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弦脉
弦脉为脉象之一。指端直而长,指下挺然,如按琴弦的脉象。《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端直以长,故曰弦。”弦脉多见于痛证、风证、痰饮,以及高血压、肝胆疾患等。
-
弦
《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肝脉至,中处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③月亮半圆之称。《标幽赋》:“弦不夺而朔不济。”④脉象名。见“弦脉”条。
-
七表脉
概述:七表脉为脉象的一种分类法。《脉诀》把二十四脉分为七表、八里、九道三类。主痰饮、食积、实热等证。《濒湖脉学》,“紧为诸痛主子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热病伤阴,阴虚于内,阳盛于外,则脉亦洪,但应指有力。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见此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
脉象机理
滑脉的心输出量、心指数大于平脉,外周阻力减小,血管顺应性大。(3)脉的长短是由心脏的泵力、流量及其所造成的动脉内容量与压力所决定的。(6)脉的浮沉机理从统计部分病例中看出,其沉脉组的压力梯度容量及动脉壁张力大于浮脉组(P0.05),故认为其与血液的分流及局部解剖结构有关。
-
小柴胡加生地黄汤
《云歧子保命集》卷下:方名:小柴胡加生地黄汤组成:柴胡2两,黄芩7钱半,人参5钱,半夏1两5钱(制),甘草7钱半,大枣3枚,生地黄5钱,栀子5钱,枳壳5钱(麸炒)。主治:产后往来寒热而脉弦者,少阳也。各家论述:《济阴纲目》:此方以治少阳等症似矣,然以弦脉而加生地、山栀者,伤寒家以弦脉为阳也,故以柴胡为君。
-
气郁胁痛
气郁胁痛为病证名。指七情过度,肝气郁结所致的胁痛。《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一曰气郁,由大怒气逆,或谋虑不决,皆令肝火动甚,以致胠胁肋痛,宜沉香降气散、枳壳煮散、枳壳散、桂枝汤、小龙荟丸。”参见肝气胁痛:肝气胁痛为病证名。治宜疏肝理气为主,如严氏推气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加减。
-
肝气胁痛
肝气胁痛病证名。因情志不舒,肝气失于疏泄所致的胁痛。见《医方考》卷五。证见胁肋胀痛,胸闷,饮食减少,疼痛部位走窜不定,时痛时歇,得嗳气则痛胀见宽,情绪波动则疼痛加剧,多见弦脉。治宜疏肝理气,严氏推气散、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加减。参见气郁胁痛条。
-
祛痰丸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五:方名:祛痰丸组成:姜制皂角1两,半夏1两,大黄(酒浸,纸包煨,再浸煨3次)2两,橘红5钱,桔梗5钱,天麻5钱,片芩7钱,薄荷3钱,青礞石1钱,白芷1钱,甘草1钱。
-
脱疽·血脉瘀阻证
症状:患趾(指)酸胀疼痛加重,夜难人寐,步履艰难,患趾(指)皮色暗红或紫暗,下垂更甚,皮肤发凉干燥,肌肉萎缩,趺阳脉搏动消失;治法:脱疽·血脉瘀阻证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治疗:可用桃红四物汤加炮山甲、地龙、乳香、没药等。又名脱骨疽、脱痈、脱骨疽、脱骨疔、敦痈、甲疽、蛀节疔。详见脱疽条。
-
肝乘脾
肝乘脾病因病理学名词。指肝气盛,木郁乘土,横逆犯脾胃。《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喻昌注:“其证腹满谵语,其脉寸口浮而紧;寸口即气口,脾胃脉之所主也;浮而且紧,即弦脉也;肝木过盛,所以脾胃之土受制也。”参肝木乘脾土、肝气犯脾条。
-
乳痈·气滞热壅证
概述:乳痈·气滞热壅证(acutemastitiswithpatternofqistagnationandheatcongestion)是指气滞热壅,以乳汁淤积结块,皮色不变或微红,肿胀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酸楚,口渴,便秘,舌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乳痈证候。又称奶疖、 乳、妬乳、乳毒、吹妳、吹乳、内吹、外吹、乳根痈、乳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