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绳
绳人体部位名。耳廓根部前面附着在侧头部的边缘部位。《灵枢·五色》:“挟绳而上者,背也。”张景岳注:“颊之外曰绳。”
-
迴发五处
迴发五处经外穴名。《千金要方》卷十四引徐嗣伯灸治风眩:“灸法,以绳横度口至两边,既得口度之寸数,便以其绳一头更度鼻,尽其两边两孔间,得鼻度之寸数,中屈之,取半;先用绳量患者两口角间长度,再量两鼻孔外缘间长度,以其全长的中点置于头顶旋毛正中,前后与头正中线合,两端是穴;灸随年壮,每年三次。
-
消疬
消疬为经外奇穴名。位于背部,先以绳量取平结喉之颈项周长,此绳之一端齐大椎穴,其直下尽处左右旁开0.5寸处是穴。《针灸集成》:“瘰疬…又方,以绳子周回病人项,还至起端处截断,将此绳一头从大椎上垂下脊骨,绳头尽处点记,又量患人口吻如一字样,中摺黑记横布脊点上,两端尽处,灸百壮大效。”艾炷灸3-7壮。
-
寅门
寅门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头部,以鼻尖至前发际的1/3长度为折,以此折一端齐前发际,一端沿督脉向上,尽处是穴。一般沿皮刺0.3~《备急千金要方》:“寅门穴,从鼻头直入发际,度取通绳,分为三断,绳取一分,入发际,当绳头针。是穴治马黄黄疸等病。”《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定位在前正中线入发际1.8寸。
-
发哽
发哽为病名。因食物中混有毛发,误食而哽于咽喉,吐之不出,咽之不入。哽喉症状因哽物之大小及哽塞的程度而异。《肘后备急方》卷六:“小嚼薤白,令柔,以绳系中,持绳端,吞薤到鲠处,引之,鲠当随出。”《卫生易简方》卷七:“治鱼鲠骨横喉中,用琥珀珠一物,贯串着绳,推令人至鲠所,又复推以牵引出矣。”
-
天聪
天聪为经外奇穴名。位于头部中线,入前发际2.7寸处。位于头正中线入发际鼻尖至发际距离的1/2处。主治外感病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或腰背强直等。一般沿皮刺0.3~或艾条灸5~《备急千金要方》:“初得病,或先头痛,身寒热,或涩涩欲守火,或腰背强直,面目如饮酒状。
-
闾上
闾上为经外奇穴名。穴出《针灸大成》九卷。后《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列作奇穴,名闾上。位于骶部,以绳自患者中指根横纹量至指尖端,切断,将此长度从尾骨尖直向上量,绳尽处是穴;主治痔疮、肠风下血等。《针灸大成》灸肠风下血法:“取男左女右手中指为准,于尾闾骨尖头,从中倒比,上至腰脊骨一指尽处,是第一穴也。
-
(月扁)(piān)病
(月扁)(piān)病古病名。《肘后备急方》卷五:“皮肉卒肿起,狭长赤痛名(月扁)。”该病多因久劳,或热气盛时为冷湿所折,致使气结筋中而致。多发于四肢皮肉处。症见赤脉起如编绳,局部有疼痛感。治宜活血,解毒,渗湿,可用漏芦汤淋洗;或用鹿角五两,白敛一两,牡蛎四两,附子一两,捣细末,和苦酒调敷患处。
-
灸哮
灸哮经外穴名。《针灸聚英·杂病歌》:“哮…环颈垂下至鸠尾,尖上截断牵脊背,线头尽处是穴端,灸至七壮真为贵。”《中国针灸学》列作经外穴,名灸哮。在背部,以绳环颈下垂至胸骨剑突尖,环转向背,绳之中点平喉结,绳端着脊骨中处是穴。主治哮喘,咳嗽,及支气管炎等。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关寸
关寸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腹下部,取与患者两口角长度相等的细绳一段,绳一端置于关元穴上,另一端向下直量,以绳端作基点,从基点向左右平开1寸处是穴;主治赤白带下、肠疝痛、肠炎、腹膜炎、膀胱炎、睾丸炎、遗精、遗尿、月经不调。
-
肋罅
