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熨
热熨指以温热的特制石块或药袋熨病疗疾者。参见石熨:石熨为熨法之一。指以石温熨治疗疾病的方法。1964年,长沙下麻出土的一种扁圆形石器,两端有琢磨痕和火烧裂痕,一面光滑如镜,是一种经火煨热应用于熨的器具,主要应用于体质虚弱,局部酸痛或痈疡初起者。扬上善日:“气血未盛,未为脓者,可以石熨,泻其盛气也。”
-
热熨法
概述:热熨法:1.采用药物和辅料经过加热处理后,敷于患部或腧穴的一种治疗方法;功能温经通络。3.腹痛热熨方Ⅲ(《中医外治法类编》)川椒30g,乌梅30g,上药炒熨痛处并热敷脐部。臌胀:1.臌胀热熨方(《中国民间疗法》)川椒100g,炙鳖甲15g,三棱15g,白术15g,阿魏15g,上药共研细末,加白酒适量炒烫,装入布袋。
-
蚕沙
性味归经:蚕沙味甘、辛,性温;蚕沙治皮肤瘙痒,瘾疹、烂弦风眼:煎服并煎水洗。药理作用:1.抗癌及光敏作用,蚕沙中分离出的叶绿素衍生物(CPD),其中的13-羟基(13-R,S)脱镁叶绿素a和脱镁呀绿素b对体外肝癌组织培养细胞有抑制作用。3.毒性,蚕沙光每剂500mg/kg给小鼠静脉注射,以耳指数(phi;共研细末,调葱汤外敷。
-
法制熟艾
处方:陈久黄艾。作艾炷法:凡下火点灸,须令艾柱根下,广三分,长亦三分。点火法:古来用火灸病,忌八般木火。《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用故履底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脓出自然愈疾。壮数多少法:(千金方)云,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疾,病根深笃者,可倍多於方数。依扁鹊灸法,有至五百壮、千壮者,皆临时消息之。
-
熨痔法
熨痔法外治法之一。指用药物煨热熨痔以止痛之方法。出《五十二病方》。《外台秘要》卷二六:“必效疗痔法,痔出头,或痛不堪忍方:取枳实、煻灰中煨之,及热熨病上,尽七枚痛立定。发即熨之,永除也。”现今临床已较少用。
-
蓖麻叶
《*辞典》:蓖麻叶:出处:《唐本草》拼音名:B M Y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叶。40厘米,裂片卵状披针形至矩圆形,边有不规则锯齿,上面绿褐色或红褐色,下面淡绿色,主脉掌状,侧脉羽状,两面凸起;化学成份:叶含山柰酚-3-芸香糖甙、异槲皮甙、芸香甙、山柰酚、槲皮素、黄耆甙、瑞诺甙。外用:煎洗、热熨或捣敷。
-
熨法
或以棉布浸渍药汁后趁热熨之,借药性及温暖作用,产生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及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熨法适用于虚证、寒证、经气壅滞等。用法:熨风散药末:取赤皮葱连须240g,捣烂后与药末和匀,醋拌炒热,布包熨患处,稍冷即换,有温经祛寒、散风止痛之功,适用于附骨疽、流痰皮色不变、筋骨酸痛。一般阳证肿疡禁用。
-
内外踝伤
内外踝伤为病名。其证局部肿胀、疼痛,压之痛感剧烈,活动受限,甚则足内翻或外翻畸形。服复元活血汤、七厘散,肿痛减轻后改服正骨紫金丹或接骨丸,后期服健步虎潜丸,并配合功能锻炼。若有踝关节脱臼,甚或骨折者,证治参见骨关节骨折、脱臼之病处治。可手法复位至功能位置,作夹缚固定,局部外用热熨、消肿止痛剂即可。
-
刺烙
刺烙医疗技术名。外治法之一种。用于咽后壁脓肿切开,或熨烙乳蛾体肿大之病证。其法:系用三棱针或其它特制针刀,于灯火上烧灼,使其尖端约有1.5厘米烧红,蘸香油,乘热刺入脓肿,切开引流。或乘热熨其肿大部位,以助其脓肿自溃。
-
产后伤食
