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年),为南北朝道教学家、中药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其思想渊源于老庄哲学及葛洪神仙道教,亦兼杂有儒家、佛家之说,在医药方面对本草学有着较深的研究,尝整理《神农本草经》旧文,并增收魏晋以来名医所撰《名医别录》,合编为《本草经集注》七卷(原书已佚,现有敦煌卷子残本)。
-
李时珍
其他著作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在针灸学和诊断学上也有一定贡献。又以治愈世子暴蹶,而受荐入朝,任职太医院。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
-
皋芦
《*辞典》:皋芦: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GāoL 别名:过罗、拘罗、物罗(《南越志》),瓜芦(陶弘景),苦艼(《南越笔记》)。子房上位;蒴果扁圆形。生境分布:分布云南、四川等地。功能主治:治头痛烦热,喉痛,淋病,①《本草拾遗》:煮为饮,止渴明目,除烦,不睡,消痰。③《纲目》:噙咽清上膈,利咽喉。
-
松萝
《全国中草药汇编》:松萝:拼音名:SōnɡLu 别名:树挂、云雾草、海风藤[西北、中南、西南]、金线草、老君须来源:为松萝科松萝属植物节松萝(女萝、接筋草)UsneadiffractaVain.或长松萝(蜈蚣松萝、天蓬草)U.longissimaAch.,以地衣体(叶状体)入药。止血调经;2.《名医别录》:疗痰热温疟,可为吐汤,利水道。
-
杨用道
杨用道为金代医家。曾与陶弘景一起增补《肘后备急方》。后从《证类本草》中摘录其附方,加以分类,附于《肘后方》之后,名为《附广肘后方》,由国子监刊刻。原名《肘后卒救方》,简称《肘后方》。晋·葛洪撰。多为民间常用的单方、验方,简要易得。书中介绍一百多个针灸医方,大多以灸法、指掐等为主,颇为实用。
-
中医大事年表
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周(公元前1100-221年):人物事件/成就《周礼》记载了食医、疾医、疡医及兽医等医事制度,并有四时流行病和「五毒」之药。1103宋政府设「修合药所」,后改称为「医药和剂惠民局」。全书详述作者对温病、杂病等治疗验案。1901郑肖岩《鼠疫约编》记载鼠疫预防及治法,并附有医案和验方。
-
开元写本本草经集注序例残卷
《开元写本本草经集注序例残卷》为书名。在三品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书中对药物的产地、采用、炮制以及具体临床应用等,均有较多新的补充和说明,但其中也宣扬了一些道家的服食丹药等方面的内容。原书早佚,其主要内容仍保存于《证类本草》等书。
-
粟米
《*辞典》:粟米:出处:《别录》拼音名:S Mǐ别名:白梁粟、粢米(陶弘景),粟谷(《齐民要术》),小米(《本草蒙筌》),硬粟(《医学入门》),籼粟(《纲目》),谷子、寒粟(《植物名实图考》),黄粟(《陆川本草》),稞子(《滇南本草》整理本)。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约25~茎含白瑞香甙类,有毒。
-
柚皮
《*辞典》:柚皮:出处:《唐本草》拼音名:Y uP 别名:柚子皮(陶弘景),气柑皮、橙子皮(《四川中药志》)。皮片边缘略向内卷曲;治气郁胸闷,脘腹冷痛,食滞,咳喘,疝气。④《四川中药志》:解酒毒,治肾脏水肿,宿食停滞,湿痰咳逆及疝气。④治老幼疝气囊肿:柚子皮、樱桃、八月瓜、卵子草、茴香根、香樟根、算盘子根。
-
白菖
《中医大辞典》·白菖:白菖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为《名医别录》记载的水菖蒲之别名。治癫痫,惊悸健忘,神志不请,湿滞痞胀,泄泻痢疾,风湿疼痛,痈肿疥疮。(《贵州民间方药集》)④治痈肿初起:菖蒲一两,独活五钱,白芷五钱,赤芍五钱,紫荆皮三钱。或用臭蒲根5两,经水煎、过滤及乙醇反复处理,调整pH至7。
