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厥
概述:血厥:1.郁冒;是指失血过多,神明失养或血随气升,上冲清窍所致的厥证。治法:活血顺气。平肝降逆,理气通瘀。血厥虚证的症状:常因失血过多所致,患者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目陷口张,自汗肤冷,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
血厥·实证
定义:血厥·实证(bloodsyncopewithexcesssyndrome)是指暴怒伤肝,气机逆乱,血随气升,扰乱神明,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醒后头昏头痛,舌红,苔薄黄,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血厥证候。若急躁易怒,少寐多梦者,可加钩藤、石决明、龙胆草、丹皮、远志、菖蒲等以平肝潜阳、清肝宁神。厥证之一。
-
血厥·虚证
定义:血厥·虚证(bloodsyncopewithdeficiencysyndrome)是指气血亏虚,血虚不能上承,以心悸头晕,或眼前发黑,昏厥无知,面色苍白,口唇不华,目陷口张,自汗肤冷,呼吸微弱,或四肢震颤,舌淡,苔薄白,脉芤或细数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血厥证候。若口干少津者,可加麦冬、玉竹、北沙参等以养胃生津。厥证之一。
-
郁冒
《素问·至真要大论》:“郁冒不知人者,寒热之气乱于上也。”《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郁冒不仁,言寒气乘虚中人,如物蒙罩其首,恍惚不省人事,比之眩昏更重。”参见厥证,郁厥、血厥条。
-
气厥
是指中气衰竭,或气机逆乱蒙闭诸窍所致的厥证。实证:气厥·实证(qisyncopewithexcesssyndrome)是指邪实闭窍,气机上逆,以突然昏倒,人事不知,牙关紧闭,两手握拳,呼吸急促,或见四肢厥冷,苔薄白,脉伏或沉弦等为常见症的气厥证候。气厥虚证的症状: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质淡,脉沉微。
-
气厥·实证
定义:气厥·实证(qisyncopewithexcesssyndrome)是指邪实闭窍,气机上逆,以突然昏倒,人事不知,牙关紧闭,两手握拳,呼吸急促,或见四肢厥冷,苔薄白,脉伏或沉弦等为常见症的气厥证候。是指中气衰竭,或气机逆乱蒙闭诸窍所致的厥证。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郁厥
《中医药学名词》(2004):郁厥为郁病昏厥。《中医药学名词》(2010):郁厥是指郁病所致的厥证。郁厥的病因:因热升风动所致郁冒而厥之证。郁厥的症状及治疗:《类证治裁·厥症》:“郁厥亦血厥症。平居无疾,忽默默无知,目闭口噤,恶闻人声,移时方寤,由热升风动,郁冒而厥,妇人多有之。羚羊角散。”
-
仓公散
功能主治:《普济本事方》卷七方之仓公散主治过汗血少,气并于血,独阳而上,气壅塞不行而致的郁冒,忽如死人,身不动摇,默不知人,目闭不能开,口噤不能言,或微知人,恶闻人声,但如眩冒,移时方悟。则曰:诸医家但不察耳,此病乃郁冒血厥,许学士《本事方》白薇汤其证也,若风药则谬矣。
-
女科金丹
主治:经水不通,经水无期,临经腹痛,倒经吐衄,盗汗虚烦,血崩不止,肝胃气痛,胎动不安,漏胎,横逆难产,临产交骨不开,胞衣不下,产后外感,产后血块作痛,产后咳嗽,产后子宫不收,产后无乳,产后魂魄不安,产后虚脱,产后厥逆欲绝,久不受孕,验胎,血厥,妇人年过五十,经水复来,产后恶露不行,败血上攻。
-
肺厥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体针:实证取水沟、内关、合谷、中冲、劳宫、太冲、涌泉等穴为主。虚证取百会、气海、水沟、足三里、关元等穴为主。多汗加复溜。
-
痰厥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痰证的分类:由于痰浊停留部位、病因及症状表现不同,有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热痰、气痰、虚痰、实痰等病证。
-
色厥
治用独参汤益气固脱。《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体针:实证取水沟、内关、合谷、中冲、劳宫、太冲、涌泉等穴为主。虚证取百会、气海、水沟、足三里、关元等穴为主。
-
