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门法律
《医门法律》为综合性医书。本书结合临床病证,正面阐述辨证论治的法则(即所谓“法”),并明确指出一般医生在辨证治疗上易犯之错误,提示禁例(即所谓“律”),故以“法律”为其书名。卷一阐发四诊之法律和《内经》、《伤寒论》证治法则;每门先列“论”,分析每一病证的病因、病理;其中如大气、秋燥诸论均有创见。
-
牛髓汤
概述:牛髓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法律》卷五方之牛髓汤:组成:牛髓1斤(取胻骨中者),白蜜半斤,杏仁4两(去皮尖,研如泥),干山药4两(炒),胡桃仁(去皮,另研)4两。制备方法:上将髓、蜜2味,砂锅内熬沸,以绢滤去滓,盛瓷瓶内,将杏仁等3味入瓶内,以纸密封瓶口,重汤煮1日夜,取出冷定。
-
辛温平补汤
《医门法律》卷二:组成:附子(炮,去皮脐)5分,干姜(炮)5分,当归1钱,肉桂5分,人参1钱,甘草(炙)1钱,黄耆(蜜炙)1钱,白术(土炒)1钱,白芍(酒炒)1钱,五味子12粒。主治:暴中寒证,其阳已回,身温色活,手足不冷,吐利渐除。用法用量:水2大盏,加煨生姜3片,大枣2枚(劈),煎至1盏,加蜜五蛤蜊壳,温服。
-
祁宏
学医时间:1975年从医时间:1981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孙思邈、李东垣、喻嘉言、叶天士、张镜人、徐景藩。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脾胃论》、《医门法律》、《临证指南医案》、《柳选四家医案》。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祁宏发表医学论文48篇,主编《中医药传奇撷贝》、《药浴集萃》等专著2部。
-
反治法
概述:反治法为治法之一。《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从者反治。”例如病人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四肢逆冷,其中四肢逆冷是假寒,余证是真热,用白虎汤热服。例如中气不足、脾阳不运所致的脘满腹胀,命门火衰所致的尿闭症,气虚血枯、冲任亏损所致的月经不通等,应分别采用补脾、固肾、养血等方法治疗。
-
风懿
《医门法律·中风门》:“按风懿曰,奄忽不知人,即该中风卒倒内,《金匮要略方论》不重举其证,意可知矣。”风懿的治疗:《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风懿,亦名风癔,其病亦在脏腑间,由痰水制火,闭塞心窍,故猝然昏倒,舌强不言,喉中窒塞,噫噫有声是也。但此症有汗身软者可治,无汗身直者不易治。”
-
正治法
正治法为治法。又称“逆治法”。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因药性与病性相逆,故又称逆治。《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医门法律》:“逆者正治,辨之无难,从者反治,辨之最难。盖寒有真寒假寒,热有真热假热。真寒真热,以正治之即愈;假寒假热,以正治之则死矣。”
-
四肢不举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阳明虚则宗筋失润,不能束骨而利机关;虚用六君子汤,实用三化汤合承气汤。”又“四肢不举,皆属脾土,膏粱太过,积热内壅者,为脾土瘀实,宜泻以开其壅,食少体羸,怠惰嗜卧者,为脾土虚衰,宜补以健其运。”本症可见于中风、偏枯、痿证等。
-
头皮麻木
头皮麻木为症状名。指头部皮肤知觉减退、麻木不仁,不知痛痒的表现。由气血俱虚,经络失于濡养;或寒湿痰瘀留于络脉所致。参见中络:中络为中风证候类型之一种。见《医门法律·中风门》。即“邪在于络”(《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盖口眼 斜,肌肤不仁,邪在络也。”
-
西昌老人
西昌老人即喻昌。字嘉言,别号西昌老人。新建(今江西南昌)人。学术上特别推崇《伤寒论》,在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的基础上,对伤寒论条文进一步分类归纳。强调“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辨证论治思想,以及书写病案的重要性等。晚年著《尚论篇》(1648)、《医门法律》(1658)、《寓意草》(1643年)等书。
-
逆治法
