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资生经
《针灸资生经》为书名。南宋·王执中撰。本书引前代针灸文献,考人体穴位位置,注重灸法。本书广泛参考历代针灸文献,结合作者本人的针灸临床经验和心得对针灸作了较系统的介绍。卷一论人体各部分的腧穴,并附图46幅;卷二论针灸法;本书很重视医疗实践,提出不可拘泥于人神禁忌的主张,同时纠正了古书中的一些错误。
-
王执中
王执中为宋代著名针灸学家,字叔权,瑞安(今属浙江)人。他目睹当时社会上重药轻针,遂根据自己的经验,参照《针灸甲乙经》等书,编写成《针灸资生经》七卷。书中记有不少临证有效穴位和丰富的灸法,以及各种病证,并附方药。对前人某些针灸禁穴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反对行针应避忌年月日时、入神等说法。
-
目临泣
概述:目临泣为经穴别名。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或于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之中点取穴。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功能主治:主治头痛,目眩,目外眦痛,目翳,鼻塞,鼻渊,惊痫等。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等。刺灸法:沿皮刺0.3~
-
四度针
四度针即三度刺。三度刺为刺法术语。度:次也。即刺三次的意思。《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攒竹二穴……宜以三棱针刺之,宣泄热气,三度刺,目大明。”《针灸资生经》所载四度针、一度针意同。
-
发灸疮
发灸疮指灸疮的化脓状态,亦称灸花。见《针灸集成》。《针灸资生经》引《下经》日:“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若令疮发,可“用赤皮葱三五茎,去其葱青,于煻灰中煨热,拍破,热熨灸疮十余遍,其疮三日即发”。(《太平圣惠方》)
-
医僧
医僧是指僧人知医而为人治病者日医僧。僧,指出家人。《针灸资生经》:“更有二贵子,亦有此患,有医僧亦为灸此穴愈。”
-
苓上天满
苓上天满即苓上、天满。百会为经穴名(BǎihuìGV20)。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
-
虎掌草灸
虎掌草灸为天灸之一。《外治寿世方》:“治黄疸,用鲜虎掌草(即天南星叶)捣烂,放茶钟(盅)内,平口扣在脐上一寸许,汗巾缚住,越一昼夜解下,腹上自起一大泡,用银针从下面刺破,渐渐流出黄水,水尽自愈。”又称“自灸”。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起泡犹如灸疮,因名。
-
点穴
概述:点穴:1.在人体上确定穴位;根据不同穴位、不同病情可选用掐(拇指爪甲在腧穴着力向下切掐)、点(手指垂直地着力点于腧穴上)、按(食指或拇指指头按在腧穴上不动,着力向下加压)、揉(食指或拇指或手掌放在腧穴上徐徐地来回揉动)等法。对昏迷、中风、落枕、腹痛、腰背痛等有一定疗效。
-
绕针
绕针是指将针朝一个方向捻转,肌纤维即会将针缠住,称为绕针。绕,缠也。该法容易得气。《针灸资生经》:“得气即泻,可小绕针。”
-
隔巴豆黄连灸
隔巴豆黄连灸为间接灸法之一。在我国宋代已开始应用。后来也有采取单用巴豆一味的,如明·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提及“腹中有积及大便秘结,心腹诸痛,或肠鸣泄泻,以巴豆肉捣为饼,填脐中,灸三壮,可至百壮,以效为度”。除此以外,在《针灸资生经》《医学纲目》《针灸大成》及《针灸集成》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
-
着肤灸
概述:着肤灸(directmoxibustion)又称直接灸、称着肉灸。着肤灸为古代最通行的灸法。着肤灸的分类:根据灸量的大小及机体反应的不同,着肤灸可分为化脓灸(瘢痕灸)和非化脓灸(非瘢痕灸)。施灸时当艾炷燃至一半左右,患者感到皮肤发烫或灼痛时,即用摄子将艾炷夹去,另易新炷施灸,以局部皮肤发生红晕为度。
-
中风七穴
中风七穴指治疗中风的7个经验效穴。《太平圣惠方》指百会、耳前发际(后世作曲鬓穴)、肩井、风市、足三里、绝骨、曲池。《针灸资生经》指风池、大椎、肩井、间使、曲池、足三里、百会等。或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忽中此风,言语謇涩,半身不遂,于七处一齐下火,灸三壮。
-
颈百劳
刺灸法:刺法:直刺0.5~颈百劳穴的配伍:颈百劳配列缺、大椎、风池,治颈项强痛。颈百劳配肺俞、内关、太渊、三阴交,治骨蒸潮热。《针灸集成》:瘰疬联珠疮,灸百劳,三七壮至百壮,肘尖百壮,又先问审知初出核,以针贯核正中,即以石雄黄末和熟艾作炷,灸核上针穴三七壮。《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百劳,奇穴。
