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泻
肾泻病名。由肾阴不足所致的泄泻。《医宗粹言》:“元阴不足而泄泻者,名曰肾泻。其状则水谷不分;至圃即去,足胫冷,少腹下重,但去有常度,昼夜或一二次,与他证之泻不同,盖元阴之气衰弱,不能健运其水谷故也。”参见肾泄条。
-
肾常虚
出《育婴家秘》。肾属水,人之阴精之所藏,但一水不胜二火(君火、相火),所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肾常虚,筋骨难成乳必癯。肾虚之证在小儿常见有解颅、五迟、五软、兔唇、先天性痴呆等,以及遗尿、肾泻诸症。在治疗上主张“有补无泻”。
-
日中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寅时称平旦;未时称日昳;酉时称日入;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日入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寅时称平旦;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日出
日出指卯时。《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参十二时:十二时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午时称日中;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脾肾泄
脾肾泄病名,泄泻病之一。其症候特点是:每日清晨天将明时,必登厕洞泄一二次。陈修园主张以四神丸加味主之,并谓:“大抵初泻与泻之未甚,宜利水,次补脾。久泻大泻,宜补肾,以胃关煎、八味丸之类为主,兼服补中益气汤以升其下降之气。”朱丹溪《丹溪心法·泄泻》主张用分水饮下二神丸及椒朴丸,或平胃散下小茴香丸;
-
下晡(bū逋)
下晡(bū逋)指申时。《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参见十二时:十二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十二时
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也有把子时称夜半、午夜、子夜,丑时称鸡鸣,寅时称平旦,卯时称日出,辰时称食时,巳时称偶中,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申时称晡时或称日晡所,酉时称日入,戌时称黄昏,亥时称人定者(《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
-
下晡
下晡(bū逋)指申时。《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参见十二时:十二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膈下逐瘀汤
处方:灵脂6克(炒)当归9克川芎6克桃仁9克(研泥)丹皮6克赤芍6克乌药6克玄胡索3克甘草9克香附4.5克红花9克枳壳4.5克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肾泻久泻。现用于慢性活动性肝炎、血卟啉病、糖尿病、宫外孕、不孕症等属血瘀气滞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林改错》卷上
-
益肾泻火汤
《临证偶拾》:方名:益肾泻火汤组成:生地12g,龟版12g,黄柏9g,知母9g,栀子9g,怀牛膝9g,木通4.5g,龙胆草4.5g。功效:益肾泻火,滋补肾阴。主治:阴茎异常勃起。但逢疲劳过度时反而出现遗精,舌苔白腻,脉沉细。加减:若用上方稍有好转,可去栀子、木通、龙胆草,加生鳖甲12g,炙山甲、地鳖虫各6g。
-
人定
《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冬人定,夏晏食。”十二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3时,余类推。寅时称平旦;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酉时称日入;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子夜
子夜即午夜。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寅时称平旦;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酉时称日入;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日昳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日昳慧。”参见十二时:十二时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午时称日中;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日晡所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参见十二时:十二时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午夜
午夜亦称子夜,指子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寅时称平旦;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加味七神丸
处方:肉豆蔻(面裹煨)1两,吴茱萸(去梗,汤泡7次)1两,广木香各1两,补骨脂(盐酒炒)2两,白术(陈土炒)4两,茯苓(蒸)2两,车前子(去壳,蒸)2两。各家论述:《证因方论集要》:此足少阴太阴药也。补骨脂辛苦大温,能补相火以通君火,火旺乃能生土,故以为君;吴萸辛热,除湿燥脾,能入少阴厥阴气分而补火;
-
七神丸
《医学集成》卷三:组成:焦术2两,茯苓1两,故纸1两,前仁1两,吴萸5钱,肉蔻5钱,木香5钱。制备方法:蜜为丸。主治:肾泻。《圣惠》卷六十六:组成:斑蝥30枚(去头翅足,以糯米拌炒,米黄为度),蜂房半两(烧灰),蜕皮1条(烧灰),猬皮1两(烧灰),麝香1分(细研),雄黄半两(细研),朱砂3分(细研,水飞过)。
-
五味丸
组成:五味子、巴戟天(酒浸,去心)、酒肉苁蓉、人参、熟地黄(酒浸,九蒸九晒)、菟丝子(酒浸,曝干)、覆盆子、白术、炒益智仁、炒土茴香、骨碎补、龙骨、牡蛎(盐泥固济,火烧通赤,去泥)各等分。功能主治:功能补精气、止汗。主治:《普济方》卷二○六方之五味丸主治积热在胃,呕逆不下食,服生芦根饮未能全除者。
-
平旦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未时称日昳;酉时称日入;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