肝厥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体针:实证取水沟、内关、合谷、中冲、劳宫、太冲、涌泉等穴为主。虚证取百会、气海、水沟、足三里、关元等穴为主。多汗加复溜。
-
食厥
概述:食厥(crapulentsyncope)为病证名。《中医药学名词》(2010):食厥是指暴饮暴食而致食积内停气机阻塞引起的厥证。佐餐服食。《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酒厥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体针:实证取水沟、内关、合谷、中冲、劳宫、太冲、涌泉等穴为主。虚证取百会、气海、水沟、足三里、关元等穴为主。多汗加复溜。
-
鼻嗅法
鼻嗅法是让患者用鼻嗅吸药气或药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如清代叶天士即用常山饮炒嗅治疗疟疾。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收载有十余首鼻嗅方药,治头痛、呃逆、疟疾、产后血晕等病证。主治血厥。小儿感冒葱姜饮(《中国民间草药方》)葱白12g,生姜10g,苏叶20g,苍耳子12g,共煎后趁热熏口鼻,每日数次,每次20~
-
犀羚三汁饮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名:犀羚三汁饮组成:犀角尖1钱,带心连翘2钱,东白薇3钱,皂角刺3分,羚角片1钱半,广郁金3钱(杵),天竺黄3钱(老式),粉丹皮1钱半,淡竹沥2瓢,鲜石菖蒲汁2匙,生藕汁2瓢。功效:开窍透络,豁痰通瘀。臣以带心连翘宣包络之气郁,郁、丹通包络之血郁,白薇专治血厥,竺黄善开痰厥;
-
芎归养荣汤
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外科正宗》卷二方之芎归养荣汤主治瘰疬、流注,及疮疡因气血亏而不作脓或不溃,或已溃不敛,或兼见身体发热恶寒,肌肉消瘦,不思饮食,睡卧不宁,盗汗自汗,惊悸恍惚等症。《杏苑》卷五方之芎归养荣汤:组成:川芎1钱,白芍药1钱,熟地黄1钱,当归1钱,蔓荆子1钱,细辛7分,人参1钱5分。
-
气血痰食辨证
气血痰食辨证为内伤杂病辨证方法之一。气的病证多指功能活动的紊乱、不足或障碍,如气虚、气滞、气逆、气厥等;血的病证,多指血的生成不足或运行失常,如血虚、血瘀、出血和血厥等;痰可分痰证和饮证,其证繁多;食的病证主要指饮食失调所致的急性和慢性消化紊乱与营养代谢障碍,如宿食、食积和食厥等。
-
色厥动血
概述:色厥动血为病证名。指因欲火上炎引起的吐血、鼻衄。见《景岳全书·杂证谟》。症状:其症吐衄来势急暴,倾吐不止,或兼见厥逆,或汗出,或咳嗽、气喘等。选用清化饮、四阴煎、加减一阴煎等方。亦有阴竭于下,火不归原,外无烦热脉证而血厥不止者,属危证,宜用镇阴煎,待其势定,然后随证调治。
-
二仁绛覆汤
处方:光桃仁7粒,柏子仁2钱,归须钱半,真新绛钱半,旋覆花3钱(包煎),青葱管5寸(冲)。功能主治:活血消瘀。主温热伏邪夹瘀,瘀血不从呕泄而出,致变呃逆,甚发血厥。用法用量:以上方调下七厘散。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
白薇汤
功能主治:《普济本事方》卷七方之白薇汤主治素无疾苦,突然发病,状如死人,身不动摇,默默不知人,目闭不能开,口噤不能言,或微知人,恶闻人声,但如眩冒,移时方醒。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七《辨证录》卷三方之白薇汤:处方:白薇2钱,麦冬3钱,款冬花3分,桔梗3分,百部2分,贝母5分,生地3钱,甘草3分。
-
返魂汤
《简明医彀》卷三:返魂汤:处方:当归(酒洗)、川芎、肉桂、干姜(炮)、赤芍药、甘草、黑豆(炒、去壳)、紫苏各等分。功能主治:妇人血逆卒厥,并产后血厥,昏晕目闭,口噤者。流注,加独活;摘录:《医学入门》卷八《圣济总录》卷三十八:方名:返魂汤别名:姜盐饮、姜盐汤组成:盐1分,生姜(洗,切)1两。
-
加味白薇丸
处方:白薇3两,赤芍3两,沙参3两,归身4两,川芎1两,甘草(炙)1两,黄耆(蜜炙)2两,丹皮2两。制法:上为末,水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妇人崩漏之疾,忽尔厥逆,移时方醒,名曰血厥。注意:忌食莱菔、葱、蒜、猪、羊、糟酒。摘录:《卫生鸿宝》卷五
-
气血辨证
气血辨证为诊断学术语。气血痰食辨证为内伤杂病辨证方法之一。气的病证多指功能活动的紊乱、不足或障碍,如气虚、气滞、气逆、气厥等;血的病证,多指血的生成不足或运行失常,如血虚、血瘀、出血和血厥等;食的病证主要指饮食失调所致的急性和慢性消化紊乱与营养代谢障碍,如宿食、食积和食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