-
迴气
迴气为经穴别名。出《针灸资生经》。本经络穴,少阴所结。足少阴、少阳之会。跪伏位或胸膝位取穴。如女阴瘙痒;癫痫、精神分裂症及脊强瘈疭、小儿囟陷、腰脊及尾骶部疼痛等。本穴配承山灸治痔疾;配百会、气海治脱肛;配腰奇治癫痫。②据报道:长强、水分穴针麻用于多种妇产科手术,有效率高达97%。
-
旱莲膏
《古今医鉴》卷九:旱莲膏:处方:旱莲草8千克(在六月下半月,七月上半月采,不许水洗,扭干取汁,晒五日,不住手搅一午时)真生姜汁500克蜜500克(和汁同前晒)制法:搅至数日,似稀糖成膏,瓷碗收藏。治须发早白。午后又一服。功能主治:黑发,益肾阴。功效:乌须黑发,益肾,止吐血泻血,通小肠,明目固齿,滋阴补血。
-
苦荬菜
基生叶倒卵状披针形或匙形,长5~8毫米,舌状,黄色,花舌长4~生境分布:生于低山的山坡、路旁草地。性味:苦,凉。功能主治:治肺痈,乳痈,血淋,疖肿,跌打损伤。附方:①治乳痈:先在大椎旁开二寸处,用三棱针挑出血,用火罐拨后,再以苦荬菜、蒲公英、紫花地丁,共捣烂,敷患处。(《针灸资生经》)摘录:《*辞典》
-
一度针
一度针为刺法术语。度即次,一度针即刺一次的意思。三度刺即刺三次。《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攒竹二穴……宜以三棱针刺之,宣泄热气,三度刺,目大明。”《针灸资生经》所载四度针、一度针意同。
-
卫世杰
卫世杰为宋代针灸家。嘉定时徐正卿刻印《针灸资生经》,世杰曾为其订证“不传见者十有八条”。南宋·王执中撰。刊行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卷二概述针灸方法;卷三至七,分论各科病症针灸治疗。本书引前代针灸文献,考人体穴位位置,注重灸法。
-
火艾
火艾指艾灸。《针灸资生经》:“若刺风痶风𤸷风病,当其火艾,不畏细也。”
-
旱莲草
旱莲草为眼科常用止血药,具有凉血止血,滋阴益肾的功效:(1)用于阴虚火旺,迫血妄行所致的眼底出血、白睛溢血等,常与地黄、白茅根配伍。旱莲草为敷贴用药之一。出《资生经·卷三》:“乡居人用旱莲草推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即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
-
乡药集成方
《乡药集成方》为方书,85卷。朝鲜俞孝通、卢正礼、朴允德奉旨合纂。广泛采摭中朝医籍,分类汇辑医方。该书卷首为“针灸法”,引《针灸资生经》。分疾病为57门,959证。85为《产药本草》,遍考朝鲜药物630余种,并选录诸书有关论述,颇具文献价值,在朝鲜影响深远。我国现存1942年朝鲜京城府杏林书院铅印本。
-
发疱疗法
《中医药名词(2004)》·发疱疗法:发疱疗法为治法。《中医大辞典》·发泡疗法:发疱疗法即发泡灸,包括化脓灸和药物发泡灸。又称药物敷贴疗法,药物发泡疗法、天灸。哮喘,敷贴膻中、大椎、肺俞;扁桃体炎,敷贴合谷、鱼际;滞产,敷贴涌泉等。常用的药物发泡灸有毛茛灸、斑蟊灸、旱莲灸、蒜泥灸、白芥子灸等。
-
膺俞
2.胸部各经穴;3.中府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膺俞十二穴。”王冰注:“谓云门、中府、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左右则十二穴也。”见《针灸资生经》。《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王冰注:“膺俞者,膺中之俞也,正名中府。”
-
灸疱
指直接灸时,灸处皮肤形成脓包。《针灸资生经》卷三引《明堂灸经》:“凡着艾得疱发,所患即瘥;一般灸疱经3-5周后结痂愈合,在此期间应注意保持疮面清洁,以防继发感染。施灸时先以蒜汁涂灸处,然后放置艾炷施灸,每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易炷再灸。多用于哮喘、慢性肠胃病、肺结核、瘰疬等,并可用于预防保健。
-
灸痨
灸痨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资生经》。主治虚劳盗汗、咳嗽、咳吐脓血、面黄消瘦、神疲乏力等。一般艾炷灸3~近代《中国针灸学》等列作经外穴,名灸痨。即以足中趾尖经足心至腘窝横纹之长为度,自鼻尖向后沿正中线量至脊背尽处标点,此点旁开半口寸处是穴。或艾条灸5-15分钟。
-
经血
概述:经血:1.经期由阴道排出的血;即月经之血。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经脉中的血液·经血:经血指经脉中的血液。《针灸资生经》:“委中…热病汗不出,足热厥满,膝不得屈伸,取其经血立愈。”取其经血者,刺血之意也。
-
化脓灸