正治法为治法。又称“逆治法”。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因药性与病性相逆,故又称逆治。《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医门法律》:“逆者正治,辨之无难,从者反治,辨之最难。盖寒有真寒假寒,热有真热假热。真寒真热,以正治之即愈;假寒假热,以正治之则死矣。”
-
阴筋
概述:阴筋:1.推拿穴位名;2.睾丸的系带。为白筋的别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腕部掌侧横纹,正对无名指处。性微凉,能退热。治胸膈胀满,头昏痰盛。《医门法律》:“凡治水肿病,痛引阴筋,卒然无救者…”
-
阴瘅
黄疸之属阴寒者。症状:《医钞类编》卷九:“阴疸,无热恶寒,小便自利,脉迟而微。误开鬼门则肌肤冷鞕,自汗不止;误洁净府则膀胱不约,小便如奔。”治疗:《医门法律·黄瘅门》:“阴瘅病,误从阳治,袭用苦寒,倒行逆施,以致极重不返者,医杀之也…治宜温阳散寒退黄,选用茵陈附子干姜汤等方。
-
阴疸
黄疸之属阴寒者。症状:《医钞类编》卷九:“阴疸,无热恶寒,小便自利,脉迟而微。误开鬼门则肌肤冷鞕,自汗不止;误洁净府则膀胱不约,小便如奔。”治疗:《医门法律·黄瘅门》:“阴瘅病,误从阳治,袭用苦寒,倒行逆施,以致极重不返者,医杀之也…治宜温阳散寒退黄,选用茵陈附子干姜汤等方。
-
中热
1.中暑病;以暑邪中人先从太阳开始,故称太阳中暍。《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喻昌《医门法律》:“暍者,中暑之称。”治当移患者至凉爽通风处,法当清暑、解热、开窍,先用辟瘟丹、消暑丸灌服,后用益元散、白虎汤、清营汤等。《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热,肩背热。”
-
伤寒分经
《伤寒分经》为伤寒著作。清·吴仪洛编订。书成于1766年。吴氏推崇喻嘉言《尚论篇》,将此书予以重订和补注。编者认为喻氏“将三百九十七法分隶于大纲之下,极得分经之妙”,因以“分经”为书名。书中将喻氏《医门法律》中暴卒中寒一门补入,并附秋燥。在学术见解方面,本书缺乏新的补充和发挥。
-
热毒痢
热毒痢病名。因骤受暑湿热毒所致的痢疾。见《医学传灯》卷下。《医门法律》卷五:“又有骤受暑湿之毒,水谷倾囊而出,一昼夜七八十行,大渴引水自救,百杯不止,此则肠胃为热毒所攻。”若有里急后重者,宜大黄黄连甘草大剂频服;无里急后重者,宜芩芍调中汤加黄连、肉桂。参见痢疾、毒痢、暑痢等条。
-
逆治
正治·逆治:逆治即正治,又称正治法。指针对疾病的本质,从正面进行治疗,即逆病性而治的常规方法。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医门法律》:“逆者正治,辨之无难,从者反治,辨之最难。《灵枢·玉版》:“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谓逆治。”
-
反治
概述:反治指和常规相反的治法。如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从者反治。”临床上的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均属反治法。例如中气不足、脾阳不运所致的脘满腹胀,命门火衰所致的尿闭症,气虚血枯、冲任亏损所致的月经不通等,应分别采用补脾、固肾、养血等方法治疗。
-
百骸
百骸是全身骨骼的统称。百骸,统指全身骨骼。骸,骨骼。骸,骨骼的泛称。《医门法律》卷一:“人之五官百骸,赅而存者,神之居耳。”《庄子·消遥游》:“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
-
八要
八要为诊治病证八要点,即虚、实、冷、热、邪、正、内、外。《医门法律》:“治病有八要,八要不审,病不能去。脉细、皮寒、气少、泄泻前后,饮食不进,此为五虚。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五实也。四曰热,脏腑受其积热是也。六曰正,非外邪所中也。审此八要,参以脉候病机,乃不至有误。”
-
柴胡饮子
《宣明论方》卷四:柴胡饮子:别名:人参柴胡饮子(《医门法律》卷五)。摘录:《圣惠》卷十七《普济方》卷一三二:柴胡饮子:处方:柴胡半两,黄芩半两,人参半两,甘草半两,升麻半两,地骨皮半两,赤茯苓半两,赤芍药半两,草龙胆半两。主治:伤寒发汗未解,气血已虚,寒热往来,口干烦渴,大便秘结,脉洪实弦数。
-
二丹丸
别名:二丹丹(《医学正传》卷一)、加减固本丸(《医学入门》卷七)、二参丹(《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二参丸(《医灯续焰》卷十八)。清中浊者,坚强骨髓;血中之浊,荣华腠理。②《医门法律》:中风证,心神一虚,百骸无主,风邪扰乱,莫由驱之使出。功能主治:《圣济总录》卷三十六方之二丹丸治肺疟,心神惊悸。
-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