概述:产后伤食为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指产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症状:症见脘腹满闷,嗳腐吞酸,大便酸臭。治疗:治宜清补兼施。方用生化汤加消导药。伤面食加神曲、麦芽;伤肉食加山楂、砂仁;伤生冷加吴茱萸、肉桂;虚者加人参、白术或用保和丸;停滞冷物,日久脾胃虚极,影响消化吸收者,用炒神曲热熨胃脘部。
-
除湿膏
《寿世保元》卷二:除湿膏:处方:广胶3两,生姜半斤(捣汁),乳香1钱半,没药(取末)1钱半。功能主治:中湿,遍身骨节疼痛。用法用量:贴患处,用鞋底烘热熨之。制法:搅匀成膏,5钱重,装盒。主湿疮臁疮,黄水疮,干湿疥癣,流脓流水,疼痒不止。主治:通治湿热。制备方法:油熬,黄丹收,滑石4两,松香6两,搅。
-
葱白熨
《仙拈集》卷三:葱白熨:处方:葱白(连根)。功能主治:乳痈,吹乳。功能主治:闪挫打伤不出血,三月、半年不愈者。随用生大黄研末,姜汁调敷,尽量饮以好酒。主治:白虎风,疼痛彻骨髓,不可忍者。恶毒风肿。附注:葱熨(《圣济总录》卷一三五)、独胜散(《普济方》卷一一二)。
-
贼风
《圣济总录》卷七:“贼风…加以风冷,则骨解深痛,按之彻骨;或遇冷气相搏,则结瘰疬或偏枯;风热相搏,则变附骨疽”。“治贼风口噤,角弓反张,当归饮方。”四时不正之气。《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王冰注:“窍害中和,谓之贼风”。《灵枢·贼风》:“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
-
温经活血汤
处方:泡附子15克,干姜6克,当归15克,赤芍30克,地龙12克,鸡血藤30克,牛膝15克,丹参30克,炙甘草6克,蜈蚣1条(研末冲服)。功能主治: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主寒邪外邪,络脉不通,气血阻滞。功效:活血散寒止痛。寒湿凝结,经前或经期少腹疼痛,喜热熨,经色如黑豆汁,舌润口和,脉沉迟。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
温经摄血汤
处方:大熟地30克(九蒸)白芍30克(酒炒)川芎15克(酒炒)白术15克(土炒)柴胡1.5克五味子0.9克续断3克肉桂1.5克(去粗皮,研)功能主治:治妇人肝肾虚寒,经水后期,量多者。功效:补脾摄血温经。主治:妇女脾气虚弱,暴崩或漏下,血淡清稀如水,少腹胀痛而冷,喜热熨,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迟。加延胡炭2钱。
-
枳壳熨方
别名:枳壳散(《圣济总录》卷一四二)。处方:枳壳120克诃子皮60克功能主治:治肠痔肿核,疼痛不可忍。用法用量:上二味,捣碎,于铫子内炒令热,以帛裹热熨之,冷即再炒熨之。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一
-
温经定痛汤
《中医妇科治疗学》:方名:温经定痛汤组成:当归2钱,川芎1钱半,延胡2钱,红花1钱,桂枝1钱半,莪术2钱,台乌2钱。功效:温经行血理气。主治:妇女痛经。瘀滞兼寒,少腹冷痛,喜得热熨,经色乌黑,量不太多,腰痠背寒,舌淡苔白,脉沉紧。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
熨洗蒴藋汤
《圣惠》卷六十四:方名:熨洗蒴藋汤组成:蒴藋1两,藜芦1两(去芦头),郁金1两,苦参1两,白芷1两,水荭1两,甘草1两(生用),桑根白皮1两,柳枝(去叶,细锉)5合,苦楝皮(细锉)3合,藁本半两,枳壳半两,盐末2两。用法用量:以水2斗,煎取1斗5升,滤去滓,用软帛两事替换,乘热熨洗患处,水冷为度。
-
桃枝灸
