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理
分理为解剖结构名。1.分理同肌腠。肌肉的纹理。《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冬刺俞窍于分理”。前指浅层皮下组织间隙,后指深连筋骨的组织间隙。
-
俞窍
俞窍指深在筋骨孔隙之间的腧穴。《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冬刺俞窍于分理。”林忆等新校正:“按《四时刺逆从论》云:‘冬气在骨髓’。《类经》注:“孔穴之深者曰窍,冬气在骨髓中,故当深取俞窍于分理间也。”
-
肉腠
肉腠即肌腠。《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陷脉为痿,留连肉腠。”肌腠又名肉腠、分、分理。肌肉的纹理。《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肌腠疮疡。”
-
散刺
散刺为刺法之一。即在穴位及其周围进行散在的点刺。《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冬刺俞窍于分理,甚则直下,间者散下。”《类经》张介宾注:“间者散下,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针而稍宜缓也。”
-
理
理①道理,法则。《素问·宝命全形论》:“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②皮肤:皮肤纹理。《素问·长刺节论》:“病风……先刺诸分理络脉。”《灵枢·五变》:“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
-
分理汤
处方: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风、知母、石膏、黄芩、猪苓、川山甲、甘草。功能主治:升阳达表,引阴下降,分理阴阳。主疟疾阴阳错杂。摘录:《医碥》卷六
-
小鱿鱼片
小鱿鱼,又名笔管蛸、仔乌等,它的传统加工一般采用盐干或煮熟晒干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使产品的价值低,营养受损失。2.用刀尖刺穿两眼,放出眼球中的积水,并将头部在正中剖开,把割好的小鱿鱼片用海水洗净,沥水后,逐个端正地摆晒在干净的席子上,腹部朝上,并将触足分理清楚。3.待表皮干后再逐个翻转,并适当整型。
-
散俞
散俞指各经分散的腧穴。散俞是指散在的腧穴,用以出血。《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王冰注:“散俞,谓间穴。”指闲散之穴。《类经》注:“此散俞者,即诸经之散穴也。”
-
散下
散下针灸学术语。指左右上下随意进行的针刺方法。与“直下”相对。《素问·诊要经终论》:“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
肌腠
肌腠又名肉腠、分、分理。即肌肉的纹理。见《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肌腠疮疡。”
-
分
概述:分:1.肌肉的纹理;2.旧度量衡。肌肉的纹理·分:分指肌肉的纹理。又名肉腠、分理、肌腠。《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肌腠疮疡。”旧质量单位·分:分为旧质量单位。十厘等于一分,一分约合0.3125克。
-
解郁散
处方:槟榔8两,车前子8两。各家论述:妊娠气滞,三焦水府不得施化,故淋沥涩滞,溺出不止,此为气淋。槟榔疏化气滞,分理三焦,则决渎自可有权;车前清利蕴热,宣通淋闭,则水府无不施化也。二味成方为散,米饮调下,使滞气调适,则膀胱之气亦化而小便无不清长快利,何淋沥涩滞之有?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
通幽化浊汤
《医醇剩义》卷四:方名:通幽化浊汤组成:枳壳1钱5分,青皮1钱5分,木通1钱5分(酒炒),车前2钱,赤苓2钱,蒌仁3钱,厚朴1钱,木香5分,乌药1钱,谷芽3钱(炒),姜3大片。功效:分理水道,通行二便。主治:小肠胀。小腹胀,引腰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