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科要略
《幼科要略》为儿科著作。清·叶桂撰于18世纪中期。本书对小儿的一些杂病如伏气、风温、夏热、厥逆、疳、胀、痧疹、惊等的辨证和方药作了简要的叙述。方中不乏精辟之论和独到见解。后经周学海补注增订,辑入《周氏医学丛书·二集》中。
-
小儿温壮候
小儿温壮候为病证名。足阳明为胃之经,主身之肌肉,其胃不和调,则气行壅涩,故蕴积体热,名为温壮候。”参见乳子病热:乳子病热为病证名。出《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幼科要略》:“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黄帝内经素问》:“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胃气不行于四肢,而手足寒则死。”
-
周学海
周学海清代医学家(1856-1906年)。浙江建德人。著有《脉义简摩》八卷,《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各两卷(后人合刊为《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仰慕宋元诸家,对史堪、张元素、刘完素、滑寿之说,皆有评注。服膺张璐、叶桂,证治每取张说,曾评注叶著《温热论》、《幼科要略》、《叶案存真类编》。
-
口疳
概述:口疳:1.口腔病;2.龋齿别名。是指以口舌生疮,口糜,口臭,面赤唇红,烦躁哭闹,惊悸不安,夜卧不宁,小便短黄,舌红,苔薄黄为主要表现的疳证。治疗:治法初宜清泻湿热,用清胃散加减;或以人中白散(人中白煅红60g,孩儿茶30g,黄柏、薄荷、青黛各18g,冰片1.5g共为极细末),少量掺口疳上(《外科正宗》卷四)。
-
易寒易热
是指小儿阴精阳气均未充实,在发病过程中,易呈阳气虚弱而表现为寒证,又易因阴伤阳亢而表现为热证的病理特点。病因病机:小儿肺娇胃弱,最易从口鼻感受病邪而患时行热病。故清·叶天士《幼科要略》提出“六气之邪,皆从火化;但是,小儿又具有“稚阳未充”的生理特点,身体的调节,适应功能也较脆弱。
-
暑热证
指感受暑热之邪,以恶热壮热,汗出,口渴多饮,心烦头晕,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干,脉洪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汗与尿液,同属于阴,异物而同源,故汗闭则尿液多,尿多则津液伤,津伤则必多饮以解渴,此为暑渴症汗闭、发热、多饮、多尿的一般病机。治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为主,用人参白虎汤,或王氏清暑清气汤;
-
伤风嗽
伤风嗽为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感受风邪袭于肺卫而致的咳嗽。清·叶天士《幼科要略》:“若果暴凉外束,身热痰嗽,只宜葱豉汤,或苏梗、前胡、杏仁、枳、桔之属,仅一二剂即可。”
-
中药临床用量流域
殷末周初是历史上的寒冷期,大概由寒邪导致的疾病和寒证多发,相应的是麻黄、桂枝、附子、干姜应用较多,用量也大。学术流派因素:张仲景学术、金元四大家学术、温病四大家学术,以及唐容川血证论、当代的火神派学术,这些学术都有大量的传承人,它们对临床医家的处方药量都会产生影响。
-
小儿肝病证治
小儿肝病证治为儿科五脏病证治之一。肝为刚脏,主风。肝热则壮热引饮,喘闷,口中气热,目内青,直视,身反折强直,手乱动;实则目直视,大叫,抽掣有力,宜泻火清肝,用泻青丸,或龙胆泻肝汤。虚风内动,手指蠕动,甚或瘛疭,心憺憺而动,脉象细促者,宜三甲复脉汤,育阴潜阳。如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皆可选用。”
-
小儿夏季热
指感受暑热之邪,以恶热壮热,汗出,口渴多饮,心烦头晕,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干,脉洪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汗与尿液,同属于阴,异物而同源,故汗闭则尿液多,尿多则津液伤,津伤则必多饮以解渴,此为暑渴症汗闭、发热、多饮、多尿的一般病机。治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为主,用人参白虎汤,或王氏清暑清气汤;
-
伤暑吐泻
伤暑吐泻为病证名。《幼幼集成》:“气虚身热,得之伤暑。治以温中为主,加味五苓散;不应,理中汤。阳暑者,外中热邪,内亦烦躁,呕吐泻泄。”《幼科要略》:“倘热气深伏,烦渴引饮,呕逆者,连香饮,黄连竹茹半夏橘皮汤。”参见食瓜果泄泻:食瓜果泄泻为病证名。可用平胃散、胃苓汤、七香饼之类。
-
骨蒸孩劳
骨蒸孩劳见《幼科要略》。即疳痨。详该条。
-
百日儿疟
百日儿疟为病名。清·叶天士《幼科要略》谓“疟因暑发居多。”“幼稚之疟,都因脾胃受病,然气怯神弱,初病惊痫、厥逆为多。”临床上婴儿疟疾急性发作无定型。可无寒战症状,或仅见四肢厥逆,面白唇紫,到发热时才被发觉。有的呕吐,泄泻,脾脏肿大,腹部拒按。初起以清热截疟为主,可用青蒿、常山加入适当方中。
-
露姜饮
《明医杂着》(薛己注)卷二:露姜饮:处方:人参1克生姜0.6克功能主治:治久疟,气血俱虚者。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卷十补。功能主治:太阴脾疟,脉濡、寒热,疟来日迟,腹微满,四肢不暖。各家论述:《成方便读》:此亦脾阳不足,疟邪留恋,邪少虚多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