桃枝灸即神针火。神针火为灸法的一种。用桃枝沾麻油点火后,吹灭,垫绵纸,乘热熨灸患处的方法。见《本草纲目·卷六》:“神针火者,五月五日取东引桃枝,削为木针,如鸡子大,长五六寸,干之,用时以绵纸三五层衬于患处,将针蘸麻油点着,吹灭,乘热针之。”可治疗心腹冷痛、风寒湿痹等。
-
熨引
熨引热熨与导引。《素问·气血形态》:“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
硫黄敷痛膏
处方:硫黄。功能主治:痛风历节,四肢疼痛。用法用量:用醋磨硫黄,外敷患处;或用葱白捣烂炒热熨之。摘录:《医学实在易》卷五引《种福堂方》
-
神针火
神针火为灸法的一种。又称桃枝灸。用桃枝沾麻油点火后,吹灭,垫绵纸,乘热熨灸患处的方法。见《本草纲目·卷六》:“神针火者,五月五日取东引桃枝,削为木针,如鸡子大,长五六寸,干之,用时以绵纸三五层衬于患处,将针蘸麻油点着,吹灭,乘热针之。”可治疗心腹冷痛、风寒湿痹等。
-
桑枝灸
桑枝灸为灸法的一种。若腐肉已去,新肉生迟,宜灸四围,如阴疮、臁疮、瘰疬、流注久不愈者,尤宜灸之。”又称桃枝灸。见《本草纲目·卷六》:“神针火者,五月五日取东引桃枝,削为木针,如鸡子大,长五六寸,干之,用时以绵纸三五层衬于患处,将针蘸麻油点着,吹灭,乘热针之。”可治疗心腹冷痛、风寒湿痹等。
-
犬噬人伤
犬噬人伤为病名,即人被犬咬之伤。出《五十二病方》。伤处皮肉破裂,血流不止、疼痛、肿胀。必须查清该犬是否狂犬,要特别警惕以防不治。《五十二病方》治疗用热熨、用酒冲洗伤口。今临床多先清洁伤口,次以葱白煎汤洗之;或用醋和石灰外敷;或掺花蕊石散,贴生肌玉红膏。
-
加减温经汤
处方:当归3钱,川芎3钱,桂心3钱,芍药3钱,莪术(醋炒)3钱,党参3钱,牛膝2钱,甘草(炙)2钱。功能主治:温经行血。主积冷脏寒所致的经闭,少腹冷痛拒按,喜热熨,脉沉紧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中医妇科治疗学》
-
马齿散熨方
处方:马齿子半合,人苋子半合。功能主治:眼漏,睛有脓出,经年不绝。用法用量:上为末,入银石器中,于饭甑上蒸。以绵裹熨眼大眦头,泪孔有脓水出处。凡熨眼时,须药热熨透睛,30-50度,脓水自绝。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
-
肉桂熨法
处方:肉桂45克(锉,去粗皮,捣罗为末)功能主治:治中风,口面歪斜。用法用量:上药用酒150毫升,调肉桂末,慢火煎成膏。去火良久,用匙摊在一片帛上,贴在腮上,频频热熨。复正后除去。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十九
-
香附散
《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五引陈景初方:香附散:别名:天仙藤散(《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五)。产后恶露不下,脐腹作痛,或胎衣不下,甚则冲心迷闷,加莪术、玄胡索、五灵脂、香附、木香各7分,五积散下。主治:下血不止,或成五色崩漏;《普济方》卷五十五引《经验良方》:方名:香附散组成:香附子(去毛)。
-
白炭
出处:《纲目》拼音名:B iT n别名:火炭(《千金方》),无纹炭(《圣济总录》),木炭(《普济方》),焊炭(《经验方》)。功能主治:治肠风下血,阴囊湿疹,烫伤。又解水银、轻粉毒。(《圣济总录》)②治白癞头疮:白炭不拘多少,烧令通红,先用盆盛百沸汤,以炽炭投之,却漉令净,将此灰汤侯通手洗疮。
-
蚕砂
