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经络
十二经络为经络分类名。指十二经及其脉络。《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
十二皮部
概念:十二皮部即皮部,指全身皮肤按十二经络的分布划分为十二区域。出《黄帝内经素问·皮部》。六经皮部各有专名:太阳皮部称关枢,阳明皮部称害蜚,少阳皮部称枢持,太阴皮部称关蛰,少阴皮部称枢儒,厥阴皮部称害肩。十二皮部的应用:临床上的皮肤针、刺络、敷贴等外治法,都是结合皮部理论的实际应用。
-
通膈丸
《斑论萃英》:方名:通膈丸组成:大黄、牵牛、木通各等分。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黄连气味苦寒,入手少阴;人参气味甘温,入足阳明;《医方大成》卷三引《澹察》:方名:通膈丸组成:丁皮半两,荜澄茄半两,白豆蔻半两,檀香半两,粉草半两,砂仁1两,香附子1两,片姜黄1两,木香2钱,甘松3钱,丁香3钱。
-
医学指归
《医学指归》为书名。清·越术堂撰。二卷。刊行于咸丰元年(1851年)。书中前列卷首,载十二经络图像。卷上、卷下,各分“经络解”“治法解”,分经论述药物归经。后附奇经八脉歌等。
-
包诚
包诚为清医学家。安吴(今安徽泾县)人。他认为《本经》、《别录》著其治而不言其理,《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详所主而不审其由。故致力于阐药性制化之理,节录老师刘若金《本草述录》,以十二经络为经,以十剂为纬,分类表解药性,编成《十剂表》(1840)。取《伤寒悬解》,编《伤寒审证表》,以求简明易览。
-
包兴言
包兴言即包诚。他认为《本经》、《别录》著其治而不言其理,《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详所主而不审其由。故致力于阐药性制化之理,节录老师刘若金《本草述录》,以十二经络为经,以十剂为纬,分类表解药性,编成《十剂表》(1840)。
-
伤寒审证表
《伤寒审证表》,清·包诚著,以表格形式阐发黄元御《伤寒悬解》中六经辨治之法。包诚为清代医学家。注重药性基本理论的研究,为能简明扼要地表述药性,节录其师刘若金《本草述录》,以十二经络为经,以十剂为纬,分类表解,编成《十剂表》,刊于1840年。另外撰有《广生编》以补张曜孙《产孕集》的不足;
-
手太阴心痛
外邪侵犯手太阴经所致心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属外所因。”又:“手太阴心痛,短气,不足以息,季胁空痛,遗失无度,胸懑,烦心。”
-
海底捞明月
海底捞明月小儿推拿方法名。见《脏腑图点穴法》。两手捏住患儿手腕,两大指按住屈侧面,两食指缓缓分拨手腕伸侧面的筋脉。有通十二经络的作用。
-
三阴疟疾膏
《饲鹤亭集方》:方名:三阴疟疾膏组成:常山2两,槟榔2两,法半夏1两,南星1两,附子1两,炮姜5钱,芥子4两,麻油2斤。功效:行十二经络,追散风寒,祛一切气,消周身痰沫。三阴久发,疟母内结,中气虚衰,湿痰久缠,服药无效者。制备方法:如法炼膏。再用白川1两,肉桂1钱,麝香1钱,共为细末,枣肉为丸,如绿豆大。
-
结阴丹
处方:枳壳(麸炒,去瓤)、威灵仙、黄耆、椿根白皮、陈皮、何首乌、荆芥穗各等分。功能主治:肠风下血及赃毒下血,诸大便下血疾。各家论述:《医钞类编》:此方用枳壳以破滞气;灵仙宣通五脏,通行十二经络;陈皮理逆气;椿皮苦燥湿,寒胜热,涩收敛,入血分而涩血;首乌甘益血,涩敛血;荆芥通利血脉,散瘀破结;
-
经络学说简编
《经络学说简编》为书名。北京中医学院编。196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简要介绍经络学说的发展概况,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主病等。
-
圣济总录
《圣济总录》为官修中医方剂著作。宋代赵佶等撰。宋徽宗时由朝廷组织人员编撰。内容有运气、叙例、治法及临床各科病证证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等多科疾病,以及杂治、养生等。194卷为“针灸门”,介绍了十二经络、奇经八脉以及某些病症的灸刺法。但书中也杂有宿命论、符禁、神仙服饵等糟粕。
-
良导络说
良导络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此后在验证各种疾病与通电阻抗的相互关系时,又发现了十二经络的全部形态。嗣后又在良导络的基础上根据五行学说对良导点进行了研究,证明刺激容易在古典上的相生线和相克线方向引起反应,并把这种方向称为五传导方向。而且证明了皮肤的良导点和良导络主要是由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而发生的。
-
手心主心痛
手心主心痛为病证名。外邪侵犯手厥阴经所致。又:“手心主心痛,彻背,心烦,掌中热,咽干,目黄赤,胁满。”胸脘部疼痛的统称。《赤水玄珠·心痛门》:“今之治例,皆非真心痛也,以其在心之部位而名,或心之脉络,或手心主之脉络,…或食伤,或寒伤,或气逆,或痰饮,或死血,或虫,或郁火,皆致痛也。”
-
滑胎枳壳散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滑胎枳壳散:处方:枳壳(去瓤.入月,日进三服。常服养胎益气,安和子脏。用法用量:瘦胎枳壳散(《医方大成》卷九引《简易方》)、宽肠枳壳散(《婴童百问》卷七)、瘦胎枳甘散(《医学入门》卷八)、枳壳宽肠散(《赤水玄珠》卷二十六)、枳壳散(《准绳·类方》卷三)。
-
输
同腧·输:输同腧,指腧穴,又专指五腧穴中的输穴。《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府之所与合。”《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
-
皮肤针刺法
皮肤针刺法是将多支不锈钢短针集成一束,叩刺人体体表一定部位(皮部)的治疗方法,属丛针浅刺法。皮肤针刺法由古代“半刺”、“浮刺”、“毛刺”发展而来。人体皮部是十二经络在体表的分布,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以通过络脉作用于脏腑经脉,促进机体功能恢复。针柄:有硬柄和软柄两种规格。要求:针尖不可太锐,呈松针形。
-
溪谷
概述:溪谷:1.人体部位名;其中大的缝隙处称作“谷”或“大谷”,相当十二经络循行的部位,小的凹陷处叫做“溪”或“小溪”相当全身三百六十五个经穴的部位。如《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又:“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泛指经络穴位·溪谷:溪谷泛指经络穴位。
-
足厥阴心痛
足厥阴心痛病证名。外邪侵犯足厥阴经所致的心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足厥阴心痛,两胁急,引小腹连阴股,相引痛。”参见心痛条。
-
目常应时而痛
目常应时而痛为病证名。见清·王子固《眼科百问》。指目疼于每日某个时辰周期性发作者。古代认为与十二经络受邪干目有关。治宜根据病变规律,辨证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