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色效应
角色效应,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RoleEffect)。学生出现了角色概念的偏差,一些学生常以我的爸爸是经理、我的爷爷是高干等为炫耀,把自己与长辈的角色等同起来,颠倒了角色概念的关系,致使这类学生养成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畸形心态。
-
链状效应
有一句俗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就学生的链状效应看不是单方面的,既表现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个性、情绪、兴趣、能力等方面发生综合影响。利用学生的链状效应,让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
-
语言直观
语言直观即教师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唤起学生对有关事物表象的重现,并按照描述进行重组,以形成新事物的表象。由于表象具有概括性特点,故有利于学生向抽象思维发展。所以,语言直观能力是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创造良好条件。这时语言和实物或模像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这时语言主要起总结概括和强化作用。
-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教师只是学生的参谋和顾问,教师不能预先规定学习什么,而是儿童需要什么就教什么,不需要的就不能教,教师没有主导权。活动课程不能给学生系统的基础知识,因此这种课程很少被采用。
-
体疗
体疗古代医学分科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内科。早在唐代,太医署已将医科进一步划分为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等五个专科,且学生比例和修业年限也有一定差别。体疗修业年限最长,为七年。学生数量最多,占太医署医学生总数的1/2。宋以后,改称大方脉,此种称谓一直沿袭至清末。
-
角色域
角色域指一个人所扮演的某种社会角色按其角色规范期待他的角色行为都有一定范围或界限,即角色义务和权利对角色行为范围的规定。个人的角色行为一旦离开角色域,就会出现角色偏差,甚至引起角色冲突,如教师的备课、讲课、指导学生、家访等都是教师角色的域内行为。
-
动作定向
动作定向指学生了解动作方式,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关于动作表象的过程。它是操作技能掌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对动作的定向,通常是在教师对动作方式进行示范及讲解过程中实现的。在动作的定向中,不仅要了解动作的程序及方向、幅度、力量等,还必需掌握动作的原理、原则或法则等一般性操作知识。
-
瓦拉赫效应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
动作示范
动作示范指作出可供学生学习的典范动作。它是学生行为定向的基础。在动作的示范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动作本身的正确性与速度适当;②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③示范与讲解相结合。
-
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即指引学生观察与教材有关的各种实物(或标本),参加有关的教学实验与实地参观教学,以理解教材的知识所提供的感性材料。由于实物直观受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对教材的某些重要的感性材料是无法直接提供的,如植物生长过程,原子、电子结构是无法通过实物直接感知,所以还必须采用其他直观方式。
-
药园
药园唐代官方在京师设置的生药基地。唐代太医署为了解决鲜药及部分生药的来源并为药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在京师择良田300亩为园,设药园师以时种莳,以时收采,并招收16-20岁的民间青年八人;作为药园生,随药园师劳动学习。学成后可升为药园师。我国最早关于药园的记载是东晋,当时主要目的是培养生药人员,规模尚小。
-
药园生
药园生唐代中药学生的称谓。唐代太医署中的药学教育以药园为基地、以药园师为教师,在种药实践中培养学生。在此药园中参加学习的人们称为药园生。参见药园条。
-
奖惩效应
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做奖惩效应。
-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学习动机的心理因素: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
太医局教授
太医局教授为宋代太医局名。掌管医学教育,由翰林医官以下的中级医官或选择优等学生及技术较好的医生充任。九科之下,每科均设有教授1名。此职最早设于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选翰林医官以下与上等学生及在外良医为之。”
-
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
-
学生健康知识
学生健康知识(student'shealthknowledge)是指学校健康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健康知识。
-
学生健康素养
学生健康素养(schoolhealthteaching)是指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健康信息,正确理解这些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
公孙光
公孙光为西汉时医家。菑川(今山东寿光)人。名医淳于意之师。除把本人经验传授给淳于意外,并将淳于意推荐给公乘阳庆当学生。
-
按摩工
按摩工唐太医署中教师职称之一。唐太医署在按摩博士、按摩师之下还设有按摩工。其数量为十六人。主要职责是协助按摩师指导学生的临床实习。
-
按摩师
按摩师古代医学教师职称名。隋唐太医署中设有按摩师,其位在按摩博士之下。隋代按摩师数量据《唐六典》记载共有一百人。而唐代按摩师只设四人。按摩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学习和日常医疗工作。
-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所进行的教学方式。从内容上说,可分为传授新知识的教学模式、培养技能、技巧的教学模式,复习巩固知识的教学模式等;从途径上说,可分为口授式、直观式等;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序和水平上,可分为认知式和探讨研究式。
-
最佳化练习效果
最佳化练习效果是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即教师所采取各种方法组织练习,使学生对教材的掌握达到最好的效果。教育心理学家一直探索达到最佳化练习效果的方法,以前的研究表明,分散练习比集中练习更有利于达到练习效果的最佳化。目前的研究趋向于借助计算机辅助训练的方法来获得最佳化练习效果。
