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脐风
即新生儿破伤风。脐风·邪毒中脏证:脐风·邪毒中脏证(tetanusneonatorumwithsyndromeofpathogenictoxinattackingzang-viscera)是指邪毒深入,内陷中脏,以不啼不乳,面青唇紫,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频繁抽搐,脐突肚紧,二便不通,身热汗出,痰涌气促,舌暗红,苔薄,指纹青紫为常见症的脐风证候。
-
七日风
脐风为病名。又名风噤、风搐、噤风、马牙风、初生口噤、四六风、七日风。系由断脐不洁,感染外邪所致。建国后,积极推广新法接生,已控制了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本病以通经开闭,镇痉息风为治。选用方剂有撮风散(《证治准绳》:蜈蚣、全蝎尾、钩藤、麝香、僵蚕、水飞朱砂、用竹沥水送服)等。
-
风搐
治疗:治宜平肝息风或涌吐风痰。《罗氏会约医镜·杂证》:“风搐证者,…又名风噤、风搐、噤风、马牙风、初生口噤、四六风、七日风。病因病机:由断脐不洁,感染外邪所致。治疗:本病以通经开闭,镇痉息风为治。选用方剂有撮风散(《证治准绳》:蜈蚣、全蝎尾、钩藤、麝香、僵蚕、水飞朱砂、用竹沥水送服)等。
-
初生口噤
概述:初生口噤:1.初生儿口噤不开,不能吮乳;脐风·初生口噤:初生口噤为病证名。出《全幼心鉴》。又名风噤、风搐、噤风、马牙风、四六风、七日风。即新生儿破伤风。本病以通经开闭,镇痉息风为治。选用方剂有撮风散(《证治准绳》:蜈蚣、全蝎尾、钩藤、麝香、僵蚕、水飞朱砂、用竹沥水送服)等。
-
脐风散
处方:牙皂全蝎各60克大黄120克当归18克牛黄3克朱砂面330克净巴豆霜6克制法:先将前四味药研为细扮,再兑入后三味,研细和匀。《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方名:脐风散组成:枯矾2钱,硼砂2钱,朱砂1钱,冰片5厘,麝香5厘,僵蚕1钱,钩藤1钱5分。主治:脐风风痫,积聚痞块,痰嗽。用药禁忌:大便泄泻者忌服。
-
乌头附子尖
《*辞典》:乌头附子尖:出处:《纲目》拼音名:WūT uF ZǐJiān别名:川乌头尖(《养生必用方》),附子尖(《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川乌尖(《澹寮方》)。(《纲目》)②治卒中急风,眩运僵仆,痰涎壅塞,心神迷闷,牙关紧急,目睛上视,及五种痫病,涎潮搐搦:石绿(研九度飞)十两,附子尖、乌头尖、蝎梢各七十个。
-
四六风
脐风又名风噤、风搐、噤风、马牙风、初生口噤、四六风、七日风。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系由断脐不洁,感染外邪所致。建国后,积极推广新法接生,已控制了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本病以通经开闭,镇痉息风为治。选用方剂有撮风散(《证治准绳》:蜈蚣、全蝎尾、钩藤、麝香、僵蚕、水飞朱砂、用竹沥水送服)等。
-
灯火疗法
概述:灯火疗法即焠法。焠胎寒:焠胎寒是指灯火治疗新生儿胎寒证的方法。《厘正按摩要术》:“小儿生一、二日内,面青唇白,不乳不啼,肢冷拳缩或腹痛啼哭不已。脐风初发,即用灯火于囟门、眉心、人中、承浆、两手大指少商等处、各一燋,脐旁四围六燋,脐带未落,于带口一燋,如既落,则于落处一燋,共十三燋。
-
马牙风