别名:茯桂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苓甘味姜辛夏汤、茯苓五味姜辛夏汤、茯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半夏汤、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姜苓五味细辛汤、苓甘处方:茯苓4两,甘草2两,细辛2两,干姜2两,五味子半斤,半夏半斤。逐饮止呕。②痰饮《江西医药》(1964;摘录:《金匮》卷中
-
解风散
《宣明论》卷二:解风散:处方:人参1两,川芎1两,独活1两,麻黄(去节,汤洗,焙)1两,甘草1两,细辛(去苗)半两。功能主治:解散虚风。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解风汤”。各家论述:1.《医门法律》:风入既久,胃气致虚,故以人参为君;主治:风寒头昏,拘急,体倦。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别名:苓甘味姜辛夏仁汤、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茯苓甘草五味辛夏仁汤处方:茯苓4两,甘草3两,五味半升,干姜3两,细辛3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功能主治:支饮,水去呕止,其人形肿。临床应用:痰饮《经方实验录》:叶瑞初君,咳延四月,时吐浊沫,脉右三部弦,当降其冲气。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别名:苓甘味姜辛夏仁黄汤、茯甘姜味辛夏仁黄汤处方:茯苓4两,甘草3两,五味半升,干姜3两,细辛3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2两。(铁沙、干漆、莎草、苍术,厚朴,橘皮,甘草)下血止,水气亦减,然血泽不能复常。秋、冬之交,咳嗽胸满甚,遍身洪肿,倚息不得卧,一医以为水肿,与利水之剂,无效。
-
牡蛎汤
温服75毫升。各家论述:1.《千金方衍义》:此方中牡蛎即蜀漆散中龙骨之意,蜀漆得云母专升阳邪陷阴,故以纯阳之龙骨为佐;《鸡峰》卷十六:方名:牡蛎汤组成:乌贼鱼骨1两,牡蛎1两,桂心1两,干姜3分,黄耆3分,白芷3分,五色龙骨1两半,熟干地黄1两半。主治:女劳疸,额上汗出,四肢虚烦,日晡发热,小便自利。
-
外痹汤
方出《医门法律》卷三,名见《医钞类编》卷四:组成:沙参、羚角、麻黄、杏仁、白蒺藜、丹参、五味、菖蒲、石膏、甘草各等分。主治:皮痹。用法用量:加干姜,水煎服。
-
茵陈四逆汤
别名: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汤(《医门法律》卷六),茵陈姜附汤(《类证治裁》卷四)。摘录:《卫生宝鉴·补遗》《伤寒微旨论》卷下:方名:茵陈四逆汤别名:加味姜附汤、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汤、茵陈姜附汤组成:甘草2两,茵陈蒿2两,干姜1两半,附子1个(破8片)。主治:阴黄。病人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出。
-
砭射
砭射为砭刺络脉出血之谓。《医门法律》:“经盛入络,络盛返经,留连不已,是以有取于砭射,以决出其络中之邪。”
-
喻氏医书三种
《喻氏医书三种》医学丛书。清·喻昌撰。刊于1763年。包括《医门法律》、《尚论篇》、《寓意草》。各详该条。
-
中络
见《医门法律·中风门》。即“邪在于络”(《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盖口眼 斜,肌肤不仁,邪在络也。”《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督脉者,…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纂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
治病必求于本
治病必求于本为治则之一。如头痛一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感受外邪、气血不足、痰湿、瘀血、肝阳上亢等原因都可引起头痛。因而,在治疗上就不能简单地采取止痛一法来治疗,而应通过全面综合分析,找出头痛的原因,然后分别给予解表、益气养血、燥湿化痰、活血化瘀、平肝潜阳等法。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正治
