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痛
面痛的症状:患者三叉神经分支范围内反复出现阵发性、短暂、闪电样、刀割样、火灼样疼痛,无感觉缺失等神经功能障碍,检查无异常。选穴:太阳、头维、上关、下关、翳风、颊车、听宫、听会、耳门、颧髎、睛明、四白、外关、合谷。医者以一指禅推法从太阳至头维、从太阳到上关和下关,往返6~
-
三叉神经痛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现代研究:现代首篇以针灸治疗本病的报道见于1955年,而用中医中药证治的临床文章则迟至60年代中期才出现。加减:疼痛剧烈加麻黄、制附子;胃火上攻:症状:面颊呈阵发性剧痛。0.5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与上牙等处,提插20~电针:取穴:主穴:Ⅰ支痛:鱼腰,Ⅱ支痛:四白、下关,Ⅲ支痛:地仓;
-
耳门
所属部位:耳前耳门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耳门穴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本穴之上有和髎、耳门、听宫,本穴与之挨近,而名听会。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等。针刺翳风时,针尖向对侧颧髎方向斜刺,进针1.5~
-
听呵
概述:听呵为经穴别名,即听会穴。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等。听呵穴的配伍:听会配翳风、听宫、外关,治耳鸣、耳聋。听会配头维、印堂、太冲,有疏散风热,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针刺翳风时,针尖向对侧颧髎方向斜刺,进针1.5~
-
后关
概述:后关为经穴别名,即听会。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等。后关穴的配伍:听会配翳风、听宫、外关,治耳鸣、耳聋。听会配头维、印堂、太冲,有疏散风热,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针刺翳风时,针尖向对侧颧髎方向斜刺,进针1.5~
-
听会
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等。听会配头维、印堂、太冲,有疏散风热,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治疗面痛:面痛位于三叉神经第3支感觉区内,取翳风、听会二穴为主;针刺翳风时,针尖向对侧颧髎方向斜刺,进针1.5~
-
听河
概述:听河为经穴别名,“河”,疑“呵”之误,即听呵,是听会之别名。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等。以及中耳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等。听河穴的配伍:听会配翳风、听宫、外关,治耳鸣、耳聋。针刺翳风时,针尖向对侧颧髎方向斜刺,进针1.5~
-
大迎
主治病症:大迎穴主治牙关紧闭,齿痛,齿龋痛,牙关脱臼,智齿冠周炎,面部蜂窝质炎,舌强不能言,口 ,口噤,颊肿,面肿,面痛,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目痛不得闭,唇吻 动,唇紫,寒热瘰疬,大头瘟,数欠气恶寒,下齿神经痛,颜面浮肿,腮腺炎,瘰疬,颈痛,眼睑痉挛,颈淋巴结核等。5壮,艾条灸10~
-
下砂
主治病症:下关穴主治牙关紧闭,牙关开合不利,下颌疼痛,颞颌关节功能紊乱,颞颌关节炎,下颌关节脱位,咬肌痉挛,齿神经痛,齿痛,下颌关节炎,面痛,耳鸣,耳聋,耳痛,牙车脱臼,口噤 肿,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聤耳流脓,面瘫,口眼斜,口噤,眩晕,足跟痛等。1.5寸,有酸胀感扩散至耳区。
-
下关
主治病症:下关穴主治牙关紧闭,牙关开合不利,下颌疼痛,颞颌关节功能紊乱,颞颌关节炎,下颌关节脱位,咬肌痉挛,齿神经痛,齿痛,下颌关节炎,面痛,耳鸣,耳聋,耳痛,牙车脱臼,口噤 肿,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聤耳流脓,面瘫,口眼斜,口噤,眩晕,足跟痛等。1.5寸,有酸胀感扩散至耳区。
