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突
主治病症:扶突穴主治咳嗽,气喘,咳逆上气,咳嗽多唾,喉中痰鸣,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吞咽困难,膈肌痉挛,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咽喉炎,急性舌骨肌麻痹,低血压等。配伍:扶突配天突、水突、合谷治瘿气。研究进展:针刺麻醉:针刺扶突穴可增强头颈及胸部皮肤痛阈,常用于上述部位针麻手术。
-
水泉
所属部位:足部水泉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水泉穴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指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胫后动脉和胫神经在未入踝管前,发出跟内侧动脉和神经布于跟骨内侧面。增强结肠下部、直肠蠕动:针刺大敦可引起结肠下部及直肠蠕动明显增强。扶突配大椎、合谷,有清热利咽作用,主治暴喑,咽喉肿痛。
-
水突
特效按摩:用拇指指腹轻轻按揉水突穴100次,以有酸胀感为佳,可利咽润喉开音。注意:针刺不可过深,以免引起迷走神经反应。针刺扶突也可使胸内手术(肺、食管、纵隔)得到良好的针刺麻醉效果,对胸交感神经有一定作用(可能是外周阻滞作用),使胸腔区域内获得良好的镇痛作用,表明扶突的针刺麻醉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
-
水穴
主治病症:扶突穴主治咳嗽,气喘,咳逆上气,咳嗽多唾,喉中痰鸣,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吞咽困难,膈肌痉挛,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咽喉炎,急性舌骨肌麻痹,低血压等。配伍:扶突配天突、水突、合谷治瘿气。研究进展:针刺麻醉:针刺扶突穴可增强头颈及胸部皮肤痛阈,常用于上述部位针麻手术。
-
天鼎
出处:《针灸甲乙经》:天鼎,在颈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鼎乃宗庙重器,虽处尊贵之位,而无显赫之功,常在封闭,故本穴又名“天盖”。主治病症:天鼎穴主治咽喉肿痛,喉痹,吞咽困难,扁桃体炎,喉头炎,舌骨肌麻痹,声带疾患,暴喑,气梗,喉中痰鸣,梅核气,瘰疬,瘿气,甲状腺肿,颈淋巴结核等。
-
天顶
出处:《针灸甲乙经》:天鼎,在颈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鼎乃宗庙重器,虽处尊贵之位,而无显赫之功,常在封闭,故本穴又名“天盖”。主治病症:天鼎穴主治咽喉肿痛,喉痹,吞咽困难,扁桃体炎,喉头炎,舌骨肌麻痹,声带疾患,暴喑,气梗,喉中痰鸣,梅核气,瘰疬,瘿气,甲状腺肿,颈淋巴结核等。
-
天盖
经穴缺盆的别名·天盖:天盖为经穴别名,即缺盆穴。缺盆穴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主治病症:天鼎穴主治咽喉肿痛,喉痹,吞咽困难,扁桃体炎,喉头炎,舌骨肌麻痹,声带疾患,暴喑,气梗,喉中痰鸣,梅核气,瘰疬,瘿气,甲状腺肿,颈淋巴结核等。
-
天项
出处:《针灸甲乙经》:天鼎,在颈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一寸五分。鼎乃宗庙重器,虽处尊贵之位,而无显赫之功,常在封闭,故本穴又名“天盖”。主治病症:天鼎穴主治咽喉肿痛,喉痹,吞咽困难,扁桃体炎,喉头炎,舌骨肌麻痹,声带疾患,暴喑,气梗,喉中痰鸣,梅核气,瘰疬,瘿气,甲状腺肿,颈淋巴结核等。
-
天窗
天窗穴主要用于颈、颊、耳、咽疾患等:如咽喉肿痛、颈项强直作痛、甲状腺肿、颈痛、瘿肿、腮腺炎、耳聋、耳鸣、中风口噤、暴瘖、喉痹、扁桃体炎等。囟会穴主治头面疾患等:如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颜青、鼻衄、癫疾、小儿惊痫、卒中等。囟会配上星、风门,有宣肺清热,利鼻窍的作用,主治鼻渊,鼻塞。
-
窗聋
别名窗笼、窗聋、天笼。布有颈皮神经,当耳大神经丛的发出部;主治病症:天窗穴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瘾疹,癫狂,颈项强直作痛,甲状腺肿,颈痛,瘿肿,腮腺炎,中风口噤,暴瘖,暴喑不能言,失语,喉痹,扁桃体炎,头痛,颊肿,咽喉炎,肋间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甲状腺肿大,肩关节周围炎等。
-
天笼
