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瘅
出《灵枢·五变》、《素问·通评虚实论》等篇。①即消渴病。《儒门事亲》:“消瘅者,众消之总名。”《杂病源流犀烛·三水源流》:“消瘅,肝心肾三经之阴虚而生内热病也,即经所谓热中,与三消异。”其证阴虚内热,肌肉消瘦,脉微细。治宜滋阴清热,用生地黄饮子、玉泉丸等方。
-
朴消煎
《千金》卷十六:组成:朴消1斤,芒消8两,寒水石4两,石膏2两,金2两。功效:清解悍毒,搜涤燥热。主治:服石所致积热,困闷不巳。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白蜜1合和冷水5合,搅和令消,顿服之,日3次。贵高人加金以治五金之毒,皆同气相招之意。2.《医略六书》:石药气悍,积毒伤阴,故消瘅大渴,肌肉顿削焉。
-
击仆
出《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医学纲目·肝胆部》中风:“其卒然仆倒者,经称为击仆,世又称为卒中。”《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风治法》。一作猝中,又称卒中风。击仆损伤·击仆:击仆指击仆损伤而言。
-
仆击
仆击为症状名。即击仆。猝然倒仆,不省人事。癫痫病发作和中风病多见。《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
下消·气阴两虚证
定义:下消·气阴两虚证(lowerconsumptionwithsyndromeofdeficiencyofbothqiandyin)是指元气不足,阴津亏损,以口渴欲饮,能食易饥,尿频量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等为常见症的下消证候。亦作痟渴(见《世医得效方》卷六)、消瘅(《黄帝内经》)。
-
候
《素问·病能论》:“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⑤时令名,五天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素问·六节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参“三部九候”。《素问·八正神明论》:“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
-
膏粱之疾
膏粱之疾病证名。指长期饮食肥甘厚味食物所引起的疾病。《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
干葛汤
《仁斋直指》卷二十三:干葛汤:别名:葛根汤(《普济方》卷二九八)处方:白干葛枳壳(炒)半夏(制)茯苓生干地黄杏仁各15克黄芩甘草各7.5克制法:上药锉碎。功能主治:消瘅,口渴咽干。主治:温热便结,发热自汗,汗出热仍不减,不恶寒而渴,或壮热唇焦,口渴引饮,谵语神昏,大便不通,脉尺寸洪数,为正阳阳明症者。
-
坚
坚①脉象名。指坚实而有硬度的脉象。与实脉同。《素问·病能论》:“聚者坚也,搏者大也。”《诊家正眼》:“曰坚者,实之别名也。”《灵枢·本脏》:“心坚则脏安固守,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素问·疟论》:“故先其时固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固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
中消·湿热中阻证
定义:中消·湿热中阻证(middleconsumptionwithsyndromeofdamp-heatblockingmiddlejiao)是指湿热中阻,运化失常,以渴而多饮,多食善饥,或仅有饥饿感,脘腹痞闷,苔黄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中消证候。亦作痟渴(见《世医得效方》卷六)、消瘅(《黄帝内经》)。其中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饮易食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
-
下消·津伤燥热证
定义:下消·津伤燥热证(lowerconsumptionwithsyndromeofdryness-heatinjuringfluid)是指燥热伤津耗液,以尿频量多,烦渴引饮,口干舌燥,消谷善饥,身体渐瘦,大便秘结,四肢乏力,皮肤干燥,舌红干,苔薄黄或苔少,脉滑数或弦细或细数等为常见症的下消证候。亦作痟渴(见《世医得效方》卷六)、消瘅(《黄帝内经》)。
-
热中
见《灵枢·五邪》。《证治要诀》列为脾消之一。《杂病源流犀烛·三消源流》谓热中即消瘅。《素问·风论》:“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脾胃论》以饮食劳倦所伤,始得为热中,证见身热而烦,气喘,头痛,或口渴,脉洪大,兼见代脉或虚脉。
-
集灵饮
处方:神曲(炒)、青皮、苍术(炒)、陈皮、薄桂、白术(炒)、延胡索、黄芩、草果、半夏。功能主治:瘕癖,消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诚书》卷十一
-
酒蒸黄连丸
《活人书》卷十八:酒蒸黄连丸:别名:酒煮黄连丸、酒连丸、黄龙丸、小黄龙丸、独连丸处方:黄连4两(以无灰好酒浸面上约1寸,以重汤熬干)。酒痔下血。呕吐恶心,伤酒过多,脏毒下血,大便泄泻。伤于酒,每晨起必泻,身热下痢鲜血,烦渴多渴,或伤热物过度。一切热泻。嘈杂吞酸,噎膈反胃,吐酸、干呕、胃痛、挟虫者。
-
人参固本膏
《冯氏锦囊 痘疹》卷十一:组成:人参1两,天冬4两,麦冬4两,生地4两,熟地4两。主治:肾虚肺热,喘嗽烦渴,肺痿咯血。人参大补元气,无所不宜,以气药引之则补阳,以血药引之则补阴。《诚书》卷十一:组成:天门冬、黄耆(蜜炙)、龟甲(酥炙)、茯苓、枸杞子、白芍药、莲子(炒黄)、生地、人参、甘草(炙)各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