-
华阳隐居
华阳隐居即陶弘景。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附近)人。在医药方面,对本草学有较深的研究,曾将《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的药物共730种予以分类合编,加以注释,写成《本草经集注》,总结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是《神农本草经》之后我国古代本草学的重要文献。在导引方面,撰有《养生延命录》、《养生经》等。
-
芋头
别名:毛芋、芋奶、芋根。性味:辛,平,有小毒。4枚,自叶鞘基部抽出,各生1内穗花序,顾次开放,长约30厘米。"功能主治:消疬散结,治瘰疬,肿毒,腹中癖决,牛皮癣,汤火伤。大荸荠煎汤泛丸,如梧桐子大。具有益胃、宽肠、通便、解毒、补中益肝肾、消肿止痛、益胃健脾、散结、调节中气、化痰、添精益髓等功效;
-
莼
《*辞典》:莼:出处:《别录》拼音名:Ch n别名:茆((诗经》),屏风(《楚辞》),凫葵(《毛诗传》),虊(《说文》),水葵(陆玑《诗疏》),水芹(《齐民要术》),露葵(《颜氏家训》),丝莼(《唐本草》),马蹄草、缺盆草(《经验良方》),锦带(《纲目》),马粟草(《现代实用中药》)。久食损毛发。
-
附地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附地菜:拼音名:F D C i别名:伏地菜来源:为紫草科附地菜属植物附地菜Trigonotispeduncularis(Trev.)Benth.,以全草入药。1.陶弘景:人家园庭亦有此(鸡肠)草。单叶互生;茎1至数条,纤细我分枝,基部淡紫棕色,上部枯绿色,有短糙毛。肾经功能主治:行气止痛;解毒消肿。主胃痛吐酸;热毒痈肿;
-
肘后备急方
概述:《肘后备急方》为中医方剂著作。东晋·葛洪撰。多为民间常用的单方、验方,简要易得。最初名《肘后救卒(一作卒救)方》,后经梁·陶弘景增补录方101首,改名《(补阙)肘后百一方》。全书共七十三篇(现缺其中三篇),主要记述各种急性病症的治疗方药、针灸、外治等法,并略记了个别病的病因、症状等。
-
名医别录
概述:《名医别录》:1.成书于汉末;是秦汉医家在《神农本草经》一书基础上补记药性功用及新增药物品种而成。梁·陶弘景撰注《本草经集注》时,在收载《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的同时,又辑入本书的365种药物,使本书的基本内容保存下来。其佚文主要见于《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被收入《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中。
-
昙鸾
昙鸾(476-542年)南北朝北魏医僧。雁门(今山西代县)人。10多岁在五台山出家,披阅内外经典。至江南,从陶弘景习方术,得《仙经》十卷,携经北返,如法修炼,终因“调心炼气,对病识缘”而“名满魏都”。著有《调气论》、《论气治疗方》、《疗百病杂丸方》、《调气法》。《服气要诀》,均佚。
-
服日
即以意念采服所谓日精的一种气功功法,属存思类功法。陶弘景《真诰》卷十四:“昼服日,存想日在心中,大如钱,赤色有光芒,从心中上升,出喉咙至牙齿间,然后返还胃中。”道书中记载这类功法甚多,又有直接采服身外日精与存思身内有日象之分。服日功法据说能增益身中阳气,故阳虚者宣行之,又说男子宜常存服日精。
-
陈仓米
《全国中草药汇编》:陈仓米:拼音名:Ch nCānɡMǐ别名:老米来源:禾本科陈仓米OryzasativaL.,为入仓年久而色变的米。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长6-8mm,含3小花,下方两小花退化仅存极小的外稃而位于1两性小花之下;
-
地黄实
