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中
见《灵枢·五邪》。《证治要诀》列为脾消之一。《杂病源流犀烛·三消源流》谓热中即消瘅。《素问·风论》:“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脾胃论》以饮食劳倦所伤,始得为热中,证见身热而烦,气喘,头痛,或口渴,脉洪大,兼见代脉或虚脉。
-
消瘅
出《灵枢·五变》、《素问·通评虚实论》等篇。①即消渴病。《儒门事亲》:“消瘅者,众消之总名。”《杂病源流犀烛·三水源流》:“消瘅,肝心肾三经之阴虚而生内热病也,即经所谓热中,与三消异。”其证阴虚内热,肌肉消瘦,脉微细。治宜滋阴清热,用生地黄饮子、玉泉丸等方。
-
脾消
脾消病名。①脾痟之又名。详见该条。②指消中、寒中、热中。《证治要诀·大小腑门》:“然脾消又自有三,曰消中,曰寒中,曰热中。”参见有关条目。
-
软猪肚
《古今医统》卷八十七:方名:软猪肚组成:猪肚1具(净洗),葱白1握,豉5合(绵包)。主治:老人消渴,热中饮水不止,小便无度;亦治劳热。用法用量:上煮烂,下五味和,空心切,渐食之,渴饮汁。
-
猪肚方
《养老奉亲》:方名:猪肚方组成:猪肚1具(肥者,净洗),葱白1握,豉5合(绵裹)。主治:老人消渴热中,饮水不止,小便无度,烦热;用法用量:上煮烂熟,下五味调和,空心渐食之,渴即饮汁。《医方易简》卷一:方名:猪肚方组成:人参1钱(咀片),莲肉1两(去心),白扁豆2两(去皮)。
-
银液生犀丸
主治:风邪蕴积,传为热中。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后临卧细嚼,人参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实大。
-
阴火
阴火是指饮食劳倦,喜怒忧思所生之火,属心火。元·李杲《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脾胃气虚,则……阴火乘其土位……。”
-
坚
坚①脉象名。指坚实而有硬度的脉象。与实脉同。《素问·病能论》:“聚者坚也,搏者大也。”《诊家正眼》:“曰坚者,实之别名也。”《灵枢·本脏》:“心坚则脏安固守,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素问·疟论》:“故先其时固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固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
小儿病形
小儿病形指小儿患病时所表现的形态,为望诊内容之一。《幼科指南心法》:“小儿病形各样,须慿眼力消详。怀中偎缩风凉,合面睡时热瘴。夜啼烦热腹痛,目直惊风须防。长吁哽气热中藏,痰喘上攻火旺”。可供临床辨证参考。
-
脾邪
脾邪五脏病邪之一。《难经·十难》:“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灵枢·五邪》:“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
难乳
难乳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难乳有二:一者初生,客风邪热中脐,流入心脾之经,即令舌厚唇燥而急,口不能乘乳,故乳而不能咂饮也。二者儿初生时,拭掠口中秽血不及,咽而入腹,则令儿心腹痞满,短气促急,故口不能吮乳。”前者治宜清热,用五福化毒丹;后者治宜除秽,用四磨汤。
-
瞀闷
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多指昏昧兼烦闷的症状。《医学纲目》卷十六:“盖瞀者,昏也;今曰瞀闷者,谓昏迷虚烦并病。”
-
炅中
炅中病证名。系一种内热证。《素问·调经论》:“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王冰注:“气并于阴,则阳气内盛,故为热中。炅,热也。”
-
粗大
粗大脉象名。指脉体宽大,搏动有力。是阳热邪盛之象。《素问·脉要精微论》:“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
-
大紫豆汤
处方:羌活1两,大豆1升,酒3升。功能主治:去风散血。主热中风。中风头眩,恶风自汗,吐冷痰,及产后中风,痱痉背强,口噤直视,烦热;妊娠折伤,胎死腹中。用法用量:本方用法“密封候冷”句下未言服用量,《医方类聚》卷二一三引《澹寮方》此下有:“去豆,每服一二合许,得少许则愈”。
-
二顺散
处方:猪苓1两,泽泻1两,茯苓1两,白术1两,甘草(炙)1两,桂1两,干葛1两,杏仁(去皮尖)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伏热中暑,霍乱吐泻,烦闷燥渴,小便赤色,便血肚疼。用法用量:每服半钱或1钱,新汲水调下。摘录:《婴童百问》卷七
-
朽木汤
《医方考》卷四:组成:朽木(方寸者)30枚。主治:消渴。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朽木年深而质腐,腐者水之气。水足以制火,故腐足以胜焦,热中、消中皆焦证也,故此物主之。
-
顺二散
《普济方》卷三九五:方名:顺二散组成:木猪苓(去皮)1两,泽泻1两,茯苓1两,白术1两,甘草(炙)1两,桂1两半,干葛半两(炒),杏仁1两(去皮尖双仁,炒)。主治:伏热中暑,霍乱吐泻,烦闷燥渴,小便赤涩,便血肚疼。用法用量:每服半钱至1钱,新汲井水调服。腑脏虚,水煎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香石散
《卫生总微》卷十:方名:香石散组成:丁香、滑石、舶上硫黄、白芍药、甘草各等分。主治:小儿伏热中暑,烦躁发渴,泄泻,小便不利,及吐泻无时。用法用量:每服1钱,米饮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末。
-
犀角天麻丸
《圣济总录》卷十三:方名:犀角天麻丸组成:犀角(镑)半两,天麻(酒浸,切,焙)半两,芎半两,半夏(为末,生姜汁作饼,焙干)半两,菊花半两,茯神(去木)1两,人参1两,羌活(去芦头)1两,阿胶(炙令燥)1两,丹砂(研)1两,甘草(炙,锉)3分。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
-
疏理
疏理指腠理粗疏。《素问·异法方异论》:“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
-
加减六物丸
处方:栝楼根8分,麦门冬6分(去心),知母5分,人参4分,苦参4分,土瓜根4分。制法:上为末,以牛胆汁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消渴热中。用法用量:每服20丸,麦粥汁送下,日3次;咽干者,加麦门冬;舌干,加知母;胁下满,加人参;小便难,加苦参;小便数,加土瓜根,随患加之1分。
-
解酲饮
处方:干葛3钱,白术3钱,人参3钱,石膏3钱,麦冬3两,茯苓5钱,半夏1钱。功能主治:生养胃气,泻火利湿。主人有好酒,肺胃蕴热,热中有湿,致成痿症,久坐腰痛,渐次痛及右腹,又及右脚,延及右手,不能行动,已而齿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六
-
清热解毒利湿汤
处方:银花60克,连翘18克,丹皮24克,赤芍9克,公英15克,败酱草30克,元参18克,麦冬12克,天花粉18克,茜草根12克,滑石块60克,车前子15克,生苡米30克,白藓皮30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化斑,佐以分利。主暑湿外感,化热入营,毒热炽盛,欲犯心包,湿热中阻,清浊不分,以致泄泻无度。
-
青豆饮
《医学入门》卷三:方名:青豆饮组成:青豆。主治:消渴。热中,饮水无度,常若不足。用法用量:煮烂。饥则食豆,渴则饮汁。或煮粥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