拼音名:C nShā别名:蚕屎、晚蚕砂、原蚕砂、蚕粪来源:本品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moriLinnaeus.的干燥粪便。搜集家蚕粪便,晒干,筛净杂质即得。性味:甘、辛,温。功能主治:祛风湿,止痛。用于腰膝关节疼痛,月经过多,腹痛,皮肤风疹。8钱,包煎;外用装布袋蒸热熨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马齿苋子
《中医大辞典》·马齿苋子:马齿苋子为中药名,出自《开宝重定本革》。功能主治:《开宝本草》:"明目。"附方:①治青盲白翳,除邪气,利大小肠,去寒热:马齿苋实一大升,捣为末,每一匙.(《食医心镜》)②治漏睛脓汁出,经年不绝:马齿苋子半两,人苋子半合。凡熨眼之时,须药热熨透眼三五十度,脓水自绝。
-
盘肠草
《*辞典》:盘肠草: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P nCh nɡCǎo别名:南瓜阴芽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果实内萌发的幼苗。秋后收集,鲜用或晒干用。性味:性温,味甘淡,无毒。功能主治:治小儿盘肠气痛及惊风,感冒,风湿热。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外用:捣烂炒热熨。
-
玄白丸
《简明医彀》卷三:组成:黑丑4两,白丑4两,良姜4两,砂仁2两,红豆蔻2两,陈皮2两,三棱2两,蓬术2两,干姜2两,青皮1两,草豆蔻1两,肉桂1两,玄胡索1两,五灵脂1两。主治:五积六聚,胸膈胀满,痞闷吞酸,心疼腹痛,胁下刺痛。制备方法:上为末,用真阿魏5钱锉细,米醋浸研化,拌入末内,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抓癖膏
用法用量:如有积块,先用皮消煎水洗患处令净,次用生姜擦之,方用绢帛摊药贴上;贴后,用热鞋底炙热熨之50-70遍,觉内热方可。制备方法:将药末入前膏内搅匀收贮,勿令泄气。
-
小儿癖积膏
《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二:方名:小儿癖积膏组成:水红花子(炒)2钱,大黄1钱,朴消1钱,山栀子1钱,石灰1钱,酒酵鸡蛋大1块。主治:小儿积聚癖块。用法用量:青绵布摊贴,再用汤瓶热熨,用手帕勒之。3日后揭起,肉黑如墨,是其效也。制备方法:上药为膏。
-
御寒膏
《古今医鉴》卷十:方名:御寒膏组成:生姜半斤(取自然汁),牛胶3两,乳香1钱半,没药1钱半。主治:体虚人背上恶寒,或夏日怕脱衣,及妇人产后被风吹入经络,故常冷痛,或手足冷痛至骨;又治腰痛,及一切冷痹痛,湿气。制备方法:铜勺内煎化,移入滚汤内炖,以柳条搅至成膏,入川椒末少许,再搅匀。
-
温经止痛汤
《中医妇科治疗学》:方名:温经止痛汤组成:川芎2钱,五灵脂2钱,白芷2钱,焦艾3钱,香附3钱,生姜2钱。功效:温经散寒。主治:经期感寒,少腹冷痛,喜热熨,经量少,色暗红,头疼恶寒,苔白,脉浮紧。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加减:手足发冷,喜热恶寒,经色如黑豆汁者,加入小温经汤。
-
熨痛丸
《圣济总录》卷一四八:方名:熨痛丸组成:雄黄(研)半两,矾石(熬令汁枯)半两。用法用量:遇螫,将药火上炙令热,乘热熨痛处,冷又炙,熨数次。制备方法:上为末,消蜡和,乘热为丸,如弹子大,以蜡纸收藏。
-
熨火汤
方出《圣惠》卷七十一,名见《普济方》卷三二五:方名:熨火汤组成:赤小豆5合(粗研破),葱2-7茎(并须,细切),白矾2两(碎研),甘草1两(生锉),乳香半两,芥子2合,桑根白皮1两(细锉)。用法用量:上药用青布裹,于锅内以水3升,煮药令熟,乘热熨肿处,冷即再暖熨之,1日可熨5-7次,则令内消。
-
药蛋滚穴法
