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蒙筌
概述:《本草蒙筌》为药物学著作。明·陈嘉谟撰。刊于1525年。主要内容:卷首有历代名医图、姓氏及总论药性。每种药均分论其气味升降、有毒无毒、产地、优劣、采集、所行诸经、七情所具、制度、藏留、治疗之宜、应验诸方及药图等,最后并附作者按语。对于各种药物的特征和用途辨析较详,论述药物炮炙,有其独到之处。
-
光连
《中药大辞典》:味连又名川连(《本草蒙筌》),鸡爪连、鸡爪黄连、光连。质坚硬,折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髓部红棕色,有时中空。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
-
白梅
《*辞典》:白梅: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B iM i别名:盐梅(《尚书》),霜梅(《纲目》),白霜梅(《本草便读》)。⑤《本草蒙筌》:捣烂成膏,敷攻恶毒,治妇人乳痈,拔肉中箭簇;附方:①治喉痹乳蛾:㈠青梅二十枚(盐十二两,淹五日,取梅汁入明矾三两),桔梗、白芷、防风各二两,猪牙皂角三十条。
-
鳖卵
《*辞典》:鳖卵:出处:《本草蒙筌》拼音名:BiēLuǎn来源: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卵。性味:《医林纂要》:咸,寒。功能主治:①《本草蒙筌》:盐淹煮吞,补阴虚亦验。②《纲目》:盐藏煨食,止小儿下痢。③《医林纂要》:治久泻久痢。
-
金星草
《*辞典》:金星草:出处:《嘉佑本草》拼音名:JīnXīnɡCǎo别名:金钏草(《本草图经》),大金星凤尾(《履巉岩本草》),凤尾草(《纲目》)。根状茎组长,横走,密生披针形鳞片。侧脉两面明显。①《嘉佑本草》:主痈疽疮毒,大解硫黄毒,发背,痈肿,结核,用叶和根酒煎服之;③《纲目》:解热,通五淋,凉血。
-
荔枝壳
《*辞典》:荔枝壳:出处:《本草蒙筌》拼音名:L ZhīK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外果皮。附方:①治赤白痢:橡实壳、甘草、荔枝壳、石榴皮。(《普济方》橡实散)②治血崩:㈠荔枝壳烧灰存性,研末。(《同寿录》)㈡荔枝壳30克,水煎服。各家论述:《本草求真》:痘疮不起,用壳煎汤以服,盖取壳性温补内托之意。
-
乌药叶
《中医大辞典》·乌药叶:乌药叶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功能主治:温中,理气,止痛。中文名称:乌药叶拉丁名称:Linderaeaggregateleaf来源: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eaggregate)食用部位:嫩叶食用量:≤5克/天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1.婴幼儿、儿童、孕期及哺乳期妇女不宜食用,标签、说明书中应当标注不适宜人群。
-
熊脑
《*辞典》:熊脑:出处:《唐本草》拼音名:Xi nɡNǎo来源:为熊科动物黑熊或棕熊的脑髓。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熊胆条。功能主治:①《唐本草》:疗诸聋。②《日华子本草》:去白秃风屑,疗头旋并发落。③《本草蒙筌》:除耳聋耳鸣。
-
燕窠土
出处:《本草蒙筌》拼音名:Y nKēTǔ别名:胡燕窠内土(《本草拾遗》),燕窠泥(《救急方》),燕窝泥、燕子泥(《四川中药志》)。功能主治:治风瘙瘾疹,浸淫湿疮,白秃,丹毒,口疮。(《千金方》)②治黄水肥疮:燕窠土一分,麝香半分。(《圣济总录》)④治小儿丹毒:向阳燕窠土,为末,鸡子白和敷。
-
三层草
概述:三层草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即《本草蒙筌》记载的七叶一枝花之别名。别名:蚤休、重楼、三层草、草河车、白河车。性味归经:苦、辛,寒,有小毒。2.治小儿高热惊风,肺热咳嗽,哮喘,喉痹,疟疾寒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扁桃体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化学成分:本品含皂苷,苷元为薯蓣皂苷元。
