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厌
厌倦,厌恶·厌:厌(yàn)即厌倦,厌恶。《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脉经》:“善魇寐,黑色物来掩人上,刺足太阳经。”《曹集诠评·说疫气》:“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压之,亦可笑也。”《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
-
类消
类消病证名。因中气虚寒,阴火浮游于上所致,渴欲求饮而饮水无多。《杂病源流犀烛·三消源流》:“又有类消证,其人渴欲求饮,饮一、二口即厌,不比消渴之无厌。此由中气虚寒,寒水泛上,逼出浮游之火于喉舌间,故上焦欲得水救,水到中焦,以水遇水,故厌也。宜理中汤送八味丸。”
-
穿刺培养
穿刺培养是将接种针深插固体培养基中进行接种以培养微生物的一种方法。用于厌氧性或兼性厌氧性细菌的培养。在厚的软琼脂层中进行穿刺培养,可根据细菌自穿刺部位的扩散状况来了解细菌的运动性能。
-
矾皂散
处方:白矾、牙皂各等分。功能主治:卒中痰嘶,壅闭会厌,汤饮不得入口。用法用量:水煎,灌之取痰,得吐痰涎,可商投剂。摘录:《医级》卷八
-
韦荣氏球菌
韦荣氏球菌是细菌的一科。革兰氏染色阴性厌氧球菌。细胞直径为0.3~2.6微米,细菌基本排列成对,相邻的一侧可呈扁平状,无芽孢,不运动,无鞭毛,寄生于温血动物(如人、反刍动物、啮齿动物和猪)的肠道中。包括韦荣氏球菌属、氨基酸球菌属和巨球菌属。
-
微球菌
为革兰氏染色阳性、接触酶阳性、好氧或兼性厌氧的球状细菌。如微球菌属,为不运动的专性好氧细菌,多见于土壤和水中,也见于人和动物的皮肤上,为非致病菌。此外,还有葡萄球菌属和动性球菌属等。
-
兼性菌
兼性菌是指既能需氧代谢,又能厌氧代谢的微生物。
-
择食
择食病证名。指怀孕早期,孕妇出现嗜酸、厌油、或嗜食某种食物的现象,称为择食。无其他不适,可以任她选择她喜爱的食物。一般到孕四五月后自安。为恶阻症状之一,参见恶阻条。
-
罪犯共性心理
罪犯共性心理是罪犯在狱内改造期间普遍存在的一般心理特征。罪犯被判刑劳改,意味着处于受惩罚、被监管的地位,失去了人身自由,剥夺或停止行使政治权利,基本上处于同社会、家庭隔离状态,不能同家人团聚,只能同管教干部和其他犯人交往,同时接受正反两方面影响。
-
荥俞
荥俞泛指穴位。《难经·七十八难》:“必先以左手厌(压)按所针荥俞之处。”
-
骸厌
骸厌指膝下外侧骨的狭窄处。《素问·气穴论》:“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壮。”王冰注:“骸厌谓膝外侠膝之骨厌中也。”
-
一套血培养
一套血培养(onesetofbloodculture)是指从同一穿刺点采集的血液标本,通常分别注入需氧和厌氧培养瓶。
-
月忌
月忌古代针灸宜忌说之一。见《千金翼方》。将十二月配属十二地支,按其变化推算血忌日、血支日、月厌日、四激日、月杀日、月刑日、六(月)害日等。据以避忌针灸。
-
肝胆湿热证
肝胆湿热证为证候名。指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常,以身目发黄,发热,口苦,胁肋胀痛,或胁下有痞块,纳呆厌油,恶心呕吐,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诊余举隅录
《诊余举隅录》医案著作。二卷。清·陈廷儒撰于1897年。作者强调按证论治。每一验案皆注重辨证、审脉和病人的体质因素。夹叙夹议,不厌其详。医理与治案结合较好。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
蔺道者
蔺道者唐代医僧。原名佚,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道者出家云游,于会昌间(841-846年)曾结庵于宜春修道,因尝治愈一彭翁子坠地折颈伤肱,其医术遂广为人知,求医者甚众。道者厌其烦,以其秘方授予彭翁,其术遂行于世。此方为后人刊刻,书名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为中医现存最早之骨伤科专书,现有多种刊本行世。
-
拟杆菌
拟杆菌是细菌的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化能有机营养的专性厌氧杆菌。细胞可呈直杆状、弧状、螺旋状或多形态,但不分枝。该科包括的细菌种类非常庞杂。如拟杆菌属、梭杆菌属、脱硫弧菌属、脱硫黄单胞菌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