概述:肋罅(罅音xià下)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凡五尸者,…又以细绳量患人两乳头内,即裁断中屈之,又以乳头向外量,使当肋罅于绳头,灸三壮或七壮。”《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肋罅。标准定位:肋罅穴位即乳头向外4寸之肋间隙处。主治病症:肋罅穴主治腹痛、胁肋痛等。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或艾条灸5~
-
乌麻酒
《千金》卷七:方名:乌麻酒组成:乌麻5升。功效:除风气。主治:风虚气满,脚疼痹挛,弱不能行。下无灰酒五斗,以新盆覆瓮,其盆底上钻一小窍,引出系袋绳头,又系于小横木子上,以泥固封,莫使泄气。每日六七度引挽其绳,令药汁入于酒中,满七日药成,乃开瓮,举袋沥汁令尽。冬温夏冷,随性饮之,不令至醉。
-
攀索叠砖
攀索叠砖正骨方法之一。方法为:用绳横结挂于高处,下左右各叠砖三块,使患者立于砖上,双手攀绳,医者按扶患部,助手抽患者足下一砖,令患者直身挺胸,少顷再各抽一砖,如法三次,最后其足着地,之后,外加竹帘围裹固定,仰卧,腰以下以枕垫之,勿左右移动,该法可使气舒瘀散,椎骨陷者能起,曲者复直。
-
回发五处
回发五处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当头顶旋毛正中及其前、后、左、右共5穴。取法先用绳量患者两口角间长度,再量两鼻孔外缘间长度,以其全长的中点置于头顶旋毛正中,前后与头正中线合,两端是穴;主治头风眩晕。灸随年壮,每年灸3次。
-
阴挺丹
《江苏省中药成药标准暂行规定汇编》:组成:黄柏(微炒)5两,雄黄2两5钱,五味子(炒)2两5钱,枯矾10两,龙骨(煅)10两。主治:子宫下垂。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呈卵圆形,每丸重1钱5分,用丝棉包好,丝线扎紧,留一长些绳头,再用蜡纸包严,置室内阴凉干燥处。
-
马绊绳散
处方:故马绊绳1条(烧存性)。制法:上为细末,以少许掺敷疮上。功能主治:鼻中生疮。用法用量:外贴。摘录:方出《圣惠》卷三十七。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一六
-
深度觉检查
Dolman法1.受检者距深度计6m,检查者将可移动的垂直杆移至离中心不同的距离。2.受检者自仪器窗口眺望两杆,以手牵拉长绳,使活动杆前后移动,至自觉两杆平行为准,记录两杆在标尺上的差距,即检查所得数值。3.依照上法反复3次,然后求出平均值,超过30mm为异常。
-
按肌群取穴
按肌群取穴为取穴法之一。指根据病变所在的肌肉或肌群而选取穴位。如小儿麻痹后遗症,伸髋无力为臀大肌、胭绳肌受损,可选环跳、殷门、承扶等穴;足下垂为胫前肌受损,可选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穴。
-
秘方猪苓汤
《葆光道入眼科龙水集》:方名:秘方猪苓汤组成:猪苓、木通、栀子、大黄、金毛狗脊、萹蓄各等分。主治:眼常见黑花如绳牵,时复落落蝇羽。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1钟半,煎至1钟,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视错觉
视错觉(visualillusion)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视知觉。它在错觉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视错觉中研究得最多的是几何图形错觉,这种错觉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数量上的错觉,如横竖错觉,缪勒-莱尔错觉和桑德错觉;另一类是方向的错觉,如松奈错觉、冯德错觉和"拧绳"错觉等。
-
张角
张角为古拔罐术语。张:开;起。角:火罐。即起罐。《五十二病方》:“牡痔居窍旁……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絜以小绳。”
-
大生集成