-
小米
性味归经:甘,微寒。入胃、大肠经。功能主治:主治胃气不和,夜不得眠,胃弱久泻。3.还具有滋阴养血的功能,可以使产妇虚寒的体质得到调养,帮助她们恢复体力;5.中医认为小米粥表面漂浮的一层“米油”营养极为丰富,可以代替参汤;(陈粟米味苦,性寒)具有健脾和胃、补益虚损,和中益肾,除热,解毒之功效;
-
川连
概述:川连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蒙筌》。黄连、三角叶黄连主产四川,前者习称味连,后者习称雅连;2.治湿热内蕴的痞满,呕逆,泻痢。3.治心火亢盛的心烦失眠,吐血,衄血,胃热消渴;化学成分:本品含小檗碱、黄连碱(Coptisine)、甲基黄连碱(Worenine)、木兰花碱、药根碱、掌叶防已碱、阿魏酸、黄柏酮、黄柏内酯等。
-
凤凰退
概述:凤凰退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蒙筌》,即《医学入门·本草》记载的凤凰衣的别名。性味归经:甘,平。功能主治:养阴,润肺,开音,止咳;1.治久咳咽痛,失音。2.治口疮,口疳,乳蛾,喉痈,焙黄,研末吹患处;目翳,研末点眼。化学成分:本品主含角蛋白,其中杂有少量黏蛋白纤维(Mucinfibers)。
-
本草会编
《本草会编》为药物学著作。此书受王纶《本草集要》的学术影响,药物分类,不按《本经》三品之分,系按药物性状“以类相从”,增补若干内容,扩充为20卷,以弥补《本草集要》“词简不赅”之欠缺。陈嘉谟《本草蒙筌》称赞此书“详略相因,工极精密。”李时珍则云:“其书撮约,似乎简便,而混同反难检阅。原书早佚。
-
白河车
百合科植物华重楼或七叶一枝花的根茎·《中医大辞典》·白河车:白河车为中药名,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本草蒙筌》记载的七叶一枝花之别名。2.治小儿高热惊风,肺热咳嗽,哮喘,喉痹,疟疾寒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扁桃体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煎服:4.5~功能主治:强心利尿,清热解毒,止血。鲜品捣敷。
-
七叶一枝花
七叶一枝花为中药名。又名蚤休、重楼、三层草、草河车、白河车。入肺、肝经。疮疖痈肿,腮腺炎,乳腺炎,淋巴结结核,研末醋调涂患处,亦可煎服;2.治小儿高热惊风,肺热咳嗽,哮喘,喉痹,疟疾寒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扁桃体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体虚,阴证疮疡及孕妇忌服。本品含皂苷,苷元为薯蓣皂苷元。
-
伏牛花
出处:《开宝本草》拼音名:F Ni Huā别名:隔虎刺花(《开宝本草》)来源:为茜草科植物虎刺的花。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止痛。①《开宝本草》:疗久风湿痹,四肢拘挛,骨肉疼痛。作汤主风眩、头痛,五痔下血。甚则火腑热秘:伏牛花、山茵陈、桑寄生、白牵牛、川芎藭、白僵蚕、蝎梢各三钱,荆芥穗四钱。
-
黄矾
《*辞典》:黄矾:出处:《唐本草》拼音名:Hu nɡF n别名:金线矾(《海药本草》),鸡矢矾(《本草蒙筌》)。化学成份:主要含硫酸铁;③李杲:治阳明风热牙疼。附方:①治痔瘘肿痛,脓血不止:黄矾三两,乌蛇六两(酒浸,去骨、皮,炙令黄),黄耆三两(锉),枳壳二两(麸炒微黄,去瓤),骆驼胸前毛三两半(烧灰)。
-
椒目
《*辞典》:椒目: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JiāoM 别名:川椒目(《赤水玄珠》)。⑤《本草备要》:治胀,定喘,及肾虚耳鸣。(《千金方》)②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补缺肘后方》)⑤治肾气虚,耳中如风水鸣,或如打钟磬之声,卒暴聋:椒目、巴豆、菖蒲、松脂。