出处:陶弘景拼音名:D Hu nɡSh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种子。功能主治:《本草图经》:阴干捣末,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功与地黄等。摘录:《*辞典》
-
地浆
《*辞典》:地浆: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D Jiānɡ别名:土浆(陶弘景),地浆水(《会约医镜》)。性味:甘,寒。④《本草备要》:治泄痢冷热赤白,腹内热毒绞痛及虫蜞入腹。或代水煎药。(《圣惠方》)②治干霍乱病,不吐不利,胀痛欲死:地浆三、五盏,服。(《梅师集验方》)⑤治中野芋毒:土浆饮之。
-
鹳骨
功能主治:治痨瘵,胸腹痛,喉痹,蛇咬。附方:治积聚,胸痛连背,走无常处,或在藏,或肿在腹,或奄奄然而痛:鹳骨三寸,雄黄、莽草、丹砂(一作 丹参 )、牡蛎(一作 牡丹 )各四分,藜芦、桂心、野葛各二分,斑猫十四枚,巴豆四十枚,蜈蚣一枚,芫菁十四枚,上十二味,末之,蜜丸,服如小豆大二丸,日三,以知为度。
-
夹蛇龟
《中医大辞典》·夹蛇龟:夹蛇龟为中药名,出自《蜀重广英公本草》。别名:摄龟、呷蛇龟、断板龟、克蛇龟。功能主治:治骨劳,劳热骨蒸,崩漏带下,小儿囟门不合,久疟,痔疾,瘰疬,喉蛾。①《食疗本草》:主女人漏下赤白崩中,小儿囟不合,破症瘕痃疟,疗五痔阴浊湿痹,女子阴隐疮及骨节中寒热,煮汁浴渍之。
-
建兰花
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Ji nL nHuā来源:为兰科植物建兰的花。原形态:建兰(《群芳谱》),又名:燕草(陶弘景),秋兰(《本草衍义》),八月兰(《分类草药性》),官兰。子房下位。性味:《泉州本草》:味辛,平,无毒。功能主治:理气,宽中,明目。治久咳,胸闷,腹泻,青盲内障。附方:治久嗽:建兰花十四朵。
-
椒目
《*辞典》:椒目: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JiāoM 别名:川椒目(《赤水玄珠》)。⑤《本草备要》:治胀,定喘,及肾虚耳鸣。(《千金方》)②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补缺肘后方》)⑤治肾气虚,耳中如风水鸣,或如打钟磬之声,卒暴聋:椒目、巴豆、菖蒲、松脂。
-
金箔
原形态:自然金,又名:生金(陶弘景)。归经:入心、肝经。①《药性论》:主小儿惊伤,五藏风痫,失志,镇心,安魂魄。②《海药本草》:主癫痫风热,上气咳嗽,伤寒肺损吐血,骨蒸劳极作渴.(《证治准绳》金箔丸)②治风邪发狂:金箔一百片,丹砂(研)、龙脑(研)、牛黄(研)、珍珠末、琥珀末、犀角末各半两。
-
榉树皮
《*辞典》:榉树皮:出处:《别录》拼音名:JǔSh P 来源:为榆科植物大叶榉树或其同属植物的树皮。②陶弘景:夏日作饮,去热。④《日华子本草》:下水气,止热痢,安胎,主妊娠腹痛。上五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温服,量大小与服之。(《古今录验方》犀角榉皮煎)③治痛身水肿:榉树皮煮汁日饮。
-
苦夭
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KǔYāo别名:钩夭(《尔雅》),苦板(《纲目》), 蓟(《苏南种子植物》),狭叶蓟、牛刺犁、小样刺米草(《湖南药物志》),小蓟(《广西中草药》)。叶互生,基部叶花时即枯萎脱落,中部叶椭圆状披针形,长10~性味:甘苦,凉。治暑热烦闷,妇女崩漏,跌打吐血,痔疮,疔疮。
-
萝藦子
《*辞典》:萝藦子:出处:《唐本草》拼音名:Lu M Zǐ别名:斫合子(《本草拾遗》)来源:为萝藦科植物萝藦的果实。治虚劳,阳萎,金疮出血。①陶弘景:补益精气,强盛阴道。附方:补益虚损:萝藦四两,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枸杞根皮、干地黄各三两。每服方寸匕,酒下,日三服。(《千金方》)摘录:《*辞典》
-
麻根
