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泄
概述:后泄为病证名。泻者,一时水去如注泄。”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或元气不足,脾肾虚衰,皆可引起泄泻。分类:由于病因、证候不同,有风泄、寒泄、暑泻、湿泻、热泻、伤食泻、溢饮滑泄、酒泄,七情泻、积瘀泄、虚泻、五更泄、滑泄、溏泄、飧泄、直肠泄、大肠泄等。
-
脾气虚
概述:脾气虚为病机,出《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又称脾气不足、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脾阳虚则运化失职,轻则出现腹胀纳呆、肠鸣、泄泻等症。多由脾虚、中气不足发展而来,也可由于久泄久痢或过度劳损所致。针灸常用百会、气海、足三里、脾俞等穴。脾气虚之脾不统血证:脾不统血指脾气虚弱不能摄血,而致的血不循经。
-
瘄后便脓
瘄后便脓病证名。指麻疹后便下脓血。《瘄略》:“瘄后泄泻,而便脓血者,由邪热内陷,大忌止涩。最宜升发升提,虽元气不复,脾胃虚弱,不能轻用参耆,解其热,凉其肠,而病症自愈。”用葛根黄连黄芩汤等方治疗。
-
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为病机。同脾气虚。指脾胃气虚,受纳运化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多因饥饱失常,忧思劳倦,脾胃受伤所致。可见脾失健运、中气不足、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脾气不足,则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
-
桂蜜汤
别名:桂心汤处方:桂心2两,蜜1升,附子1两,干姜2两,甘草2两,当归2两,赤石脂10两。功能主治:产后余寒下痢,便脓血赤白,日数十行,腹痛时时下血。考之本草,蜜性虽滑,熟则温中,姜虽辛热,炮则苦平,可知蜜有和解辛热之功,姜具散火安中之力,而桃花汤中粳米煎,胶蜡汤中已借用之。
-
橘饼茶
处方:橘饼1~2个制法:把橘饼1个,切成薄片,放入茶壶内,用刚烧沸的开水冲泡,盖上茶壶盖,泡10~功能主治:宽中,下气,化痰,止咳。适用于小儿伤食或多吃生冷瓜果后泄泻不止。用法用量:每日用橘饼1个,可作数次当茶饮用,喝茶吃饼连用2~摘录:《经验广集》
-
止泻调中汤
《医林改错》卷下:组成:黄耆8钱,党参3钱,甘草2钱,白术2钱,当归2钱,白芍2钱,川芎1钱,红花3钱,附子1钱(制),良姜5分,官桂5分(去粗皮)。主治:痘六七日后泄泻不止,或十余日后泄泻,及痘后抽风兼泄泻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白术理中汤
处方:茯苓、白术、甘草(炙)、干姜各等分。功能主治:脏中积冷,立夏后泄泻时作,或小腹疼痛。用法用量:每服3-4钱,水煎服。寒甚,加附子;腹痛,加芍药;肾气动,去术,加桂。摘录:《万氏家抄方》卷一
-
黄连葛根汤
处方:黄连(酒炒)、葛根、升麻、甘草。功能主治:麻后泄泻及便脓血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麻科活人》卷三
-
七成汤
概述:七成汤出《温疫论补注》卷上,其组成为炒补骨脂三钱,五味子八钱,熟附子、茯苓、人参各一钱,甘草五分。七成汤的处方:炒补骨脂(炒,捶碎)9克熟附子3克辽五味2.4克白茯苓3克人参3克甘草(炙)1.5克七成汤功能主治:七成汤治温疫愈后,真阳不足,脉迟细而弱,每至黎明或夜半,便作泄泻者。
-
四苓汤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二方之四苓汤:四苓汤即《丹溪心法》卷二方记载的四苓散作汤剂。功能主治:《瘟疫论》卷下方之四苓汤主治瘟疫停饮,烦渴思饮,引饮过多,自觉水停心下,饱闷痞胀,胸胁滞塞。《赤水玄珠》卷二十六方之四苓汤:组成:白术(炒)、赤茯苓、泽泻、猪苓、白芍药(酒炒)、酒芩、酒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