-
金箔
原形态:自然金,又名:生金(陶弘景)。归经:入心、肝经。①《药性论》:主小儿惊伤,五藏风痫,失志,镇心,安魂魄。②《海药本草》:主癫痫风热,上气咳嗽,伤寒肺损吐血,骨蒸劳极作渴.(《证治准绳》金箔丸)②治风邪发狂:金箔一百片,丹砂(研)、龙脑(研)、牛黄(研)、珍珠末、琥珀末、犀角末各半两。
-
牛肠
《*辞典》:牛肠:出处:《本草蒙筌》拼音名:Ni Ch nɡ来源: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肠。功能主治:《本草蒙筌》:厚肠,除肠风痔漏。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摘录:《*辞典》
-
牛血
《*辞典》:牛血:出处:《本草蒙筌》拼音名:Ni Xu 来源: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血液。性味:咸,平。功能主治:理血,补中。治便血,血痢,经闭,血虚羸瘦。煮拌醋食,治血痢、便血。③《本经逢原》:能补脾胃诸虚,治便血、血痢,一切病后羸瘦,咸宜食之。④《医林纂要》:破瘀通经,利大小便。
-
人指甲
《*辞典》·人指甲:人指甲为中药名,又名手爪甲,人退,筋退。搐鼻治鼻衄;煅研极细末吹耳内治中耳炎;吹喉治乳蛾。①《本草拾遗》:"取细末置目中,去翳障。(《太平圣惠方》贝齿散)④治破伤风,手足战掉不已者:人手足指甲(烧绝烟)六钱,朱砂(别研)、南星(姜制),独活(去皮)各二钱。分作三分,酒调服之。
-
乳腐
出处:《嘉佑本草》拼音名:RǔFǔ别名:乳饼(《本草蒙筌》)。又造乳线法:以牛乳盆盛晒至四边清水出,煎热以酸浆点成。性味:①《嘉佑本草》:微寒。功能主治:①孟诜:润五脏,利大小便,益十二经脉,微动气。②《四声本草》:治赤白痢。附方:治血痢,不问远近:乳腐一两。切,以浆水一中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之。
-
食盐
③《本草经疏》:入足少阴、手少阻、足阳明,手太阴、阳明经。治食停上脘,心腹胀痛,胸中痰癖,二便不通,齿龈出血,喉痛,牙痛,目翳,疮疡,毒虫螫伤。凉血润燥,定痛止痒,吐一切时气风热、痰饮、关格诸病。⑦《随息居饮食谱》:补肾,引火下行,润燥祛凤,清热渗湿,明目,杀虫,专治脚气,点蒂钟坠,敷蛇虫伤。
-
莳萝子
《*辞典》:莳萝子:出处:《海药本草》拼音名:Sh Lu Zǐ别名:时美中(侯宁极《药谱》),莳萝椒(《本草蒙筌》),小茴香(《纲目》),瘪谷茴香(《本草正义》),土茴香(《中药志》)。治痧秽呕逆,腹中冷痛,寒疝,痞满少食。⑤《随息居饮食谱》:温胃健脾,散寒止痛,杀虫消食,调气止呕,定腰、齿疼,解鱼肉毒。
-
桃枝
《*辞典》:桃枝:出处:《纲目》拼音名:TáoZhī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嫩枝。若口中生疮,含之。10μl,分别点于同一以含4%醋酸钠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3%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归心、肝经。
-
马兜铃根
概述:马兜铃根为中药名,出自《肘后方》,即《本草蒙筌》记载的青木香的别名。别名:马兜铃根、独行根、青藤香来源及产地: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debilisSieb.etZucc.的根。性味归经:苦、辛,寒,有小毒。1.治胃痛,腹痛,胸胁胀痛,疝气,肠炎,咳嗽痰喘,高血压。
-
味连
《中药大辞典》:味连又名川连(《本草蒙筌》),鸡爪连、鸡爪黄连、光连。质坚硬,折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髓部红棕色,有时中空。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
-
鸡爪连
