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玄操
杨玄操为唐代医家。杨玄操,一作杨玄,里居欠详,尝为歙州县尉。精于训诂及医道,对吴太医令吕广所注《难经》不甚满意,遂重新予以疏注,附以音义,明其大旨,经十年之功,著成《黄帝八十一难经注》惜后佚,其内容可于滑寿之《难经集注》中窥知。还有《素问释音》、《黄帝明堂经注》、《本草注音》等,均未见传世。
-
十一脉
包括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已记载这十一脉,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相比少一条手厥阴心包经。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手厥阴)别脉也。”
-
明堂音义
《明堂音义》为书名。唐·杨玄操撰。见《宋以前医籍考》。书佚。
-
素问释音
《素问释音》书名。见《宋史·艺文志》。释音一作释言。一卷。唐·杨玄操撰。已佚。
-
难经集注
《难经集注》医经著作。原题宋·王惟一撰。明·王九思等辑。本书是将三国时吴·吕广、唐·杨玄操、宋·丁德用、虞庶和杨康候等人的《难经》注文加以选录分类汇编而成。全书按脉诊、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次序分为13篇。现存1652年日刻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
黄帝明堂经
《黄帝明堂经》为书名。唐·杨玄操注。见《旧唐书·经籍志》。《黄帝明堂经》是我国现知最早的一种针灸专著。撰人未详。约成书于秦汉之际。原书已佚,魏晋以后此书有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及注本。主要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后辑录于《针灸甲乙经》一书中)及《黄帝内经明堂类成》。
-
黄帝八十一难经注
《黄帝八十一难经注》医经著作。一卷(一作五卷)。唐·杨玄操注。杨氏在吴·吕广所注《难经》的基础上予以补订注释。本书为《难经》重要注本之一,在历史上曾经有较大影响。原书已佚,但书中内容大部保留于《难经集注》中。
-
针灸音
《针灸音》为书名。唐·杨玄操撰。一卷。书佚。见《本朝现在书目》。
-
难经
第48-61难主论疾病的证候、诊断及四诊。第69-81难论述针刺补泻之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吕博望《注众难经》、杨玄操《集注难经》、丁德用《补注难经》、滑寿《难经本义》、熊宗立《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徐大椿《难经经释》、黄元御《难经悬解》、日人丹波元胤《难经疏注》等。
-
息贲
为五积之一。息贲的症状:息贲主要表现为胁下有积块而气逆上奔,可见发热恶寒、胸闷吐逆、咳吐脓血等。诊其脉浮而毛,其色白,其病气逆,背痛少气,喜忘,目瞑,肤寒,皮中时痛;积聚现常分为聚证(肝气郁结证、食滞痰阻证)、积证(气滞血阻积证、气结血瘀积证、瘀血内结积证、正虚瘀结积证)进行辨治,详见积聚条。
-
肺积
《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诊得肺积脉浮而毛,按之辟易,胁下气逆,背相引痛,少气,善忘,目瞑,皮肤寒…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为特征者称为聚。积和聚有不同的病情和病机:积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乃为脏病;《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痞癖见于胸膈间,是上焦之病;
-
针经音
《针经音》为书名。唐·杨玄操撰。见《中国医籍考》。书佚。
-
八十一难经
概述:《八十一难经》为医经著作。原题秦越人撰。第69-81难论述针刺补泻之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吕博望《注众难经》、杨玄操《集注难经》、丁德用《补注难经》、滑寿《难经本义》、熊宗立《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徐大椿《难经经释》、黄元御《难经悬解》、日人丹波元胤《难经疏注》等。
-
下丹田
下丹田为体表部位,指脐下3寸关元穴部位。以胸窝正中(膻中)称中丹田;二、道家称脐下3寸为丹田,为男子精室,女子胞宫之所在。杨玄操注《难经·六十六难》曰:“脐下肾间动气者,丹田也;另有各古籍可参考:《抱朴子内篇·地真》谓“在脐下二寸四分”,《医心方》卷二十七:“脐下三寸为命门宫,此下丹田也。”
-
丁德用
丁德用(11世纪)为宋代针灸家。北宋济阳(今山东省济阳县)人。曾与石藏用合绘经穴图。又撰《难经补注》五卷。因鉴于唐·杨玄操《黄帝八十一难经注》文字深奥,于宋嘉祐年间(1056~1063)加以补注,凡经文隐奥者均加绘图说明。另著有《伤寒慈济集》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