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随补泻
《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又有将迎随仅解释作针刺方向的顺逆,以逆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迎”为泻,顺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随”为补,此法又称针芒补泻或针向补泻。又称顺逆补泻法。小儿推拿常见的补泻方法包括轻重补泻法、快慢补泻法、方向补泻法、经络补泻法、次数补泻法、平补平泻法等。
-
针芒补泻
针芒补泻即迎随补泻。《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如《难经》以选穴的补母泻子为迎随;《流注指微赋》以针刺浅深的“补生泻成”为迎随;又有将迎随仅解释作针刺方向的顺逆,以逆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迎”为泻,顺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随”为补,此法又称针芒补泻或针向补泻。
-
针向补泻
针向补泻指以针芒顺逆区分的补泻。针向补泻参见迎随补泻:迎随补泻为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流注指微赋》以针刺浅深的“补生泻成”为迎随;又有将迎随仅解释作针刺方向的顺逆,以逆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迎”为泻,顺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随”为补,此法又称针芒补泻或针向补泻。
-
迎随
逆经而刺为泻。参见迎随补泻:迎随补泻为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流注指微赋》以针刺浅深的“补生泻成”为迎随;又有将迎随仅解释作针刺方向的顺逆,以逆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迎”为泻,顺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随”为补,此法又称针芒补泻或针向补泻。
-
单式补泻手法
单式补泻手法又称基本补泻手法。包括迎随补泻手法、徐疾补泻手法、提插补泻手法、捻转补泻手法、呼吸补泻手法、开阖补泻手法、平补平泻法等。这些手法比较单纯,它是以基本手法如提插、捻转、徐疾、针向迎随等不同刺法来区分补泻的,是复式补泻手法的基础。
-
凌贞侯
凌贞侯明末清初医家。双林(今浙江吴兴)人。世以医为业,深得家传,尤精于针术,诊疾无分贵贱,常入宫中治病,名噪一时,曾撰有《针灸集要》一书,已佚。该书详明经络腧穴名状,针之分寸,火之度数,以及迎随补泻之妙法。
-
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
《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为书名,针灸著作。又名《洁古云岐针法》,一卷,金·张璧撰(按:张璧即云岐子,其父为张洁古)。本书主要论述针法补泻和部分针刺治疗经验,文字简略。内有:论迎随补泻、经络取原(穴)法、王海藏拔原例、经络腧穴配合法,以及针刺伤寒,热病诸法,洁古刺诸痛法等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