马牙风为病名,出明·万全《育婴家秘》,即脐风。脐风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又名风噤、风搐、噤风、马牙风、初生口噤、四六风、七日风。即新生儿破伤风。系由断脐不洁,感染外邪所致。本病以通经开闭,镇痉息风为治。选用方剂有撮风散(《证治准绳》:蜈蚣、全蝎尾、钩藤、麝香、僵蚕、水飞朱砂、用竹沥水送服)等。
-
幼科集腋
《幼科集腋》为书名。朱裕原撰。此书专述儿科推拿,治术上作者推崇夏鼎之《幼科铁镜》。书中先述推拿辨证总论,并附全身部位推拿图10幅。后列述惊风24症推拿法,并重点介绍夏鼎有关脐风推拿法、救脐风法、治麻症法等内容。现有1936年苏州刊本。
-
焠脐风
焠脐风焠法之一。用灯火治疗脐风的方法。出《厘正按摩要术》。脐风初发,即用灯火于囟门、眉心、人中、承浆、两手大指少商等处,各一燋,脐旁四周六燋,脐带未落,于带口一燋,如既落,则于落处一燋,共十三燋。熄风镇痉。现已不用。
-
脐风三证
脐风三证指脐风的三种危重证候。《幼科发挥》:“一曰撮口,二曰噤风,三曰锁肚。虽曰不同,皆脐风也。”
-
大肺筋草
《*辞典》·大肺筋草: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DàFèiJīnCǎo别名:肺经草、半边钱(《天宝本草》),脐风草(《修订增补天宝本草》),反背红、血经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乌兜(《贵州植药调查》),乌豆草、一支箭(《贵州草药》)。双悬果卵形或稍侧向而成扁形,有刺,刺基部膨大呈鳞片状相连。
-
控痰散
《直指小儿》卷一:控痰散:别名:控痰汤、控痰饮处方:蝎尾半钱,铜青半钱,朱砂1钱,腻粉1字,麝少许。功能主治:吐风涎。主噤风、撮口、脐风。摘录:《直指小儿》卷一《普济方》卷三六○引《圣惠》:方名:控痰散组成:蝎尾、甘草、铜青、腻粉、麝香(1方加半夏南星生姜煎)。主治:噤口风,撮脐风。
-
大连翘汤
《直指小儿》卷五:大连翘汤:别名:连翘饮、连翘汤处方:连翘1钱,瞿麦1钱,荆芥1钱,木通1钱,车前子1钱,赤芍药1钱,当归1钱,防风1钱,柴胡1钱,滑石1钱,蝉蜕1钱,甘草(炒)1钱,山栀仁半钱,黄芩半钱。制法:上锉散。主治:疮疹发热,焮痛作痒,丹毒脐风,小便不通。用法用量:每服2钱,加紫草,水煎温服。
-
豆豉膏
《幼幼新书》卷五:豆豉膏:处方:黑豆10克田螺19个葱1大把功能主治:主初生小儿肚膨脐肿。摘录:《幼幼新书》卷五《幼幼新书》卷五引茅先生方:豆豉膏:别名:二豆汤、二豆散处方:豆豉半两,天南星半两,白敛半两,赤小豆半两。小儿脐突。主治:初生儿不小便,中脐风,撮口,肚膨胀,脐肾肿。制备方法:捣烂,芭蕉汁调。
-
封脐雄鼠粪散
处方:雄鼠粪(微炒)7枚,胡粉半两,大枣3分(去核),麝香1钱(细研),绵帛灰1钱。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小儿初生至7日以来,脐风肿欲落。用法用量:看脐欲落不落,即用药以敷之,不令风入。摘录:《圣惠》卷八十二
-
锦灰散
《圣济总录》卷一六七:锦灰散:处方:锦帛(烧灰,微存性)1钱,雄鼠粪(微炒)7粒,大枣(去核)3分,麝香(研)少许。功能主治:小儿初生至7日,脐风发肿,欲落者。注意:忌外风入。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七《杏苑》卷八:方名:锦灰散组成:锦片、木贼、棕榈皮、柏叶、艾叶、干漆、鲫鳞、鲤鳞、血余、当归各等分。
-
保婴解毒丸
处方甘草(半生半熟)3钱,黄连(去枝梗)3钱,黄柏(去皮,蜜水炒)2钱,辰砂(水飞)2钱。制法上为细末,腊月雪水为丸,如芡实大。功能主治胎热,胎惊,胎黄,脐风,丹瘭疮疹,一切胎毒。用法用量未满周岁者半丸,周岁者1丸,灯心煎汤化下。各家论述方中甘草半生以解毒,半熟以温中;黄柏泻阴火;摘录《广嗣纪要》卷十五
-
幼婴延龄解毒丹
