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益法
八法之一。虚证有气、血、阴、阳之别,补法也相应有异,故补益法又分为补气法、补血法、气血双补法、补阴法、补阳法5类。常用方如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汤等。常用药如龟板、鳖甲、女贞子、旱莲草、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等。常用药如肉桂、鹿茸、鹿角胶、巴戟天、仙灵脾、仙茅、补骨脂、锁阳、菟丝子、杜仲等。
-
外科补益法
概述:外科补益法(tonifyingmethod)是指用补虚扶正的方药,使体内气血充足,以消除虚弱,恢复正气,助养新肉生长,使疮口早日愈合的外科治法。补益法通常分为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四法。温阳方,如附桂八味丸。此外,一般阳证溃后多不用补法,如需应用,也多以清热养阴醒胃方法,当确显虚象之时方加补益之品。
-
高忠英
此外,还发表了多篇论文,如“方剂辨疑”、“大青龙汤倍麻黄的实质”、“银翘散的君药问题”,又如在研究方药配伍规律方面发表了“五脏补益法”、“引火归原法的实质与运用”、“临床处方药物配伍规律探讨”等文章,同时参加了编写《实用中医学》、《实用中医营养学》,以及《徐大椿医书全集》的注释工作。
-
益气养血
益气养血为补法之一。又称补益气血、气血双补。针灸治疗常以合谷、三阴交为主,酌配气海、足三里、膈俞等穴。益气养血为补益法之一。是治疗气血两虚证的方法。常用于脾胃亏损,失血伤精,或胎产崩漏,而致气血两虚者。症见面色无华,心悸气短,消瘦无力,月经不调,舌淡脉弱等。方用八珍汤、炙甘草汤等。
-
先攻后补
先攻后补指先攻下后培补的治法。用于体虚而有急需攻下之证者。如肺病体虚,本宜培补,但病者胸胁有积水,引起咳嗽、气促、不能平卧等急迫症状,可先用攻下逐水之法以解除喘促症状,后用补益法以培补。
-
先补后攻
先补后攻指先补虚后攻邪的治法。用于需攻下而体虚不堪攻的病证。如肝硬化腹水,需逐水而体虚者,可先用补益法培补正气,后用逐水法泻水。
-
衰者补之
衰者补之为治则。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即虚者补之。对虚弱、机能衰退的病症用补益的方法治疗。如针灸补气常选气海、足三里、合谷、中脘等穴,针用补法;补血常用膈俞、三阴交、脾俞等穴,针用补法。衰者补之即对虚弱的病证当用补益法治疗。《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治诸胜复,寒者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