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
想①思虑。引伸为内心活动所产生的欲望或非分要求。《素问·上古天真论》:“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②自我感觉。《灵枢·海论》:“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
-
存想
存想为气功术语。是一种意念锻炼。存,为意念的存放;想,为闭目塑造意识形象,即闭目内视。但内视的体内对象都是想象的。《天隐子》:“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
-
矛盾思维
矛盾思维指患者的思维活动同时存在两个相互矛盾、相对立的观念,患者难以取舍。如一患者吃饭时,欲食不食,反复难定。问其原因,患者说:“想吃,但又想饱了不该再吃,不吃但又非常想吃“。见于精神分裂症。
-
拆屋效应
拆屋效应是指人们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我们拿两种情况做一下对比,第一种是先提出一个不合理要求,再提出一个相对较小的要求,第二种是直接提出这个较小的要求,比较哪种情况下的要求更易被接受。
-
赌博犯罪心理
赌博犯罪心理指以赌博为业、聚众赌博的犯罪人心理。属物欲型犯罪,但侥幸冒险心理十分强烈。之后是输了想捞本、赢了还想赢,越赌瘾越大,明知是犯罪行为但欲罢不能。有些初期出现"小赌--后悔--大赌"的恶性循环,有时发誓不赌,一遇机会又重操旧业。负债、当物甚至盗、抢也要赌,不思悔改,丧失了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
-
瓦伦达心态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商家走钢丝表演者,却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在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是想着走好钢丝这事的本身,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不去多想,马上去做,打断反复去思维的逻辑和习惯,走出一步,往往做事情的勇气就随之产生了。这就是由“瓦伦达心态”产生的效应。
-
存思
存思气功术语与功法名。《黄庭内景经·脾部章第十三》务成子注:“注念存思,神状当然。”《天隐子·存想篇》:“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存思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无宗教意味者,以存思五脏为主,称“内视法”,参见“内视”条。一类是存思身中之神,有浓厚宗教色彩,即“存神”,参见该条。
-
继发性妄想
继发性妄想是指以错觉、幻觉或情感因素如感动、恐惧、情感低落或高涨等,或某种愿望为基础所产生的妄想。若作为基础的此种心理现象消失,这种妄想观念也随之消失。若脱离上述心理活动的基础,则委想的产生是可理解的,躁狂状态的夸大妄想,心因性偏执状态的妄想,躁郁症抑郁状态的自罪委想,均属继发性妄想。
-
矛盾症状
此术语由M.Bleufer首次提出,并区分了矛盾情感、矛盾观念和矛盾意向。矛盾情感表现为同时存在愉快和不愉快的体验。矛盾观念表现为同时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种观念。矛盾意向表现为想做某件事,同时又不想做这件事。矛盾症状可见于正常儿童,在成人多为病理性的,可见于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强迫症。
-
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FootInTheDoorEffect)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
得寸进尺效应
登门槛效应(FootInTheDoorEffect)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
被动依赖人格
依赖型人格是异常人格的一种类型,又称"被动依赖人格"。它是在某些不健全的先天素质特点的基础上,在后天的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造成的人格发展上的病态或人格结构破坏,而出现的人格结构的内在不协调,或者说是对正常人格的偏离,是一种原发性的人格障碍。这种人遇事总想依赖他人,不敢独立负责,显得过分顺从。
-
双避冲突
双避冲突(avoidance-avoidanceconflict)指一个人要在两项负价对象之间(即两个有害无益的目标之间)进行选择时所产生的心理冲突。由于个人所面临的两个目标均具有危险性,其行为又不得不选择其中的一种,故对此人而言是至感痛苦的。在这种冲突中,平衡也是趋向稳定的,受害者继续为犹豫不决所折磨。如他可能"离开战场"。
-
泰然漠视
具有转换症状的癔症患者对自己的躯体功能障碍常表现为漠不关心的态度,19世纪的法国医生称之为泰然漠视。这种态度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患者并不关注自身躯体功能的恢复,而是想保留症状从中获取某种利益。尽管患者本人并未意识到症状和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但病理心理学家认为患者存在无意识动机。
-
分裂样幻想
分裂样幻想指为了解决矛盾冲突或者为了获得心理满足而应用幻想,或者经常沉湎与孤独的隐退状态之中。与精神病性否认不一样,应用者并不十分想(或者坚持)让人家知道他的幻想。然而,与单纯的愿望又不同,分裂样幻想可以满足个人关系的需要,也可以免得自己对别人明显地表示出攻击或性的冲动。
-
渴不欲饮
渴不欲饮为症状名。指自觉口中干燥但不想饮水的表现。
-
执着
执着为气功术语。指在练功过程中,片面强调和有意追求某种现象,是用意时要避免的主要倾向。执,原指固执于事物;“着意”是指在意念运用、意守部位时,要求意守部位的时间长,被意守的部位很清晰,或硬要想守住部位等。“着想”一般指练功过程运用意念不当而言,如用意过重,或掌握存想、观相不当等。