别名窗笼、窗聋、天笼。布有颈皮神经,当耳大神经丛的发出部;主治病症:天窗穴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瘾疹,癫狂,颈项强直作痛,甲状腺肿,颈痛,瘿肿,腮腺炎,中风口噤,暴瘖,暴喑不能言,失语,喉痹,扁桃体炎,头痛,颊肿,咽喉炎,肋间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甲状腺肿大,肩关节周围炎等。
-
窗笼
或微张口,耳屏正中前缘凹陷中,在耳门与听会之间取穴。弱刺激针刺听宫,可使噪音性耳聋动物皮层听中枢诱发电位波增高,耳蜗血流量增加,损伤耳蜗毛细胞逐趋复原。
-
针麻
刺激方法:①手法运针:体针常用捻转或捻转结合提插的手法;表现在:①不同穴位或不同处方对同一针麻手术都有一定的作用例如,甲状腺手术针麻穴位配方,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各部位选穴如上肢、下肢、颈部、耳部等不同部位取穴皆可完成手术,甚至下肢非穴区(也不在经络循行线上但有得气感)针刺也可完成手术;
-
针刺麻醉
刺激方法:①手法运针:体针常用捻转或捻转结合提插的手法;表现在:①不同穴位或不同处方对同一针麻手术都有一定的作用例如,甲状腺手术针麻穴位配方,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各部位选穴如上肢、下肢、颈部、耳部等不同部位取穴皆可完成手术,甚至下肢非穴区(也不在经络循行线上但有得气感)针刺也可完成手术;
-
七次脉
七次脉指任、督脉及手足三阳经在颈项部由前至后的分布关系,并以穴表示。《灵枢·本输》:“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抉突;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分别是:天突、人迎、扶突、天窗、天容、天牖、天柱、风府。根即井穴;注指五输穴中的经穴;《灵枢·根结》首列手足阳经的根、溜、注、入。
-
远节段取穴
远节段取穴为取穴法的一种。指在临床治疗或针麻时所选用的穴位与病痛或手术部位不属同一或邻近的脊髓节段所支配,通常所称的远道取穴可归属此类。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通常所称的局部取穴、邻近取穴均可归属此类。针刺麻醉中,颅脑手术用颧谬,甲状腺手术取扶突,颈部胸部手术取合谷、内关等均是。
-
手太阴经别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别人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张景岳改为“散之大肠”,从之),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语译:手太阴经别:从手太阴经分出,进入腋下,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进入走向肺部,散到大肠,上方通过缺盆部,沿着喉咙(扶突),出来再会合于手阳明经脉。
-
缨筋
缨筋即婴筋。婴筋为人体部位名。又作缨筋。指颈侧之大筋,即胸锁乳突肌的前面部分。《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
-
天牖五部
天牖五部指以天牖居中的人迎、扶突、天牖、天柱、天府五穴。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可治头痛、暴瘖、暴聋、拘挛、癫痫及口鼻出血等症。
-
婴筋
婴筋为人体部位名。又作缨筋。指颈侧之大筋,即胸锁乳突肌的前面部分。《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张介宾曰:“颈侧之筋曰婴筋。”
-
臑窌
臑窌为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臑会为经穴名(NàohuìTE13)。属手少阳三焦经。为手少阳、阳维脉的交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三头肌长头及外侧头→桡神经→肱三头肌内侧头。有舒筋活血、消肿散结的作用。本穴配天窗、扶突治甲状腺肿大;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一般直刺0.5~
-
近节段取穴
近节段取穴为取穴法分类名。通常所称的局部取穴、邻近取穴均可归属此类。针麻中,颅脑手术取颧髎,甲状腺手术取扶突,颈部手术取合谷、内关等均是。参见远节段取穴:远节段取穴为取穴法的一种。指在临床治疗或针麻时所选用的穴位与病痛或手术部位不属同一或邻近的脊髓节段所支配,通常所称的远道取穴可归属此类。
-
一次脉
一次脉指颈部旁开任脉第一行次的经脉,以穴表示。一次脉即足阳明胃经,以穴表示即人迎穴。七次脉指任、督脉及手足三阳经在颈项部由前至后的分布关系,以穴表示分别是:天突、人迎、扶突、天窗、天容、天牖、天柱、风府。其中除天突、风府外,均是阳经在颈部的“入”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