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穴部位
“经穴部位”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2346-1990)》。该标准中穴位名称的著录方式参照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科学组会议审定通过的《标准针灸穴名》,规定了人体腧穴定位的方法和361个经穴、48个经外穴的标准定位。适用于针灸教学、科研、医疗、出版及国内外针灸学术交流。
-
邓良月
邓良月为现代针灸学家。主编或参编的著作主要有《中国经络文献通鉴》、《中国针灸证治通鉴》、《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耳穴挂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经穴部位文献考与解剖》、《标准针灸经穴部位图谱》、《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中国针灸穴位通鉴》等。
-
腧穴名称与定位
《腧穴名称与定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2346—2006)。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该标准发布后代替GB12346—1990《经穴部位》,主要对原《经穴部位》标准进行了修订。
-
十四经发挥
概述:《十四经发挥》为中医针灸著作,同名古籍有2本。卷中为“十四经脉气所发篇”,依据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流注次序分别论述各经经穴歌诀相应脏腑机能、经穴部位和经脉主病等,是对元朝《金兰循经取穴图解》等书中有关十四经循行的文字详加考证,并有所发挥、补充;有明代复刻本,又被收入《薛氏医案二十四种》中。
-
经络检测法
概述:近代研究发现,人体或动物的体表经络、腧穴部位皮肤电阻或电位不同于非经穴部位,并随相应脏腑功能的变化而变化;⑤同位素迁移过程中可以看到经络学说所描述的某些特点,针刺可使迁移的潜伏期缩短,清除率增加,标记经穴与示踪轨迹的吻合度提高。它建立在针刺效应的基础上,而且也只有在针刺过程中方能检测出来。
-
经穴部位文献考与解剖
《经穴部位文献考与解剖》为书名。国家中医管理局编。1990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定位依据的说明与解剖。
-
经络生物电论
经络生物电论为经络实质见解之一。认为经络是人体内的通电导体。他们的研究都集中在沿经穴部位的皮肤上可测出其低电阻性。把这些低电阻点(良导点)连成线,称良导络。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进一步研究证实,经脉穴位具有特异的电学特性。并且这些特性和针刺、针麻原理以及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有密切关系。
-
高忻洙
高忻洙(1938~2005)当代知名针灸专家。历任安徽中医学院针灸学教研室主任、针灸系副主任、主任,兼任中国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腧穴研究会理事、全国针灸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执业资格考试命审题专家、新加坡卫生部顾问等职。
-
第五次国际针灸学术大会
第五次国际针灸学术大会于1977年10月22~25日在日本东京召开。主办单位为日本针灸师会和日本针灸治疗学会。出席会议的有法、澳大利亚、比利时、意大利、美、罗马尼亚、韩国、印度等33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名代表。会议期间,讨论和制订了会章,并就经络、经穴名称、经穴部位的统一问题进行了磋商。
-
经络汇编
《经络汇编》为书名。明清间翟良编撰。本书以《经络考》为基础,将脏腑、经络、经穴联系论述,并附以脏腑经脉图、内景图、奇经八脉论等。《经络汇编》针灸学著作。本书联系脏腑的属性、生理特点对十四经脉的循行、属络、经穴部位和主病等予以论述。现有清刻本。
-
刺灸心法要诀
《刺灸心法要诀》为书名。清·吴谦编纂。八卷,即《医宗金鉴》卷七十九-八十六。清太医院编。书中主要载述十二经脉循行、经穴分布、周身名位、各症取穴等。其中卷七十九为九针、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原、络穴、八会穴及经脉流注;卷八十一-八十四为十二经及奇经的循行及经穴部位;卷八十六为各种灸法及针灸禁忌等。
-
针灸经穴辞典
《针灸经穴辞典》为书名。戴源长编撰。自由出版社出版。本书内容包括经穴图解、经穴索引、人体各部名称总目、经穴别名考、十四经总目、新人身度量衡、经穴部位分寸歌等。
-
良导点
良导点为皮肤上导电量较高的点为良导点。根据经络生物电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的通电导体,穴位上的皮肤呈低电阻性。把这些低电阻点(良导点)连成线,称良导络。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进一步研究证实,经脉穴位具有特异的电学特性。并且这些特性和针刺、针麻原理以及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有密切关系。
-
良导络
良导络即经络。经络生物电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的通电导体,沿经穴部位可测出其低电阻性。把这些低电阻点(良导点)连成线,称良导络。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进一步研究证实,经脉穴位具有特异的电学特性。并且这些特性和针刺、针麻原理以及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有密切关系。
-
溪
概述:溪(xī,音夕,又读qī,音七):1.通谿;2.泛指经穴部位。溪为人体部位名。指肢体肌肉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的缝隙及凹陷处。《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内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
-
经外穴
经外穴腧穴分类名。过去称经外奇穴。这类腧穴,《黄帝内经》中已有散在记载,如《素问·刺疟论》:“刺十指间”“刺舌下两脉”等,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记载更多,至《奇效良方》才列“奇穴”一门。其中少数腧穴,后来又补充到十四经穴,如督脉的阳关、中枢、灵台,膀胱经的眉冲、膏肓俞、厥阴俞等。
-
肝疔
肝疔病名。疔之生于肝经经穴部位而色青者。又名紫靥疔。《外科启玄》卷二:“其色青,其形生于肝脏部位,足之大趾端,胁肋之次,其症寒热头项痛,眼中有火光感,口苦胁痛,小便难,面青,宜用小柴胡汤内加托里解毒之剂。”
-
皮电点
皮电点指来自内脏病变部位的冲动在体表的反射点。约有半数的皮电点在经穴部位出现。
-
皮肤活动点
皮肤活动点指与相应的内脏器官病理变化有关的皮肤上的一些小的区域。当内脏器官发生病理变化时,皮肤上某些点出现电位、温度、感觉异常或疼痛等变化。当刺激这些点时,内脏器官也出现相应反应。研究表明,皮肤活动点与部分经穴部位相符,而且都具有代谢水平高,耗氧功能强,皮温高,低电阻,高电位等特点。
-
奇穴
概述:奇穴:1.经外奇穴;见《医学入门》。奇穴为腧穴分类名。1991年1月1日起。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改名为经外穴。出《广东中医》。椎杼为经外奇穴名。出《北京中医学院学报》。位于背部,第一胸椎棘突,左右旁开0.7寸处。主治哮喘、肺结核。一般针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