;或错言妄语,牙紧口噤,头旋晕倒,呼吸低微而不连续,脉微弱如绝。尸厥的治疗:治宜以针灸外治,内服苏合香丸开窍,或中西医结合抢救。
-
扁鹊
他到东周都城洛阳,看见当地许多老年人,患了视听力衰退的疾病,就着眼于五官科疾病的研究,当了“耳目痹医”,治好了许多老人的五官病,使不少老人从耳聋眼花中恢复了健康;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
-
梁关
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底筋膜的外侧,在腓骨长、短肌腱的下方,达跟骨和骰骨之间,刺入足底外侧的小趾展肌,该肌由足底外侧动脉伴行的足底外侧神经支配。金门穴主治头项、腰尻、下肢等疾患:如腰膝酸痛、下肢不遂、历节痛风、外踝红肿、头风、牙痛、耳聋、项强、肩背痛、尸厥、癫痫、惊风、暴疝、疟疾、霍乱转筋等。
-
关梁
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底筋膜的外侧,在腓骨长、短肌腱的下方,达跟骨和骰骨之间,刺入足底外侧的小趾展肌,该肌由足底外侧动脉伴行的足底外侧神经支配。金门穴主治头项、腰尻、下肢等疾患:如腰膝酸痛、下肢不遂、历节痛风、外踝红肿、头风、牙痛、耳聋、项强、肩背痛、尸厥、癫痫、惊风、暴疝、疟疾、霍乱转筋等。
-
金阙
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底筋膜的外侧,在腓骨长、短肌腱的下方,达跟骨和骰骨之间,刺入足底外侧的小趾展肌,该肌由足底外侧动脉伴行的足底外侧神经支配。金门穴主治头项、腰尻、下肢等疾患:如腰膝酸痛、下肢不遂、历节痛风、外踝红肿、头风、牙痛、耳聋、项强、肩背痛、尸厥、癫痫、惊风、暴疝、疟疾、霍乱转筋等。
-
隐白
穴区神经、血管:有足背内侧皮神经之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隐白穴属足太阴经脾井穴,配五行属木,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的作用。隐白主治血证、脾胃和神志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纳呆、腹胀、腹痛、暴泄、尸厥、癫狂、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等。隐白配厉兑,有健脾宁神的作用,主治多梦。
-
阴中之阴
或在足大趾内侧甲根角侧后方(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角内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有趾背动脉。隐白穴属足太阴经脾井穴,配五行属木,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的作用。现代又多用隐白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痉挛、急慢性肠胃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休克等。
-
鬼垒
穴区神经、血管:有足背内侧皮神经之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隐白穴属足太阴经脾井穴,配五行属木,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的作用。隐白主治血证、脾胃和神志疾患:如衄血、吐血、下血、崩漏、呃逆、纳呆、腹胀、腹痛、暴泄、尸厥、癫狂、烦心、梦魇、不寐、急慢惊风等。隐白配厉兑,有健脾宁神的作用,主治多梦。
-
口禾髎
即禾髎,代号LI19。别名:和窌(《备急千金要方》),长频(《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长颊(《针灸聚英》),长髎(《针灸大全》),长顪, 。口禾髎配地仓、颊车、上关、牵正、地仓、四白、阳白,治面神经麻痹。刺灸法:刺法:直刺0.3~《针灸大成》:主尸厥及口不可开,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鼽衄不止。
-
长顪
即禾髎,代号LI19。别名:和窌(《备急千金要方》),长频(《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长颊(《针灸聚英》),长髎(《针灸大全》),长顪, 。口禾髎配地仓、颊车、上关、牵正、地仓、四白、阳白,治面神经麻痹。刺灸法:刺法:直刺0.3~《针灸大成》:主尸厥及口不可开,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鼽衄不止。
-
和窌