概述:瘢痕灸(scarringmoxibustion)为灸法之一。又称化脓灸。是将艾炷直接置于施灸部位上点燃施灸,以使局部皮肤起泡,化脓,形成永久性瘢痕的直接灸法。古人重视灸后调养,《针灸大成·灸后调摄法》要求灸后宜静卧,不可立即进食、饮茶,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生冷瓜果、受热、冒寒,使气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气。
-
保健灸
保健灸(keepingfitmoxibustionhealthpreservingmoxibustion)是指以养生保健、延年益寿为目的而施行的灸法。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气海、关元、膏肓俞等。《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张杲《医说》:“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
瘢痕灸
又称化脓灸。是将艾炷直接置于施灸部位上点燃施灸,以使局部皮肤起泡,化脓,形成永久性瘢痕的直接灸法。这种灸法由于热力较强,灼伤皮肤后,局部组织发生异常变化,加强了机体自然的抗病能力和修复作用,所以疗效较其他灸法优异。适应症:瘢痕灸多用于哮喘、支气管炎、慢性肠胃病、肺结核、瘰疬等,并可用于预防保健。
-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指应用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使之局部充血或起泡的治疗方法。《针灸资生经》:“治疟之方甚多…贴敷药物常用的有鲜旱莲草、鲜毛莨、斑蝥、胡椒粉、蒜泥或成药丁桂散等。如发生水疱即应弃药,并用消毒针刺破放出液体,涂以龙胆紫,外用敷料保护,以防感染。
-
王叔权
王叔权即王执中。瑞安(今属浙江瑞安)人。(乾道五年1169)进士,曾任澧州(今属湖南)教授。遂根据长期临证经验,参照《针灸甲乙经》等书,编写成《针灸资生经》7卷。书中记有不少临证有效穴位和丰富的灸法,以及各种病证,并附方药。对前人某些针灸禁穴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反对行针应避忌年月日时、入神等说法。
-
太阴胳
太阴胳为经穴别名。漏谷为经穴名(LòugǔSP7)。漏:漏下;有健脾化湿、理气宣痹的作用。主治脾胃、肝肾、少腹等疾患,如脘腹胀满、肠鸣切痛、泄泻、赤白痢、饮食不化、小便不利、遗精、疝气、少腹疼痛、下肢湿痹、足胫肿痛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消化不良、细菌性痢疾、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癔病、脚气等。
-
旧穴
旧穴指经过较长时间考验,行之有效,一般公认的经穴。《针灸资生经》:“许希针经之穴,既与诸经不同,其名又异,如兴龙穴之类是也。亦不附入者,不欲以一人之私名,乱诸经之旧穴,以滋后学者惑也。”
-
自灸
概述:自灸:1.敷药发泡灸;自灸又称天灸、冷灸、无热灸。古代文献上所载天灸法较多,如毛茛灸、斑蝥灸、旱莲灸、蒜泥灸、白芥子灸等。如用大蒜、毛茛、旱莲草、威灵仙等捣成糊状外敷,或以白芥子、斑蝥等研末水调外敷。哮喘可敷膻中、大椎、肺俞、气海、肾俞等,疟疾可敷内关、大椎,扁桃体炎可敷合谷,滞产可敷涌泉等。
-
报
报,复也。《备急千金要方》:“……报如前。微者三报,重者九报。”参见报灸:报灸为灸法用语。意指重复施灸。见《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卷三:“灸疮既干,则又报灸之。”指再次施灸。
-
粪灸
粪灸为灸法名。直接灸之一种。法以干鼠粪为炷,点火烧灼穴位,因称。《针灸资生经》:“旧传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一壮故也。予尝久患溏利,一夕灸三七壮,则次日不如厕。连数夕粪灸,则数日不如厕。”
-
谬刺
谬刺即缪刺。《针灸资生经》:“予冬月当风市处多冷痹,急擦热手温之,略止。日或两三痹,偶谬刺以温针,遂愈。”是一种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针刺方法。《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缪刺是交叉取穴泻络,与巨刺的交叉取穴刺经不同。
-
玉抱肚法
玉抱肚法为药物敷贴法之一。《针灸资生经》:“治心腹冷痛玉抱肚法:针砂四两,炒似烟出,入白矾半两,硇砂、粉霜各半钱,新水拌匀微湿。以皮纸贴安怀中,候热发,置脐中、气海、石门、关元穴,大补本元。如药力尽,却曝干,再入矾等,依旧热。舍弟叔浩传一方,只有针砂、泥矾,功效亦同。”
-
报灸
报灸为灸法用语。意指重复施灸。《针灸资生经》卷三:“灸疮既干,则又报灸之。”指再次施灸。报灸指分次重复施灸的方法。《备急千金要方》:“凡阴阳濡风口僻者,不过三十壮,三日一报;报如前,微者三报,重者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