《育婴秘诀》卷二:组成:胞衣余带(近胞者,不拘长短剪下,炭火上焙干,为末)1钱,甘草1钱,净黄连5分,朱砂(飞)3分。功效:解胎毒,预防脐风。用法用量:每日取1服纳儿口中,以乳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生蜜和匀,分作7服,豆大许。
-
珠黄琥珀丸
《中国医学大辞典》:方名:珠黄琥珀丸组成:珍珠粉1钱5分,天竺黄5钱,腰黄3钱,犀黄8分,西琥珀7钱,生甘草1两,枳壳1两,朱砂(飞)1两,胆星1两,硼砂1两,白茯苓1两,山药2两,全虫6钱,麝香5分,沉香5钱。主治:风痰癫痫,小儿牙关紧闭,痰嗽上壅,气喘甚急,及急惊胎痫、脐风。小儿,金银花汤送下。
-
脐风·经络闭阻证
脐风·经络闭阻证(tetanusneonatorumwithchannel-collateralblockagesyndrome)是指毒邪侵入脐中,经络为闭,营卫壅滞,以喷嚏多涕,烦躁啼哭,张口不利,吮乳口松,苦笑面容,颈项强直,或有四肢抽搐,舌淡红,苔薄,指纹紫为常见症的脐风证候。
-
脐风·邪毒中脏证
脐风·邪毒中脏证(tetanusneonatorumwithsyndromeofpathogenictoxinattackingzang-viscera)是指邪毒深入,内陷中脏,以不啼不乳,面青唇紫,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频繁抽搐,脐突肚紧,二便不通,身热汗出,痰涌气促,舌暗红,苔薄,指纹青紫为常见症的脐风证候。
-
保赤要言
《保赤要言》儿科著作。清·王德森辑。刊于1910年。本书系摘录数种清代儿科著作中的重点内容编辑而成。其中卷一急惊、卷二麻症,系摘自夏鼎《幼科铁镜》;卷三慢惊、卷四痘症,系摘自庄一夔《福幼编》;卷五脐风,摘自廖积性《广生编》;卷七-八小儿便方,均为马炳森所续补。
-
牛黄饮子
《普济方》卷三六○引《傅氏活婴方》:组成:牛黄、雄黄、朱砂各等分。主治:脐风撮口。用法用量:上为末。淡竹叶煎汤点服。
-
辰砂僵蚕散
《诚书》卷六:辰砂僵蚕散:处方:辰砂(水飞)5分,僵蚕(炒)1钱,天竺黄5分,珍珠3分,麝香3分。功能主治:小儿撮口、脐风锁肚。摘录:《诚书》卷六《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二:方名:辰砂僵蚕散组成:辰砂1钱,僵蚕(直者,去丝嘴,炒)1钱,蛇蜕皮1钱(炒),麝香半分(别研)。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调气益黄散
处方:金头赤足蜈蚣1条(酒浸炙),蝎尾4个,白僵蚕(炒)7个,炒瞿麦5分。功能主治:脐风,噤口,撮口。摘录:《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十一引钱乙方《东医宝鉴 杂病篇》卷十一引钱乙方:方名:调气益黄散组成:金头赤足蜈蚣1条(酒浸炙),蝎尾4个,白僵蚕(炒)7个,炒瞿麦5分。制备方法:上为末。
-
肛灸
肛灸是指利用一定器具使艾烟通过肛门直达肠道的施灸方法。艾锅上下各有一通气孔,连接两根耐热胶管,分别与透明肛管和橡胶气囊相通。当从透明肛管处见艾烟将尽时,再重新放入艾绒,每次可灸3~肛灸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用于治疗小儿漫惊风、慢脾风、脐风等小儿虚寒性疾患。
-
马印麟
马印麟(1646~约1735)为清代医家,字长公,古青(今山东益都)人。三世业医,尤精儿科。因见小儿脐风夭折者甚众,遂辑《保婴秘诀》(1696)。倡断脐不以剪刀,隔单衣咬断,或施以艾灸、桑柴火灸,以防脐风。又撰《五运六气瘟疫发源》(1725)、《预防痘疹论》(1734)等。门人穆天德传其学。
-