药蛋滚穴法是用鸡蛋在病人身体的一定穴位来回滚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操作方法1.热滚法取煮制好的鸡蛋1枚,趁热于病人头、额、颈、胸、背、四肢、手足心等部以及穴位反复滚动热熨。麻疹鸡蛋透疹方(福建中医药1963;功能清热透疹。疔疮鸡蛋冷滚法(《中国民间疗法》)生鸡蛋数枚,冷水洗净,于患部反复滚动。
-
针灸
概述:针灸:1.针法、灸法的合称;通称针灸疗法。针刺治疗目前仍以毫针为主,讲究进针手法、针刺手法、针感、留针和出针等基本技术。针炙治疗原则为辨证施治及处方配穴,如实当泻,虚当补,热则疾,寒则留等,即为五法:补法、泻法、清法、温法、调法,须因病、因人、因时、因地选择应用,才可获得良好效果。
-
蛋推法
以青壳鸭蛋数枚,连壳置锅中,放入冷水,煮熟后取出,用净布拭干,趁热在全身各部滚动和推摩,直至蛋凉为度,称为蛋推法。蛋推法主治病症:眼睑跳动:以荆芥穗6g、杭菊花5g、杭芎6g、明天麻5g、香白芷5g、霜桑叶12g,煮熟鸡子2枚,去皮,与上药同煮多时,必令药味入里,取鸡子热熨,微凉即换另一枚熨之。
-
营实墙蘼
营实墙蘼释名蔷薇、山棘、牛棘、牛勒、刺花。气味(营实一即蔷薇子)酸、温、无毒。主治1、消渴尿多。2、小儿尿床。3、口咽痛痒(发声不出)。用蔷薇根皮、射干各一两,甘草(炙)半两,每取二钱,水煎服。4、口舌糜烂。5、痈肿疖毒。用蔷薇皮交替炙热熨患处。用营实、枸杞子、地肤子各二两,共研为末。
-
胃脘痛外治法
胃脘痛外治法是利用药敷、膏贴、推拿、针灸等方法通过皮肤、粘膜透达于里以治疗胃脘痛的方法。(3)挑治法,取肝俞、胆俞、脾俞、胃俞等穴;(5)药物穴位注射法,以普鲁卡因、阿托品、654-2等药注入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有即刻止痛之效;(6)药物敷脐法,用麝香暖脐膏、艾叶、生姜等敷贴于神阙穴。
-
如圣饼
《保婴撮要》卷十二:组成:乳香、没药、木香、血竭、当归各等分,麝香减半。主治:流注及一切疮疡不能消散,或溃而不敛。《扁鹊心书 神方》:组成:密陀僧5钱,诃子(大者)8个(火煨,去核),硫黄3钱,轻粉2钱,石燕1对(洗净,烧红,酒淬)。制备方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龙眼大,捏作饼。主治:痔瘘及脏毒下血。
-
雷火针
《疡医大全》卷二十九:雷火针:别名:热熨针处方:蕲艾1两,朱砂2钱,穿山甲(土炙)1钱,桃皮1钱,草乌1钱,川乌1钱,乳香1钱,雄黄1钱,没药1钱,硫黄1钱,麝香5分。功能主治:祛风散寒,通经活络。功能主治:心腹冷痛,风寒湿痹,及筋骨隐痛。功效:舒筋活络,驱风散寒。主治:一切腿痛。
-
发灸疮
发灸疮指灸疮的化脓状态,亦称灸花。见《针灸集成》。《针灸资生经》引《下经》日:“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若令疮发,可“用赤皮葱三五茎,去其葱青,于煻灰中煨热,拍破,热熨灸疮十余遍,其疮三日即发”。(《太平圣惠方》)
-
拈痛膏
《仙拈集》卷一:方名:拈痛膏组成:广胶3两,生姜半斤,葱白半斤(捣汁),乳香1钱半,没药1钱半。主治:风寒湿气疼痛。用法用量:摊贴患处,用鞋底烘热熨之。制备方法:入铜勺内,火上熬化,移在滚汤内顿,以箸搅匀,入花椒末少许,再搅匀。《梅氏验方新编》七集:方名:拈痛膏组成:如意金黄散1两,樟脑末3钱。
-
柑叶
《*辞典》:柑叶:出处:《纲目》拼音名:GānY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茶枝柑或瓯柑等多种柑类的叶。化学成份:蕉柑叶中含维生素C-187毫克%。功能主治:《本草求原》:治胸膈逆气,行肝胃滞气,消肿散毒。消乳痈、乳吹、乳岩、胁痛。(《本草求原》)③治聤耳流水或脓血:柑树叶嫩头七个,入水数滴,杵取汁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