《大生集成》为妇儿著作,5卷。清代王承谟(绳武)编纂,成书于1890年。卷1论种子调经;3论述胎前节养、临产忌宜及产后诸病;5论新生儿护理及其常见病证治方药。此书系综合历代妇幼方书,删繁补遗而成。现存初刻本及光绪间贵州刻本等。
-
帝王世纪
《帝王世纪》为书名。晋·皇甫谧撰。该书是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一部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内容多采自经传图纬及诸子杂书,载录了许多《史记》及两《汉书》阙而不备的史事,分星野,考都邑,叙垦田,计户口,“宣圣之成典,复内史之遗则,远追绳契,附会恒滋,揆于载笔,足资多识”。
-
披肩
披肩医疗器械名。肱骨颈骨折等固定用具。见《医宗金鉴》卷八十七。其具用熟牛皮一块,长五寸,宽三寸,两头各钻两孔,夹于伤处,以棉绳穿之,紧紧缚定。用于肱骨颈部骨折,或肩部复杂骨折之整复后固定。
-
盘肠痧
①痧毒盘转肠胃,虽无疼痛,而苦楚万状者。《痧胀玉衡·盘肠痧》:“痧毒肆行,盘转肠胃,虽不痛不疼,苦楚万状,命在须臾,此紧痧之症也。”②痧证以心腹绞痛为主证。《痧证汇要·绞肠痧(盘肠痧)》:“心腹绞痛,大痛,或如板硬,或如绳转,或如筋吊,或如锥触,或如刀割,痛极难忍。”
-
麻痹
麻痹证名。肢体或局部肌肤麻木,不知痛痒。见《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医学正传·麻木》:“夫所谓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解之状,古方名为麻痹者是也。”
-
口寸法
口寸法针灸取穴比量法之一。系以患者本人两口角间宽度为1寸量取穴位。《肘后备急方》救卒客忤:“以绳横度其人口,以度其脐,去四面各一处,灸各三壮。”
-
骨断
骨断病名。《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有数处如指骨断,止用苎麻夹缚;腿上用苎麻绳夹缚,绳如钱绳许大。”又有数处论及“筋骨寸断”,“骨断筋碎”,“骨碎筋断”,“筋骨碎断”,“两胫俱断”,“一胫断”等等。皆骨折之谓。
-
倒吊法
倒吊法正骨手法之一。《世医得效方》卷十八有:“脚大腿跟出臼,……或是剉开,又可用软绵绳从脚缚倒吊起,用手整骨节,从上坠下,自然归窠。”本法适用于髋关节脱臼的手法复位,目前临床上已较少采用。
-
陈藏器
陈藏器为唐代药学家。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尝任京兆府三原县尉,对本草学甚感兴趣,但有感于《本经》、《唐本草》等之漏误,遂另撰《本草拾遗》。原书早佚,李时珍赞其“博极群书,精赅物类,订绳缪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然所记载之人肉入药,亦颇遭后世非议。
-
背脊骨折法
背脊骨折法正骨手法之一。背脊骨即脊椎骨。即今日之绳索悬吊法。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八。书中有:“凡剉脊骨不可用手整顿,须用软绳从脚吊起,坠下身直,其骨便自归窠。”该法适用于脊椎压缩性骨折及脊椎错位的复位。
-
桑皮接骨丹
《吴氏医方汇编》:方名:桑皮接骨丹组成:桑根白皮(东引者)4两,柘桑根皮(向东者)4两,香油4两,生姜2两。主治:折伤。用法用量:先将二皮捣烂,入生姜捣匀,入香油炒微热,将断骨拿对敷上,外以物逼住,以绳缠定,贴1昼夜去之,不可过时,亦不可不及时。
-
本草拾遗
概述:《本草拾遗》为中药著作,唐代陈藏器撰。主要内容:以《神农本经》虽有陶(弘景)苏(敬)补集之说,然遗逸尚多。《本草纲目》评价此书“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误谬,搜罗幽隐…”原书虽佚,但佚文可见于《证类本草》等书中。在线阅读:《证类本草》([宋]唐慎微)全文阅读:/guji/631/zhengleibencao/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