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
《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为儿科著作。宋·杨士瀛(仁斋)撰于景定元年(1260)。本书卷一、二“初生”,述小儿噤风、撮口、脐风、惊风;卷四论伤寒、脾胃、丹毒;杨氏于小儿胎毒反对用朱砂、水银汞类药物;此书明嘉靖时徽州朱崇正为之补遗,附以插图。现有《杨仁斋著作三种》本及日抄本建国后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
保婴秘效散
处方牛黄1钱,胆星1钱5分,琥珀1钱5分,珍珠1钱5分,滑石2钱,茯神2钱,远志2钱,麝香6分,朱砂6分,大黄(9蒸9晒)5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小儿急慢惊风,或胎惊,脐风撮口,天吊夜啼。用法用量每服4-5分,灯心汤调下。
-
小儿脐风
定义:小儿脐风(neonataltetanus)是指新生儿断脐所致的破伤风。又称金疮痉、伤痉、金疮中风痉。是指感染破伤风杆菌后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破伤风病名首见于宋代《太平圣惠方》,云:“身体强直,口噤不能开,四肢颤抖,骨体疼痛,面目喁斜,此皆损伤之处中于风邪,故名破伤风。”产后发生者,称产后痉;
-
慈幼便览
《慈幼便览》是一部医学古籍,《六种新编》的其中一部。清·文晟辑。成书于19世纪中期。其内容包括极广,有小儿简要辨证、节录夏禹铸望苗窍诀、验虎口法、初生、调护、脐风、乳子未半岁服药法等很方面,是我国中医流传下来的一部宝贵医书。
-
育婴秘诀
《育婴秘诀》儿科著作。又名《万氏家传育婴秘诀发微赋》、《育婴家秘》。明·万全撰。约刊于16世纪中期。本书首载幼科发微赋一篇,阐论儿科诊治要点;卷一叙述有关保胎、养胎、小儿诊法及五脏症治;卷二论胎疾、脐风、变蒸及惊痫等症;卷三-四论述儿科的四时外感及内伤杂症;末附医案问答。现有《万密斋医书十种》本。
-
七日口噤
七日口噤即脐风。详该条。
-
噤风
噤风脐风三证之一。见《仁斋小儿方论》。又名著噤。以牙关紧闭,口闭不开为主症。《幼科发挥》:“噤风证,牙关紧急,不能吮乳,啼声不出发搐者不治。”参见脐风条。
-
风噤
见《婴童百问》。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又名风噤、风搐、噤风、马牙风、初生口噤、四六风、七日风。即新生儿破伤风。系由断脐不洁,感染外邪所致。本病以通经开闭,镇痉息风为治。选用方剂有撮风散(《证治准绳》:蜈蚣、全蝎尾、钩藤、麝香、僵蚕、水飞朱砂、用竹沥水送服)等。
-
产后痉
定义:产后痉(postpartumtetanus)是指产后发生的破伤风。以新产后或产褥期内,突然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则口噤不开,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又称金疮痉、伤痉、金疮中风痉。破伤风病名首见于宋代《太平圣惠方》,云:“身体强直,口噤不能开,四肢颤抖,骨体疼痛,面目喁斜,此皆损伤之处中于风邪,故名破伤风。”
-
沉香饼
处方:砂仁3钱,香附3钱,沉香1钱半,丁香2钱,青皮2钱,木香2钱,陈皮2钱,薄荷2钱,明矾2钱,天麻2钱,郁金2钱半,百药煎2钱半,核桃2个,莲肉10粒,麝香2分。制法:上为细末,以大枣肉10枚,共捣为饼。功能主治:小儿急惊风,吐乳泄泻,脐风天钓,惊痫痰喘,食少咳嗽。
-
复生饮