《中药大辞典》:味连又名川连(《本草蒙筌》),鸡爪连、鸡爪黄连、光连。质坚硬,折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髓部红棕色,有时中空。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
-
鸡爪黄连
《中药大辞典》:味连又名川连(《本草蒙筌》),鸡爪连、鸡爪黄连、光连。质坚硬,折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髓部红棕色,有时中空。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
-
月经水
月经水为名词。见《本草蒙筌》。《本草蒙筌》卷十二“人部”:“月经水治女劳复,并解箭毒”。月经水指月经之血。
-
青木香
拉丁名:RadixAristolochi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英文名:slenderdutchmanspiperoot(《中医药学名词(2004)》)别名:马兜铃根、独行根、青藤香。功效与主治:青木香具有行气止痛,平肝降血压,解毒消肿的功效:青木香治胃痛,腹痛,胸胁胀痛,疝气,肠炎,咳嗽痰喘,高血压:煎服,3~归肺、胃经。
-
血余炭
概述:血余炭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蒙筌》。性味归经:苦,温。入肝、肾经。血余炭为眼科常用止血药,具有止血散瘀,补阴利尿的功效。本品止血且能化瘀,故止血无留瘀之弊,常与蒲黄、旱莲草,藕节等配伍。检查: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10.0%(附录ⅨK)。用于吐血,咯血,衄血,血淋,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小便不利。
-
竹节参
概述:竹节参为中药名,出自《本经逢源》,为《本草蒙筌》记载的人参芦之别名。木纤维成束,直径约25um,壁稍厚,纹孔斜裂缝状,有的交叉呈人字形。另取齐墩果酸对照品、人参二醇对照品、人参三醇对照品,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含齐墩果酸2mg,人参二醇、人参三醇各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性味与归经:甘、微苦,温。
-
紫苏梗
概述:紫苏梗为中药名,出《本草蒙筌》。紫苏梗的功效与主治:紫苏梗具有理气舒郁,和胃安胎的功效,治胸脘痞闷,气滞腹胀,嗳气呕吐,噎膈反胃,胎动不安。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迷迭香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60%丙酮制成每1ml含40μg的溶液,即得。本品呈类方形的厚片。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
白豆
出处:《孙真入食忌》拼音名:B iD u别名:饭豆(《日用本草》),眉豆、白目豆、甘豆(《广州植物志》)。花间通常有垫状腺体;生境分布:我国各省都有栽培。性味:甘咸,平。归经:入脾、肾经。②《本草求真》:入肠、胃、肾。功能主治:调中益气,健脾益肾。②孟诜:补五脏,调中,助十二经脉。叶,利五脏,下气。
-
百药煎
《中医大辞典》·百药煎:百药煎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蒙筌》。③《要药分剂》:味酸咸,无毒。治久咳痰多,咽痛,便血,久痢脱肛,口疮,牙疳,痈肿疮疡。注意:外感咳嗽,湿热泻痢及积滞未清者均忌服。(《圣惠方》)⑥治肠风脏毒:百药煎(烧灰存性)、乌梅(同核烧灰存性)、白芷(不见火)等分。
-
鳖脂
《*辞典》:鳖脂:出处:《纲目》拼音名:BiēZhī别名:鳖膏(《本草拾遗》),鳖油(《现代实用中药》)。来源:为鳖科动物中华鳖的脂肪。功能主治:①《本草蒙筌》:眼睫倒毛签入,可资除害。②《现代实用中药》:为滋养强壮药。
-
蚕蜕