别名:和窌(《备急千金要方》),长频(《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长颊(《针灸聚英》),长髎,长顪, 。口禾髎配迎香、印堂、合谷治鼻疾。口禾髎配地仓、颊车、上关、牵正、地仓、四白、阳白,治面神经麻痹。刺灸法:刺法:直刺0.3~《针灸大成》:主尸厥及口不可开,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鼽衄不止。
-
长颊
即禾髎,代号LI19。别名:和窌(《备急千金要方》),长频(《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长颊(《针灸聚英》),长髎(《针灸大全》),长顪, 。口禾髎配地仓、颊车、上关、牵正、地仓、四白、阳白,治面神经麻痹。刺灸法:刺法:直刺0.3~《针灸大成》:主尸厥及口不可开,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鼽衄不止。
-
长频
概述:长频为经穴别名。别名:和窌(《备急千金要方》),长频(《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长颊(《针灸聚英》),长髎(《针灸大全》),长顪, 。口禾髎配地仓、颊车、上关、牵正、地仓、四白、阳白,治面神经麻痹。刺灸法:刺法:直刺0.3~《针灸大成》:主尸厥及口不可开,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鼽衄不止。
-
长髎
概述:长髎为经穴别名。别名:和窌(《备急千金要方》),长频(《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长颊(《针灸聚英》),长髎(《针灸大全》),长顪, 。口禾髎配地仓、颊车、上关、牵正、地仓、四白、阳白,治面神经麻痹。刺灸法:刺法:直刺0.3~《针灸大成》:主尸厥及口不可开,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鼽衄不止。
-
䪼
2.经穴别名。别名:和窌(《备急千金要方》),长频(《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长颊(《针灸聚英》),长髎(《针灸大全》),长顪, 。口禾髎配地仓、颊车、上关、牵正、地仓、四白、阳白,治面神经麻痹。刺灸法:刺法:直刺0.3~《针灸大成》:主尸厥及口不可开,鼻疮息肉,鼻塞不闻香臭,鼽衄不止。
-
太阴厥
太阴厥为病证名,六经厥之一。太阳厥、阳明厥、少阳厥、太阴厥、少阴厥、厥阴厥之总称,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少阴厥
少阴厥为病证名,六经厥之一。太阳厥、阳明厥、少阳厥、太阴厥、少阴厥、厥阴厥之总称,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太阳厥
太阳厥为病证名,六经厥之一。太阳厥、阳明厥、少阳厥、太阴厥、少阴厥、厥阴厥之总称,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子豹
据《韩诗外传》、《史记》、《说苑》等古书记载,虢国太子患尸蹶症,处于假死的休克状态。经扁鹊诊治,教其徒弟子明、子同、子阳、子容用厉针砭石,子豹用熨法,子游用按摩法共同救治痊愈。据《史记》等载:虢国太子患“尸厥”症,处于假死状态,经扁鹊诊,令弟子子阳、子豹厉针砥石,取三阳五会,配合药熨,竟愈。
-
尸蹷
厥证之一。出《素问·缪刺论》。以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所知,其状若尸,故曰尸厥。《肘后备急方·救卒死尸蹷方》:“尸蹷之病,卒死而脉犹动,听其耳中,循循如啸声,而腹间暖是也。
-
甘竹沥汤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甘竹沥汤:处方:甘竹沥(一斗)生姜(三两)防风(三两)甘草(炙.三两)防己(一两)麻黄(去节.一两)人参(一两)黄芩(一两)白术(一两)细辛(一两)茵芋(一两)秦艽(一两)桂心(一两)附子(一枚.主治:卒中恶风噎倒闷,口噤不能语,肝厥,尸蹷,死不识人,闭目,灸针不知痛,风狂。
-
还魂丹
《幼幼新书》卷十三引郑愈方:还魂丹:处方:麝香1字,蝎梢3-7个,朱砂2钱(别研),天南星1个(去心)。功能主治:中恶已死。水煎,灌下即醒。摘录:《证治要诀类方》卷四《医部全录》卷二九四:组成:朱砂2钱半,雄黄(并水飞)2钱半,生玳瑁(屑)2钱半,麝香(另研)2钱半,白芥子2钱半。主治:尸厥不语。
-
五绝透关散
《疑难急症简方》卷一:组成:生半夏5分,牙皂5分。主治:1自缢,2墙壁压,3溺水,4魇魅,5冻死,并一切中风尸厥,暴厥不省人事。用法用量:取黄豆大吹鼻中,男左女右。得嚏即苏。制备方法:上为末。用药禁忌:产晕忌用。
-
角发酒
功能主治:尸厥,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而致身脉皆动,而形无知,其状若尸。各家论述:1.《素问》王冰注:左角之发,是五络血之余也,故剃之燔治,饮之以美酒也。2.《内经讲义》:发亦名血余,性味苦涩微温,能治血病,为止血消瘀之良药,功能消瘀利窍,治血瘀阻塞,通利小便。
