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维
大赫穴主治遗精,阳痿,阴挺,带下,茎中痛等。内关穴主要用于心血管、神志及消化系统疾患等:如心痛、心悸、风湿性心脏病、心包膜炎、心肌炎、心绞痛、心律失常、神昏、产后血晕、癫痫、狂妄、失眠、健忘、胸胁支满、肋间神经痛、胃痛、胃肠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妊娠恶阻及肘臂挛痛、甲亢等。
-
阴维脉
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循行路线:起于足少阳斜至足厥阴发足少阴上股内侧循腹至乳上结喉奇经阴维脉经别循行路径图阴维脉阴维脉交会穴:阴维脉交会腧穴有筑宾(足少阴肾经)、府舍、大横、腹哀(足太阴脾经)、期门(足厥阴肝经)、天突、廉泉(任脉)。《中国针灸学词典》:阴维发病主要表现为心痛、胃痛等阴经里证。
-
郄穴
十六郄穴表阴经郄穴阳经郄穴手太阴肺经孔最手阳明大肠经温溜手厥阴心包经郄门手少阳三焦经会宗手少阴心经阴郄手太阳小肠经养老足太阴脾经地机足阳明胃经梁丘足厥阴肝经中都足少阳胆经外丘足少阴肾经水泉足太阳膀胱经金门阴维脉筑宾阳维脉阳交阴蹻脉交信阳蹻脉跗阳郄穴的临床应用:郄穴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性病证。
-
飞阳之脉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作二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类经》张介宾注:“飞阳,足太阳之络穴,别走少阴者也”。意指从外踝上七寸飞阳穴处走向足少阴经复溜之前,上方与阴维郄穴筑宾会合。上胸膈夹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
-
大赫
大赫穴主治肝肾,前阴部等疾患:如少腹急痛,虚劳失精,阴上缩,茎中痛,女子赤白带下,阴挺,遗精,带下,月经不调,痛经,泄泻,少腹痛,阳痿,疝气,现代又多用大赫穴治疗精液缺乏症,精索神经痛,性机能障碍,慢性阴道炎,膀胱炎,早泄,睾丸炎,盆腔炎等。取大赫穴,配中极、血海,于两次月经中间开始针刺,每日1次。
-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八脉交会八穴歌为针灸歌赋名。出《医经小学》。歌曰:“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膈喉咙。”
-
舌下
概述:舌下:1.经外奇穴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为阴维、任脉之交会穴。穴在喉结上缘,靠近廉泉脉,故名。如舌下肿痛、舌根缩急、舌强不语、舌肌麻痹、口腔炎、暴瘖、喉痹、咽炎、扁桃体炎、咽食困难,及咳逆喘息、胸满胸痛、消渴等。配翳风、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配风池、风府、四神聪治中风舌强不语。
-
身道
身道为经穴别名。为阴维、任脉之交会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如咳嗽、哮喘、胸中气逆、肺痈、咳吐脓血、喉痹、咽干、暴痦、喉鸣、梅核气、瘿瘤、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等。配定喘、膻中、丰隆治支气管哮喘;②针刺甲亢患者天突穴,可使基础代谢降低,而对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针后基础代谢可增加。
-
喉中
概述:喉中指廉泉。《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积于上,泻人迎、天突、喉中。”为阴维、任脉之交会穴。如舌下肿痛、舌根缩急、舌强不语、舌肌麻痹、口腔炎、暴瘖、喉痹、咽炎、扁桃体炎、咽食困难,及咳逆喘息、胸满胸痛、消渴等。配翳风、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配风池、风府、四神聪治中风舌强不语。
-
吉本
吉本为穴名。参见舌本、廉泉:舌本为经穴别名。为阴维、任脉之交会穴。如舌下肿痛、舌根缩急、舌强不语、舌肌麻痹、口腔炎、暴瘖、喉痹、咽炎、扁桃体炎、咽食困难,及咳逆喘息、胸满胸痛、消渴等。配翳风、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配风池、风府、四神聪治中风舌强不语。
-
阴维病
阴维病是指本经发病主要表现为心痛、胃痛等阴经里证。《难经》:“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吕广注:“阴为荣,荣为血,血者心,故心痛也。”《奇经八脉考》引张洁古释:“卫为阳主表,阳维受邪为病在表,故苦寒热;荣为阴主里,阴维受邪为病在里,故苦心痛。”
-
无突
无突即天突。为阴维、任脉之交会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如咳嗽、哮喘、胸中气逆、肺痈、咳吐脓血、喉痹、咽干、暴痦、喉鸣、梅核气、瘿瘤、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等。配定喘、膻中、丰隆治支气管哮喘;②针刺甲亢患者天突穴,可使基础代谢降低,而对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针后基础代谢可增加。
-
阴维脉病
概述:阴维脉病为病证名。由阴维脉经气异常所致。症状:《难经·二十九难》:“阴维为病,苦心痛。”辨证论治:《杂病源流犀烛·阳维阴维脉病源流》:“按仲景法,太阴症则用理中汤,少阴症则用四逆汤,厥阴症则用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参其法,酌其剂,以治阴维之病,乃洁古所以治足少阳三阴交之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