《*辞典》:蚕蜕:出处:《纲目》拼音名:C nTu 别名:蚕退、马鸣退(《嘉佑本草》),马明退(《儒门事亲》),蚕蜕皮(《本草蒙筌》),佛退(《眼科龙木论》),蚕退皮(《本草求原》),蚕衣、蚕儿衣(《山东中药》)。功能主治:治崩漏,带下,痢疾,吐血,衄血,便血,牙疳,口疮,堠风,目翳。
-
鹅涎
《*辞典》:鹅涎:出处:《本草蒙筌》拼音名: Xi n来源:为鸭科动物鹅的唾液。功能主治:①《本草蒙筌》:治误吞稻刺塞喉。②《纲目拾遗》:治小儿鹅口疮。用法用量:内服:含咽。摘录:《*辞典》
-
风化硝
《中医大辞典》·风化硝:风化硝为中药名,出自《本草蒙筌》,为《药性论》记载的玄明粉之别名。泻热通便,润燥软坚。1.主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胸腹胀满。2.主治目赤肿痛,以溶液点眼;痔疮肿痛,水煎熏洗;生境分布:全国各地。性味:咸、苦,寒。主治时行热病,六腑积热,大便坚秘,目赤头痛等症。
-
鹿齿
《*辞典》:鹿齿:出处:《唐本草》拼音名:L Chǐ来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牙齿。原形态:形态详鹿茸条。功能主治:①《唐本草》:主留血,鼠瘘,心腹痛。②《本草蒙筌》:理鼠瘘,攻疮毒,水磨湿涂。
-
麋茸
性味:甘,温。归经:①《要药分剂》:入肾经。②《本草撮要》:入足太阴、少阴经。每服三、五十丸,温酒、盐汤下。(《本事方》麋茸丸)②治老人骨髓虚竭,补益:麋茸五两(去毛,涂酥炙微黄,为末)。(《杨氏家藏方》麋茸万病丸)各家论述:①《医学入门》:先辈云:鹿茸补阳,麋茸补阴,一云鹿胜麋,一云麋胜鹿。
-
牛肺
牛肺即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肺。牛肺的食疗作用牛肺味咸,性平,入肺经;有补肺止咳的作用,治肺虚咳嗽。功能主治①《本草拾遗》:"补肺。"②《本草蒙筌》:"止咳逆。
-
女贞皮
《*辞典》:女贞皮: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NǚZhēnP 别名:女贞树皮(《本草蒙筌》)。(《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取女贞树皮4两(干品2两)切碎,水煎3~在治疗中偶有副反应出现,主要是口干、头晕、轻微腹痛、腹泻,停药后自行消失,其中有的继续服药数天后副作用反而减少或消失。
-
人参芦
《*辞典》·人参芦:出处:《本草蒙筌》拼音名:RénShēnLú别名:竹节参(《本经逢原》)。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y.的根茎。性味:甘、苦,温。益气升阳,养心益智。治脾虚久泻,脱肛,神疲乏力,心悸失眠,低血压症。虚羸老弱,痰壅,难服藜芦,用此可代。"②《本经逢原》:"盐哮用参芦涌吐最妙。
-
桑皮汁
《*辞典》:桑皮汁:出处:《玉楸药解》拼音名:SānɡP Zhī别名:桑汁、桑白汁(《肘后方》),桑木汁(《圣惠方》),桑皮中白汁(《本草图经》)。性味:《本草汇言》:味苦。功能主治:治小儿口疮,外伤出血。②《本草蒙筌》:点唇裂。釜中煎如糖赤,推老痰宿血。④《玉楸药解》:灭黑痣恶肉,敷金疮,化积块。
-
蜀葵苗
《*辞典》:蜀葵苗:出处:《纲目》拼音名:ShǔKu Mi o来源:为锦葵科植物蜀葵的茎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蜀葵花条。捣碎,敷火疮;又:叶炙煮与小儿食,治热毒下痢及大人丹痢,捣汁服亦可,恐腹痛即暖饮之。注意:《医林纂要》:天行病后忌食。(《千金方》)②治小儿口疮:赤葵茎炙干为末,蜜和含。
-
粟米
《*辞典》:粟米:出处:《别录》拼音名:S Mǐ别名:白梁粟、粢米(陶弘景),粟谷(《齐民要术》),小米(《本草蒙筌》),硬粟(《医学入门》),籼粟(《纲目》),谷子、寒粟(《植物名实图考》),黄粟(《陆川本草》),稞子(《滇南本草》整理本)。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约25~茎含白瑞香甙类,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