-
下臂
主治病症:下关穴主治牙关紧闭,牙关开合不利,下颌疼痛,颞颌关节功能紊乱,颞颌关节炎,下颌关节脱位,咬肌痉挛,齿神经痛,齿痛,下颌关节炎,面痛,耳鸣,耳聋,耳痛,牙车脱臼,口噤 肿,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聤耳流脓,面瘫,口眼斜,口噤,眩晕,足跟痛等。1.5寸,有酸胀感扩散至耳区。
-
下手
主治病症:下关穴主治牙关紧闭,牙关开合不利,下颌疼痛,颞颌关节功能紊乱,颞颌关节炎,下颌关节脱位,咬肌痉挛,齿神经痛,齿痛,下颌关节炎,面痛,耳鸣,耳聋,耳痛,牙车脱臼,口噤 肿,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聤耳流脓,面瘫,口眼斜,口噤,眩晕,足跟痛等。1.5寸,有酸胀感扩散至耳区。
-
Sluder氏综合征
概述:又称面下部头痛,为一种原因未明的非典型性面痛。病因病理病机:未明,可能与感染、血管运动障碍、心理因素等有关。向后可扩及耳部及枕颈部,可放射至肩胛部,偶至上臂和手,最痛的部位是鼻根和乳突。阻断三叉神经疼痛消失。认为与蝶窦感染引起翼管神经刺激或炎症有关,故认为蝶腭神经节神经痛实际就是翼管神经痛。
-
耳前角下
耳前角下穴主治病证:悬颅穴主治头颞、口齿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外眦痛,目眩,齿痛,鼻流清涕,鼽衄,面痛,偏头痛,面肿,目赤肿痛,现代又多用悬颅穴治疗血管性头痛,鼻炎,神经衰弱,鼻鼽衄,三叉神经痛,牙痛,结膜炎,角膜炎等。对脑血栓形成的患者针刺悬颅穴,也可使肌电幅度升高,一般5分钟即可表现出来。
-
面痛一号方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方名:面痛一号方组成:川芎、菊花、荆芥、半夏、陈皮、蝉蜕、赤芍、丹皮、丹参、地龙、当归、甘草。功效:疏风散热,涤痰活络。主治:风热挟痰阻络面痛,面红目赤,喜冷,舌红苔黄,脉数,或伴有发热,微恶风寒。
-
跟痛症
概述:跟痛症(heelpain)为病名。主要包括跟骨结节骨刺、跟部滑囊炎、跟下脂肪纤维垫炎等。大多数为慢性起病,常同时有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2.跟骨侧位X线片可能有骨刺。跟下疼痛、肿胀、压痛浅在。治疗原则:本病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疗效较佳。待艾炷燃至将尽而足跟灼痛时,用姜片摩擦患部。
-
面痛四号方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方名:面痛四号方组成:黄耆、川芎、赤芍、当归、天麻、甘草、丹参、鸡血藤、牛膝、红花、茯苓、姜黄。功效: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主治:气虚血瘀面痛,舌淡白或有瘀斑,脉沉细而弱。
-
面痛三号方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方名:面痛三号方组成:柴胡、郁金、山栀、青黛、丹参、地龙、当归、赤芍、川芎、陈皮、丹皮、甘草。功效:清肝泻火,通经活络。主治:肝郁化火面痛,目赤面红,胁痛胀满,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燥,脉弦数。
-
面痛二号方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方名:面痛二号方组成:川芎、白附子、桂枝、半夏、防风、白芷、羌活、细辛、当归、丹参、地龙、甘草。功效:疏风散寒,涤痰通络。主治:风寒挟痰阻络面痛,面不红,喜温,舌淡苔薄白而润,脉紧,或伴有发热及较重之恶寒。
-
Parry-Romberg氏综合征
概述:又称Rpmberg氏病,进行性面偏侧萎缩症。可有面痛或偏头痛,感觉障碍少见,除患侧汗腺和泪腺调节障碍外,可见Horner氏综合征,少数患者有癫痫发作,约半数脑电图有阵发性活动。特征为进行性的皮下脂肪消失或消瘦,起病于面部,面颊及颞颥部凹入,皮肤松弛,失去正常弹性,眼眶深陷,继之影响颈、肩、臂及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