-
目瞑
目瞑为症状名。指眼睛闭着不想睁开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病眩掉目瞑。”多由精气不足,或邪热内盛所致,可见于热病心烦、眩晕等病证。《难经·二十四难》:“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瞑也。”
-
背腹轴
背腹轴亦称垂直轴(verticalaxis)、厚轴(德Di-ckenachse)、箭状轴。是动物体制的背面与腹面联结的假想的轴。另外具有背腹体制的卵及胚胎,其未来的背面与腹面联结起来的轴。背腹轴在昆虫卵受精前明显可辨,而在脊椎动物中要在受精后才能看出,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根据精子侵入点来确定。
-
乌木
乌木释名乌文木。气味甘、咸、平、无毒。主治解毒,亦治霍乱吐利。取木片研为还想,温酒冲服。附方
-
伴随发送
随意运动的时候,从上部中枢向下部运动中枢传送命令信号,同时也相伴地向感觉系统传送信号(伴随发送),认为这样可以由于运动结果产生的感觉信号而避免产生无用的反射。认为这是由于伴随发送作用于视觉系统的结果。眼球麻痹的人想要运动,眼球则发现外界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种现象被说明为由于伴随发送的结果。
-
突发进化
突发进化一词是劳埃德·摩根(C.LloydMor-gan)(1922)提出的,是把形态心理学的原理用于进化理论的一种学说,也可以说是把黑格尔(Hegel)的辩证法用于自然界的一种学说。突发论的理论基础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上的,即地球上的原初的物质中已大致存有向生命发展的方向性。
-
外包
外包主要是指多细胞动物于胚胎发育早期,胚胎表面某一部分的扩展,进而覆盖于胚表其他部分的过程。尤其在原肠形成的内胚层的内陷形式与由外胚层的被动包围形式相区别时,而称后者为外包。然而这两种形式决不像最初所想像那样两者相互排挤,而是在同一胚胎同时平行发生(如同W.Vogt所阐明的两栖类原肠的形成)。
-
天妇罗
概述:天妇罗是fishcake(鱼板)的一种,在日本南方有些地方叫鱼板为tampura所以“甜不辣”这词是从日本传来的。而咱们将tampura(天妇罗)音译成甜不辣。是将鱼肉打成鱼浆,加些淀粉,肉,海鲜等辅料,弄成想要的形状,再下油锅炸。
-
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一种方式。在既定已发生的事件上,把自己当成是别人,想像自己因为什么心理以致有这种行为,从而触发这个事件。因为自己已经接纳了这种心理,所以也就接纳了别人这种心理
-
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是对不熟悉的社会知觉对象第一次接触后形成的印象。一般人通常根据最初印象而将他人加以归类,然后再从这一类别系统中对这个人加以推论与作出判断。对此,心理学家鲁钦斯研究认为,先出现的信息对总印象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决定力,因此,要想在别人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应该特别慎重,即留给别人好的第一印象。
-
信念
信念是人对于生活准则的某些观念抱有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的意识倾向。信念指引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应该怎样想和怎样做,不应该怎样想和怎样做,它为人的原望、兴趣、态度和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是一种被意识到的理论性的价值取向。信念是人的动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人的行为动机以巨大的力量。
-
认知的内驱力
认知的内驱力是成就动机的一个构成因素。指一个人想要理解所学的知识、阐明与解决有关问题,从而指向学习任务的一种动机因素。该内驱力往往是从探究、操作、领会和应付环境等有关的心理因素中派生出来的。在反复多次的学习活动过种中,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形成了稳固的内部动机。
-
牛蛙效应
牛蛙效应:把一只牛蛙放在开水锅里,牛蛙会很快跳出来;但当你把它放在冷水里,它不会跳出来,然后慢慢加热,起初牛蛙出于懒惰,不会有什么动作,当水温高到它无法忍受的时候,想出来,但已经没有了力气。
-
思维化声
思维化声又称思维鸣响(thoughtaudition),在患者感觉到思维活动的同时,其脑内有与思维内容一样的言语伴随着思维活动而出现。因之,患者觉得自己的思想是听得到的,这类症状的特征是,当时存在的是幻听,而其内容都正是他所想而又尚未说出来的思想,这是一种知觉障碍而不是思维障碍。
-
思维鸣响
思维化声又称思维鸣响(thoughtaudition),在患者感觉到思维活动的同时,其脑内有与思维内容一样的言语伴随着思维活动而出现。因之,患者觉得自己的思想是听得到的,这类症状的特征是,当时存在的是幻听,而其内容都正是他所想而又尚未说出来的思想,这是一种知觉障碍而不是思维障碍。
-
强迫性穷思竭虑
强迫性穷思竭虑患者总想一些没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多为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的一般事件,例如:“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树木为什么不向地下去?”他们明知考虑这些问题毫无实际意义,但不这样考虑,就总是惴惴不安而无法摆脱。
-
羽客
羽客即道士。传说燕昭王(公元前312~279年间)曾召大臣甘需,想学长生久视的方法,甘需给了他一件羽毛做的衣服(据《拾遗记》)。后人遂据道士为羽客。