-
朱犀散
《得效》卷十:别名:朱砂散组成:犀角半两(镑屑,研末),生麝香1分,大朱砂1分。主治:中恶,中忤,鬼气,其证暮夜或登厕,或出效野,或游空冷屋室,或人所不至之地,忽然眼见鬼物,鼻口吸着恶气,蓦倒地,四肢厥冷,两手握拳,鼻口出清血,性命逡巡须臾不救。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此证与尸厥同,但腹不鸣,心胁俱暖。
-
镇邪饮
《玉案》卷二:方名:镇邪饮组成:紫朴1钱,胆星1钱,苍术1钱,广木香1钱,橘红1钱,甘草3分,辰砂3分。主治:尸厥。用法用量:上用水2钟,加生姜汁半盏,酒1盏,同煎温服。先以苏合丸灌醒,再服此方。
-
地卫
地卫为涌泉之别名。地冲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本经井穴,五行属木。泉:水泉。仰卧取穴。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
-
圆柱
圆柱为穴名。参见员柱:员柱为穴名。即员在,攒竹之别名。正坐仰靠取穴。主治头、目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眼睑 动、目翳、颊痛、鼽衄、项强不可回顾、癫痫、尸厥、狂证、小儿惊风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结膜炎、泪囊炎、角膜白斑、面神经麻痹、神经性头痛等。一般斜刺或沿皮刺0.3~
-
六经厥
太阳厥、阳明厥、少阳厥、太阴厥、少阴厥、厥阴厥之总称,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寒厥,有热厥,有六经厥,有尸厥。暴聋,颊肿,胁胻拘痛,名少阳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名少阴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泾溲不利,腑热,阴缩,名厥阴厥…
-
梁革
梁革唐代官吏。太和(827-835年)初,任宛陵巡官、金吾骑曹。精医。一女子暴死,革往视之,曰:“非死,盖尸厥也。”以针刺其胸、脐下多处,又凿去齿,药灌入,果得救。
-
气闭耳聋
气闭耳聋为病名。见《医学准绳六要》。系指耳聋之因于气闭者。治宜顺气解郁。方用逍遥散加减。参见气闭:气闭为病机名词。指气机阻滞的一类病机。《兰台轨范·厥门》:“尸厥,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
-
甬泉
甬泉即涌泉。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本经井穴,五行属木。泉:水泉。穴居足心陷中,经气自下而出,故名。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
-
地衢
地衢为穴名。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实验研究:针刺实验性休克的猫或家兔“足三里”“涌泉”部位有明显的升压和兴奋呼吸的作用;
-
秦越人
善用针灸、汤药、按摩治病,特别对针灸有很高的造诣,医名甚著。据《史记》载:虢国太子患尸厥,数日不醒,药巫罔效,后经扁鹊诊视,使弟子子扬厉针砥石,刺“三阳五会”,又使子豹为五分之熨,并服汤药二旬而愈。《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均佚。现存《难经》一书,为后人托名秦越人的作品。
-
始元
始元为经穴别名。出《经穴汇解》。攒竹为经穴名(CuánzhúBL2)。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穴在眉头,眉如竹叶簇聚,故名。正坐仰靠取穴。主治头、目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眼睑 动、目翳、颊痛、鼽衄、项强不可回顾、癫痫、尸厥、狂证、小儿惊风等。一般斜刺或沿皮刺0.3~
-
裴公八毒膏
《千金》卷七:方名:裴公八毒膏别名:八毒膏组成:蜀椒2两,当归2两,雄黄2两,丹砂2两,乌头1升,巴豆1升,薤白1斤,莽草4两。主治:卒中风毒,腹中绞刺痛,飞尸入脏;及魇寐不寤,尸厥奄忽不知人;宿食不消;若岁中多温,欲省病及行雾露中者。若毒气甚,咽喉闭塞不能咽者,折齿纳葱叶口中,以膏灌葱叶中令下;
-
阳明厥
概述:阳明厥为病证名。太阳厥、阳明厥、少阳厥、太阴厥、少阴厥、厥阴厥之总称,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寒厥,有热厥,有六经厥,有尸厥。暴聋,颊肿,胁胻拘痛,名少阳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名少阴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泾溲不利,腑热,阴缩,名厥阴厥…
-
喷嚏丸