《丹台玉案》卷六:复生饮:处方:牙皂僵蚕穿山甲各1.8克麻黄防风胆星半夏各1.5克甘草0.9克大黄3克(后入,略煎一滚)功能主治:治小儿脐风撮口。以通利则有生机。主治:一切脐风撮口。用法用量:先以此儿脱下脐带煎5-6沸,去带,再入前药煎,临服加生姜汁,竹沥各2茶匙,麝香少许,调匀,徐徐以匙灌之。
-
急救汤
处方:猴狲粪(山中者良,家畜者不用)不拘多少。功能主治:脐风。用法用量:煎汤喂之。摘录:《诚书》卷六
-
劫风膏
处方:威灵仙(去芦)1两半(锉细,焙,研为末)。功能主治:小儿急慢惊搐,脐风撮口,牙关紧闭,痰涎壅盛,咽喉肿痛。及解风痰壅盛,淡姜汤调化,不拘时候少与含咽;制备方法:上用皂荚3两去皮弦,捶损,挪温水1碗绢滤过,慢火熬若稀糊,入醇醋半两,再熬3-5沸,去火候冷,用前药末停分乳钵内杵匀,为丸如芡实大。
-
灵通万应丹
别名:平安如意丹、灵宝如意丹处方:真蟾酥(舐之舌即麻者真)2两,茅术(小而有朱点者,米泔浸,炒焦黄)3两,明天麻(蒸、晒)3两6钱,麻黄(去根节、晒)3两6钱,明雄黄(水飞)3两6钱,朱砂(水飞)3两6钱,锦纹大黄(晒)6两,甘草(去皮)2两4钱,丁香(不拘公母)6钱,麝香3钱(1方加犀黄3钱)。
-
肛灸法
肛灸法是利用一定器具使艾烟通过肛门直达肠道的施灸方法。艾锅上下各有一通气孔连接两根耐热胶管,分别与透明肛管和橡皮气囊相通.将艾绒装入艾锅内,点燃后将两艾锅扣合。连续挤压气囊,见肛管端冒出艾烟时,将肛管涂上润滑剂插入肛门内,继续挤压气囊。用于治疗小儿慢惊风、慢脾风、脐风等小儿虚寒性疾患。
-
万氏家传育婴秘诀发微赋
《万氏家传育婴秘诀发微赋》为儿科著作,即《育婴秘诀》的别名,又名《育婴家秘》。明·万全撰。约刊于1549年。本书首载幼科发微赋一篇,论儿科诊治要点;卷1叙述有关保胎、养胎、小儿诊法及五脏症治;卷2论胎疾、脐风、变蒸及惊痫等症;4论述儿科的四时感冒及内伤杂症;末附医案问答。现有《万密斋医书十种》本。
-
小儿脐风散
别名:小儿脐风散。含量测定:取本品经0.22g,精密称定,置250ml烧瓶中,加硫酸10ml与硝酸钾1.5g,加热使朱砂溶解,放冷,小心加1%硝酸溶液50ml,摇匀,再放冷后,滴加1%高锰酸钾溶液至显粉红色(2分钟内不消失为度),再滴加2%硫酸亚铁溶液至红色消失后,加硫酸铁铵指示液2ml,用硫氰酸铵液(0.1mol/L)滴定,即得。
-
蜗牛
主治1、小便不通。用蜗牛浸油涂搽,或烧过研末敷涂。又方:用蜗牛一个,加麝香少许,装碗中,次日取碗中液汁涂搽。7、喉痹肿塞。10、赤白翳膜。12、撮口脐风。和蜗牛五个,去壳,研汁涂口,有效即止。用蜗牛一两,石胆、钟乳粉各二钱半,共研为末,装产盒中,火煅过,加片脑少许。每以酒调药二、三分滴耳中,即愈。
-
哭风散
处方:赤脚金头蜈蚣1枚,蝎梢4尾,僵蚕7个,瞿麦半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小儿断脐为风湿所伤,或尿在抱裙之内,遂成脐风撮口,面赤喘急,啼声不出。用法用量:《普济方》有半夏末半钱。摘录:方出《医方大成》卷十,名见《普济方》卷三六○
-
仙传延寿丹
《疡医大全》卷三十引骆潜庵方:组成:绵纹大黄10斤。主治:小儿胎毒,哑口口噤,脐风,马牙鹅口,重舌木舌,风热脾热,积热骨蒸,壮热夜啼,火眼翳障,一切火证。6制用向东南侧柏叶,清晨採来水洗捣汁,浸煮晒如前,到后3制仍用酒浸煮透,晒至9次,只晒半干,便入石臼捣烂为丸,或重1分、3分、1钱、2钱、3钱。
-
一字金
《活幼心书》卷下:组成:僵蚕(去丝)4钱,威灵仙(去芦)4钱,明白矾(生用)2钱,细辛(去叶)1钱,甘草(生用)2钱半。主治:初生婴儿,七日之外,欲成脐风撮口;及卒中,急慢惊风,牙关紧急,痰涎上壅。治卒中,急慢惊证,口噤不开,用盐梅汤调擦上下牙根2处。主治:小儿脐风撮口。制备方法:上为细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