-
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affectiveeducation)的目的在使学生学到适当的感情表达,学到与人相处时的同情与体恤的情操,从而培养其自爱、爱人、被爱的能力。
-
求同思维
求同思维又称聚合思维(convergentthinking),又叫辐合思维、集中思维。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与发散思维相对应。例如,学生从书本的各种定论中筛选取一种方法,或寻找问题的一种答案;理论工作者依据许多现成的资料归纳也一种结论。聚合思维同发散思维一样,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
-
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convergentthinking)又叫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与发散思维相对应。例如,学生从书本的各种定论中筛选一种方法,或寻找问题的一种答案;理论工作者依据许多现成的资料归纳出一种结论。聚合思维同发散思维一样,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
-
伤害缺课率
伤害缺课率是指因伤害导致缺课的课时数占全学年学生应上课时数的百分比。伤害缺课率(%)=(因伤害缺课时数/全学年学生应上课时数)×100%。
-
学生餐
定义:学生餐(schoolmeals)是指由学校食堂或供餐单位为在校学生提供的早餐、午餐或晚餐。学生餐营养标准:6岁~17岁中小学生全天即一日三餐能量和营养素供给量、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配餐原则参见WS/T554—2017学生餐营养指南
-
健康促进学校
健康促进学校(healthpromotingschool)是指学校内所有成员为维护和促进师生健康共同努力,制定促进师生健康的规章制度,提供完整、积极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包括设置正式和非正式健康课程,创造安全健康的学校环境,提供适宜的健康服务。动员家庭、社区更广泛参与,从而促进学生和教职员工健康。
-
健康促进优先项目
健康促进优先项目(healthpromotionpriority)是指学校基于对本校学生、教职员工的主要身心健康问题的了解,根据其严重程度、可干预性、可行性等方面特点,决定优先开展干预的健康问题。
-
梁汝钰
梁汝钰清代医家。字元暇。山东禹城人。道光(1821-1850)年间太学生。专攻医学,博览历代名医著作,临证折衷于仲景《伤寒论》。于小儿痘疹颇有心得。编《痘疹辑要》三卷。
-
金彭
金彭清代医家。仪征(今属江苏)人。家中积药如肆,贫者就诊,立方后即撮药与之。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秋,邑大疫,召药工十余人于家制丸散救济。撰《伤寒变通论》,未梓。卒年八十三。侄颖川,亦以医名世。
-
顾观光
顾观光晚清医家。字尚之,又名漱泉。江苏金山人。世医出身。初为太学生,博通经史百家、天文历算,屡试不第,遂弃儒承家学。致力于本草学研究,博览古医籍,搜采散见各书中之《本草经》佚文,重辑《神农本草经》,对整理和继承古代本草学有一定贡献。
-
夏惟勤
夏惟勤明代医家。冀州(今河北冀州)人。太学生。精医术,治多奇中,有“国手”之誉。曾校订《仁术便览》、《明目至宝》。
-
周芳筠
周芳筠清代医生。字书常。江西南丰人。太学生。弱冠兼习岐黄。同汉年间(1862-1874年)瘟疫流行,以妙方活人甚众,遇贫病辄施诊馈药。
-
素问直解
《素问直解》医经著作。又名《黄帝素问直解》。清·高世栻注。刊于1695年。作者为张志聪的学生,曾参与《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的编注,深感《素问》一书注本虽多,但往往有“义意艰深”或“字句文义重复”,甚至于“以讹传讹”的缺点,为了“直捷明白,可合正文诵读”,故校订《素问》全书重予编注。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医经著作。本书与《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都是张志聪和他的学生们集体撰写的。对于《内经》一书的原文作了较详细的注释。对经义有较多发挥。是近代流行较广的一种《内经》全注本。现有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本草问答
《本草问答》为药物学著作。清·唐宗海撰。刊于1893年。本书乃唐氏和他的学生张士让就本草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所作的问答整理而成。书中对于中西医药的不同理论观点,以及中药药性对人体医疗的相互关系等,均作了探讨。现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
-
太医局局生
太医局局生为宋代医生的一种等级。太医局的学生,开始称为太医局九科医生,南宋时改为此名,至隆兴时(1163年)废。
-
少小科
少小科古代医学分科之一。少小科即幼科的别称,专治小儿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小儿科。少小科最早在唐代已独立成科,学生修业五年。到宋代,小儿科称为小方脉,此后一直沿袭至清末。
-
莫士英
莫士英明代医生。字士颖。浙江人。太学生。少多病,喜方书,遂以医名,治病多验。会岁大疫,活人甚众。治不取资,世人佩之。子成苍,孙瑕,亦以医名。
-
月曜效应
月曜效应又称星期一效应是指人们由于星期日的休息(休息使人后退),扰乱了学生的正常生活起居和学习秩序,学习意志下降,注意分散,精神不振,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月曜效应。
-
大义
大义为宋代太医局考试医生的制度之一。用以考查其对人体解剖、脏腑之源等理论的掌握情况。即今之解剖、生理学考试。如本草大义、脉证大义、运气大义等,以此来检验医学生的学习效果。
-
星期一效应
月曜效应又称星期一效应是指人们由于星期日的休息(休息使人后退),扰乱了学生的正常生活起居和学习秩序,学习意志下降,注意分散,精神不振,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月曜效应。
-
太医助教
太医助教为古代医官名。始设于南北朝时期之北魏,为统治阶级培养保健人员的官员,职在太医博士之下,官阶从九品中。其主要职责是协助太医博士对医学生传授医学知识。其制在当时已传入朝鲜。
-
盛景兰
盛景兰清代医生。字香谷。江苏靖江人。精医术,以国学生考授太医院博士。
-
大方脉
大方脉为中国古代医学分科之一,专门治疗成年人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宋代太医局,元、明、清太医院均设有此科。此科之设始自北宋嘉祐年间(公元1056-1063年),元、明、清、太医院袭之,在医生配备及学生数量等各方面,此科为最。
-
针灸学多选题评述
《针灸学多选题评述》为书名。屠天纯主编。1986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书对针灸学考试中的多选题进行了解说和评论。可供中医院校学生参考之用。
-
课间餐
课间餐(class-breaksnack)是指一般在早餐和午餐之间,供给学生补充能量和营养素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