方出《证类本草》卷十引《子母秘录》,名见《串雅内编》卷四:方名:喷嚏丸组成:半夏1两。主治:五绝。一曰自缢,二曰墙壁压,三曰溺水,四曰魇魅,五曰产乳。中风不语,尸厥,中恶,中鬼。制备方法:上为末,丸如大豆大。附注:《串雅内编》庚生按云:半夏以研细末吹入鼻中为宜。盖为丸塞鼻,每致闭气反为害矣。
-
大趾下
大趾下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足踇趾胫侧,爪甲缘下0.3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卒狂鬼语、尸厥等。一般直刺0.1~0.3寸;或点刺出血。
-
长桑君
长桑君为战国时医家。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善用针灸、汤药、按摩治病,特别对针灸有很高的造诣,医名甚著。据《史记》载:虢国太子患尸厥,数日不醒,药巫罔效,后经扁鹊诊视,使弟子子扬厉针砥石,刺“三阳五会”,又使子豹为五分之熨,并服汤药二旬而愈。《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均佚。
-
复泉
复泉为涌泉之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本经井穴,五行属木。穴居足心陷中,经气自下而出,故名。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
-
神应王
神应王指扁鹊。元·王好古曾作有《祭神应王文》。善用针灸、汤药、按摩治病,特别对针灸有很高的造诣,医名甚著。据《史记》载:虢国太子患尸厥,数日不醒,药巫罔效,后经扁鹊诊视,使弟子子扬厉针砥石,刺“三阳五会”,又使子豹为五分之熨,并服汤药二旬而愈。现存《难经》一书,为后人托名秦越人的作品。
-
神应侯
神应侯即神应王。元·王好古曾作有《祭神应王文》。善用针灸、汤药、按摩治病,特别对针灸有很高的造诣,医名甚著。据《史记》载:虢国太子患尸厥,数日不醒,药巫罔效,后经扁鹊诊视,使弟子子扬厉针砥石,刺“三阳五会”,又使子豹为五分之熨,并服汤药二旬而愈。现存《难经》一书,为后人托名秦越人的作品。
-
攒竺
攒竺为穴名。见《儒门事亲》。攒竹为经穴名(CuánzhúBL2)。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正坐仰靠取穴。主治头、目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眼睑 动、目翳、颊痛、鼽衄、项强不可回顾、癫痫、尸厥、狂证、小儿惊风等。一般斜刺或沿皮刺0.3~
-
攒骨
攒骨为经穴别名。见《琼瑶神书》。攒竹为经穴名(CuánzhúBL2)。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穴在眉头,眉如竹叶簇聚,故名。正坐仰靠取穴。主治头、目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眼睑 动、目翳、颊痛、鼽衄、项强不可回顾、癫痫、尸厥、狂证、小儿惊风等。一般斜刺或沿皮刺0.3~
-
灸法秘传
《灸法秘传》为书名。清·金冶田传,雷少逸编。刊于光绪九年(1883年)。内容有正面(穴)图,背面(穴)图、指节图、灸盏图、灸药神方、灸法禁忌,全书主体部分为中风、尸厥应灸七十症的灸法取穴。书末由刘国光氏附入太乙神针方及雷火针法。其中将特制的药艾放入银质的“灸盏”中进行灸疗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特点。
-
调气平胃散
《证治准绳·类方》卷一:调气平胃散:处方:木香乌药白豆蔻仁檀香砂仁各3克藿香3.6克苍术4.5克厚朴(姜汁炒)陈皮各3克甘草1.5克功能主治:芳香辟秽,调气和中。用法用量:生姜为引,水煎,温服。主治:卒暴尸厥,触犯邪气,昏晕卒倒无所知。胃气不和,胀满腹痛。附注:调气和胃散(《赤水玄珠》卷十六)。
-
回正散
处方:人参1钱,白薇1钱,茯苓3钱,白术5钱,半夏1钱,白芥子3钱,陈皮5分,甘草5分。功能主治:中邪,尸厥,卒倒,中毒,中恶。用法用量:水煎服。醒后服1剂痊愈。摘录:《石室秘录》卷三
-
纳鼻散
《三因》卷七:方名:纳鼻散别名:补遗纳鼻散组成:菖蒲。主治:尸厥,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静而若死,亦名卒厥者。用法用量:纳两鼻孔中,吹之令入,并以桂末安舌下。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补遗纳鼻散(《准绳 女科》卷二)。
-
泄热通络饮
《喉科家训》卷二:方名:泄热通络饮组成:犀角、羚羊、尖贝、青蒿、连翘、知母、麦冬、双钩、菖蒲。主治:湿温时毒,内陷化火,灼烁津液,肺胃荣分被扰,逆传心包,热极动风,手足瘛疭,口渴痰咳,身热昏愦,状若惊痫,不语,如尸厥,脉弦数,舌苔焦燥,咽痛碎腐者。用法用量:加至宝丹1粒,开水化,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