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阳脉死候
《阴阳脉死候》为新出土古佚医学帛书。全文约百余字,主要论述在三阴脉与三阳脉疾病中所呈现的死亡症候及有关理论。还引述了养生理论及根据脉象而决定治疗方针等。本书原缺书名,整理者根据其内容命名。1984年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脉书》,包括了《阴阳脉死候》的内容,两者可相互校补订正。
-
治百病方
《治百病方》医方著作。系新出土汉代竹、木简牍医书。1972年于甘肃武威县旱滩坡东汉墓中出土,现存92枚手写医简,所以又称武威汉代医简。其中可辨识的药方约36首,药名百余种。此外还有针灸疗法等内容。这是历代文献所未收载的一部早期医学文献。内容可见于197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武威汉代医简》一书中。
-
干角
干角是指日本医学把施行单一的直接角法,称为干角。参考“角法”:角法指拔罐法。古时用兽角制成的杯罐作拔罐工具,故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牡痔…以小角角之。”意指用小角来吸拔。《肘后方》及《外台》中均有此称。
-
王瘖
王瘖见于出土战国古玺。据考证系王姓医人,专治瘖(喑)而口不能言者,故玺文上标姓氏,下标所专治病。
-
折伤
折伤学科名。骨关节损伤之泛称。甘肃出土汉代医学简牍中有《折伤薄》。为记述折伤之最早者。可有广义、狭义之不同理解。广义者,系指现代之骨伤科学内容;狭义,当只指骨折之伤者。
-
始膏
始膏生理学名词。古代对妊娠二月胚胎之称谓。出马王堆汉墓出土古医书。《胎产书》:“二月始膏,毋食辛燥,居处必静……”徐之才《逐月养胎方》亦曰:“妊娠二月名始膏。”
-
石砭针
石砭针为砭石之一种。其形如针,因名。或称石针。1963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首次出土。针长4.5厘米,一端有锋,呈四棱锥形;另一端扁平有弧刃,刃部宽0.4厘米;中身有四棱略扁,横断面呈矩形,可以容纳拇、食二指挟持。
-
石砮
石砮为箭镞形砭石。1964年湖南益阳县鹿角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五件石镞。这种镞形砭石,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曾提到,石砮可以用刺百病痈肿。
-
石棒
石棒为棒锥形砭石。湖南石门皂市商代遗址出土。长约13厘米,表面光滑,可供叩击体表之用。
-
猿戏
猿戏导引功法名。是一种模仿猿猴类动物的动作的导引功法。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画《导引图》有“木侯”(沐猴)及“管墟”(猿呼)图样,二者皆作呼啸状。后为五禽戏之一。《云笈七签·导引按摩》:“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于鉤却立,按颈,各七。”此后流派渐多。
-
种橐
种橐病名。出《五十二病方》,阴囊肿大之病证,亦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医书《天下至道谈》。该书记载有治疗方剂。
-
开元写本草经集注序例残卷
《开元写本草经集注序例残卷》书名。本书是根据敦煌出土唐人抄录的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例部分的影印本。参见本草经集注条。
-
始脂
始脂生理学名词。古代对妊娠三月之称谓。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胎产书》:“三月始脂,果隋宵效……”
-
王𤴨
王𤴨(yòu又)见于出土战国古玺。据考证系王姓医人,专治头摇动及手颤动病证,故玺文上标姓氏,下标所专治病。
-
坐引
坐引导引术语。指以跪坐姿势为主的一类导引方法。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导引图》中记有“坐引八维”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