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奇恒,指异乎平常。这些脏器形态多中空似腑,功能又多能贮藏精气而似脏。《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马莳注:“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
脑
概述:脑:1.奇恒之腑之一;又称髓海、头髓和元神之府。位于颅腔,下通脊髓,由髓汇聚而成,为神明汇聚之所,有支配精神意识,进行思维活动的功能。经脉中督脉和足太阳经均“入脑”,足厥阴、手少阴均“系目系”,入通于脑。《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前脑包括大脑半球、嗅脑与间脑;
-
脏腑
脏腑为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包括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黄帝内经灵枢·禁服》:“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其作用主贮藏一身之精华,联系有关精神意识等活动。奇恒,指异乎平常。这六个器官组织,虽名为腑,但皆有贮藏阴精的作用。功能有异于通常的六腑,因称。出《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
-
脉
《黄帝内经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又称脉诊、诊脉、按脉、持脉。古代有三部九候的遍诊法,人迎、寸口、趺阳三部诊法和寸口诊法等。五不女之一·脉:脉为五不女之一。万全《广嗣纪要·择配篇》:“五种不宜:一曰螺,阴户外纹如螺蛳样,旋入内;
-
胞宫
《中医药学名词》(2004):胞宫(uterus、womb)又称“子宫”,“女子胞”。亦名子脏、子处、胞脏、血脏。奇恒之腑之一。在脏腑与天癸、冲、任、督、带共同作用之下,完成其生理功能。位于小腹正中,膀胱之后,直肠之前,上连两歧,下连阴道,为妇女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见《妇人大全良方》卷十四。
-
元神之府
又称髓海、头髓和元神之府。经脉中督脉和足太阳经均“入脑”,足厥阴、手少阴均“系目系”,入通于脑。《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脾胃论》:“张洁古日: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此内受脑之气而外利九窍者也。”
-
骨髓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髓由肾的精气与水谷精微所化生,有充养骨骼、补益脑髓的作用。八会穴中,髓会绝骨。约从六岁起,长骨骨髓腔内的骨髓逐渐为脂肪组织所代替,变为黄红色且失去了造血功能,叫做黄骨髓。《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络脉治皮肤,…
-
胆
其背俞为胆俞,募穴为日月,合穴为阳陵泉。《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偏头痛、带状疱疹、中耳炎、耳鸣、听力减退、急性胰腺炎等。与其他穴位配伍,治小儿夜啼。
-
六腑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又称“水谷之海”(《黄帝内经灵枢·玉版》)和“五藏六腑之海”(《黄帝内经灵枢·五味》)。其背俞为胃俞,募穴为中脘,合穴为足三里。其背俞为大肠俞,募穴为天枢,下合穴为上巨虚。又名净府、水府、玉海、脬、尿胞等。出陈氏《小儿按摩经》。
-
髓
髓为奇恒之腑之一。即骨髓和脊髓。髓由肾的精气与水谷精微所化生,有充养骨骼、补益脑髓的作用。八会穴中,髓会绝骨。
-
藏象
藏象是指内在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人体外部的征象。藏,指藏于内,就是内脏;出《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藏,古通“脏”,藏象即指人体内脏生理机能活动及其病理变化而显现于外的征象。其主要内容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和气、血、精、津液等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
头髓
脑为奇恒之腑之一。又称髓海、头髓(又称髓海、头髓和元神之府)。经脉中督脉和足太阳经均“入脑”,足厥阴、手少阴均“系目系”,入通于脑。《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脾胃论》:“张洁古日: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此内受脑之气而外利九窍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