-
彭祖
彭祖传说中的养生家。彭祖精于养生,《庄子·刻意》曾把他作为导引养形之人的代表人物,《楚辞·天问》还说他善于食疗。但对于彭祖善于养生的种种传说历代并无异议,可以推想,由于彭祖这个氏族精于养生,族中长寿之人辈出,并以此而名闻于世,于是逐渐产出彭祖享寿八百这类的传说并流布于后世。
-
头尾轴
不仅许多系统沿头尾轴表现了区域分化,而在各器官系统或各器官内也可较普遍地看到物质的浓度、生理活性、成长速度等形成梯度的现象。作为沿头尾轴区域分化的例子,脊椎动物中轴器官的区域分化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它的决定和发生机理是发生学的中心课题之一。
-
胡慎柔
法名释住想。博通经史儒学,因患痨病,经查了吾治愈,遂随查氏习医十余年,颇有所获,后由查氏荐之于名医周慎斋继续深造,留心摘录周氏临证经验,归里行医,疗效较著,且好施舍,故而清贫。临终前将手札及生平著述授与石震,由石氏订正刊刻,名《慎柔五书》(1636年),其中主要包括对痨病(肺结核等)的治疗和论述。
-
持续活动理论
该理论认为,若想老年期享有愉快的生活,最基本的原则是使老牛人保持与社会接触,继续以往中年期的一切活动:即使退休了,仍需以退而不休的做法,在活动中获得充实感,从而避免因退休而来的失落与寂寞。老化研究另外两种理论为减少参与理论(disengagementtheory)和连续性理论(continuitytheory)
-
六度分隔理论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绘一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连系网。这就是六度分隔理论。“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体会到这种弱纽带的效果。消除一些节点重复,那也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人口若干多多倍。
-
自我观察
自我观察(self-observation)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也称内省法。由结构心理学派创始人德国冯特首创。他认为自我观察是对自我所感所知、所思所想、情感、意向等内部经验感受的观察和分析,并将结果报告出来。它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的、简单易行的方法。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
内省法
自我观察(self-observation)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也称内省法。由结构心理学派创始人德国冯特首创。他认为自我观察是对自我所感所知、所思所想、情感、意向等内部经验感受的观察和分析,并将结果报告出来。它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的、简单易行的方法。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
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是指不必要的、重复出现的,患者想要控制而又难以抗拒的动作或行为。
-
预期焦虑
预期焦虑指当面对或想到即将出现的某一不能确定其结果的事情或情景时发生的一种情绪体验。特别是这一事情或情景有可能产生多种结果时,更易使人产生预期性的焦虑情绪。
-
犯罪动机的放弃
犯罪动机的放弃亦称犯罪动机的中止。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由于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良心发现或道德、法制观念萌生,主动放弃犯罪动机而中止犯罪。又如报仇者本想杀害对方,但举起刀时看到对方与年幼儿女相偎而睡,顿生恻隐之心,放弃了报复动机。后者是被动地停止,是由于外来的原因。
-
部分间的斗争
W.Roux扩充了达尔文的生存竞争观点,论述了植物体或动物体的各个部分间的斗争,想借此来说明个体发生及遗传现象(DerKampfderTeileimOrganismus,1881)。这一思想为魏斯曼(A.Weis-mann)所采纳,提出了自然淘汰万能的论点。以前,G.J.Romanes等,在1893年对此曾有过批判.
-
积极兴趣
根据个人的兴趣对活动所产生的效果的大小(即兴趣的效能),可以把兴趣分为积极兴趣和消极兴趣,是兴趣品质的一种类型。它使人处于静观状态,使人只限于“心想往之”而已,它不能成为实际活动的动力,因而也不能产生实际效果,是一种不良的兴趣品质。它是一种有力的动机,是掌握知识、发展个性的优良的兴趣品质。
-
“酸葡萄”心理
“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东西就说是“酸”的,是不好的,这种方法可以缓解我们的一些压力。比如:别人有一样好东西,我没有,我很想要,但实际上我不可能得到。这时不妨利用“酸葡萄”心理,在心中努力找到那样东西不好的地方,说那样东西的“坏话”,克服自己不合理的需求。
-
内心被揭露感
内心被揭露感又称被洞悉感、读心症,病人认为他所想的事已被人知道,虽然病人说不出是怎样被人探知的,但确信已经尽人皆知、甚至搞得满城风雨,所有的人都在议论他。
-
被洞悉感
内心被揭露感又称被洞悉感、读心症,病人认为他所想的事已被人知道,虽然病人说不出是怎样被人探知的,但确信已经尽人皆知、甚至搞得满城风雨,所有的人都在议论他。
-
读心症
内心被揭露感又称被洞悉感、读心症,病人认为他所想的事已被人知道,虽然病人说不出是怎样被人探知的,但确信已经尽人皆知、甚至搞得满城风雨,所有的人都在议论他。
-
精神分裂症单纯型
精神分裂症单纯型是精神分裂症的一个亚型,主要表现:多是青少年期缓慢起病,持续进行,日益加重的孤僻、被动、活动减少、生活懒散,情感逐渐淡漠,对生活和学习的兴趣愈来愈少,对亲友表现冷淡、行为退缩、日益脱离现实生活。症状主要是逐渐发展的人格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