正治是一般常规的治疗方法,即针对疾病的性质、病机,从正面治疗。如寒证用温法,热证用清法,实证用攻法,虚证用补法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者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
痰饮咳嗽
《医门法律·咳嗽续论》:“盖以咳嗽必因之痰饮,而五饮之中,独膈上支饮,最为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痰饮咳嗽,如见多痰、色白或如泡沫,咳引胁痛者,治宜温化痰饮,用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等方;悬饮则需逐饮,用十枣汤、控涎丹等方;畏寒肢冷、水肿,脉沉细者,属肾阳虚,宜温阳利水,用真武汤、肾气丸等方。
-
伤燥咳嗽
清金润燥,天门冬丸、牛髓汤;如面目浮肿,蜜酥煎。”咳嗽从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风热嗽、热嗽、时行嗽、寒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等;从脏腑、气血分,有肺虚咳嗽、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劳嗽、气嗽、瘀血嗽等;
-
伤湿咳
伤湿咳为病证名。即伤湿咳嗽。治宜燥湿、化湿、利湿为主。咳嗽从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风热嗽、热嗽、时行嗽、寒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等;从脏腑、气血分,有肺虚咳嗽、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劳嗽、气嗽、瘀血嗽等;
-
洪达珏
洪达珏清代医家。字并玉。江西武宁人。幼习举业,后致力于医学,术精。深得喻昌《医门法律》之旨,诊病分径辨证,设剂奇之。著《医书摘要》,未见传世。
-
风癔
《医门法律·中风门》:“按风懿曰,奄忽不知人,即该中风卒倒内,《金匮要略方论》不重举其证,意可知矣。”《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风懿,亦名风癔,其病亦在脏腑间,由痰水制火,闭塞心窍,故猝然昏倒,舌强不言,喉中窒塞,噫噫有声是也。但此症有汗身软者可治,无汗身直者不易治。”
-
烦冤嗽
《素问·示从容论》:“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不居集·烦冤嗽》载述治以八味丸、安肾丸。凡咳嗽引动百骸,自觉从脐下逆奔而上者,乃肾虚气不归原,宜所服药中加补骨脂、五味子以敛之。”《医门法律·咳嗽门》:“伤肾之咳,气逆烦冤,牵引腰腹,俯仰不利,六味地黄汤加五味子。”参见咳嗽、肾咳条。
-
川芎丸
上药研为细末,炼蜜搜和,每45克,分作50丸。摘录:《类证治裁》卷五方出《续本事》卷四,名见《普济方》卷七十二方之川芎丸:处方:川芎、荆芥、天麻、川乌、乌药、羌活、黑牵牛(炒)、川当归、金钗、石斛各等分。主治:《杨氏家藏方》卷十一方之川芎丸主治咽喉不利,音声不出,及风热上壅,面赤鼻塞,不闻香臭。
-
清金润燥天门冬丸
处方:天门冬(去心,焙)45克百合前胡贝母(煨)半夏(汤洗去滑)桔梗桑白皮防己紫菀赤茯苓生地黄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黄,研如膏)各22.5克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清肺润燥,化痰止咳。用法用量:每服20丸,不拘时,生姜汤下,日三服。摘录:《医门法律》卷五
-
喻昌
新建古称西昌,故晚年号西昌老人。学术贡献:喻昌治学推崇《伤寒论》,在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基础上,将《伤寒论》条文重行分类归纳,于三纲鼎立说多有阐发。晚年将其在伤寒方面之研究著成《尚论篇》八卷,详论伤寒六经证治,春月温病,夏秋暑湿热诸病及脉法、治法等。《寓意草》全文在线阅读《医门法律》全文在线阅读
-
逆从
从证候而治者为从即反治。《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医门法律》:“逆从者,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是逆其病而治之;指标本的不同治法。《素问·标本病传论》:“病有标本,刺有逆从。”《素问·移精变气论》:“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④解剖结构名。指人体皮肤浮络的反、正走向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