《*辞典》:麻根: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M Gēn别名:麻青根(《药性论》)来源:为桑科植物大麻的根。治淋病,血崩,带下,难产,胞衣不下,跌打损伤。①陶弘景:麻根汁煮饮之,主瘀血、石淋。(《独行方》)各家论述:《本经逢原》:麻根捣汁,治产难胞衣不下,煮服治崩中不止,生走熟守也。并治淋下血不止。
-
牡荆子
《*辞典》:牡荆子:出处:陶弘景拼音名:MǔJīnɡZǐ别名:小荆实(《本经》),牡荆实(《本草经集注》),梦子(《石药尔雅》),荆条果(《药材学》)。小苞细小,线形,有毛,着生于花梗基部;归经:《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厥阴经。①《别录》:除骨间寒热,通利胃气,止咳逆下气。研末或浸酒。
-
商陆花
《*辞典》:商陆花: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ShānɡL Huā别名:荡花(陶弘景)来源:为商陆科植物商陆的花。功能主治:《本草图经》:主人心惛塞,多忘喜误( 误 一作 卧 )。取花阴干百日,捣末,日暮酒服方寸匕。
-
生漆
《*辞典》:生漆:出处:《本经》拼音名:ShēnɡQī来源:为漆树科植物漆树的树脂。漆酚具有毒性,能引起皮肤强烈起泡与过敏性皮炎。性味:陶弘景:"毒烈。"功能主治:治虫积,水蛊。"②《本经逢原》:"用真漆涂鲮鲤甲煅入药,破血最捷。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四分,大麦芽煎汤下。(《医学入门》漆雄丸)摘录:《*辞典》
-
獭肉
《*辞典》:獭肉:出处:《别录》拼音名:TǎR u来源:为鼬科动物水獭的肉。性味:甘咸,寒。功能主治:治虚劳骨蒸,水肿胀满,二便秘涩,妇女经闭。②《本草图经》:主骨蒸热劳,血脉不行,营卫虚满及女子经络不通,血热,大小肠秘涩。④《医林纂要》:益阴,杀鱼虫毒。水下方寸匕,日二服。但热毒风虚胀,服之即瘥。
-
榆白皮
《*辞典》:榆白皮:出处:《药性论》 《本经》原作榆皮拼音名:Y B iP 来源:为榆科植物榆树的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圣济总录》榆白皮煮散)⑥治赤流肿丹毒:榆根白皮作末,鸡子白和敷之。(《子母秘录》)各家论述:《纲目》:榆皮、榆叶,性皆滑利下降,故人小便不通,五淋肿满,喘嗽不眠,经脉胎产诸证宜之。
-
越瓜
《*辞典》:越瓜: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Yu Guā别名:菜瓜、稍瓜(《饮膳正要》),生瓜(《本经逢原》),白瓜(《本草求原》)。茎有棱角,被多数刺毛,叶互生,叶片卵圆形或近肾形,长约7~12厘米,宽与长略相等,掌状3~③《本草拾遗》:利小便,去烦热,解酒毒,宣泄热气,为灰敷口吻疮及阴茎热疮。
-
飞丹
飞丹为道家丹药之一。据《南史》载,晋·陶弘景曾得到制造这种丹药的方法,苦于无原料。齐高帝(478~482)曾供给他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陶用之合成飞丹,颜色洁白如霜,吃后身体轻松。
-
獐肉
本动物的骨(獐骨)、骨髓或脊髓(獐髓)亦供药用,各详专条。生境分布:分布长江流域各地。性味:甘,温。②崔禹锡《食经》:主大风冷气,口僻,消渴。③《子母秘录》:主乳无汁,獐肉(作)膳食。注意:①《金匮要略》:獐肉不可合虾及生菜、梅、李果食之,皆病人。②陶弘景:麕肉不可合鹄肉食之,成症痼也。
-
神农本草经集注
《神农本草经集注》为中药著作,南北朝梁陶弘景撰。
-
萧衍
萧衍(464-549年)南北朝人。即梁武帝。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为梁开国皇帝。著有《坐右方》十卷。与著名医家陶弘景交往颇密,甚加依赖,故时人称陶为“山中宰相”。
-
药总诀
《药总诀》药学著作。见《通志·艺文略》。一卷(《嘉祐本草》作二卷)。梁·陶弘景撰。刘禹锡谓:“《药总诀》…论夫药品五味寒热之性,主疗疾病及采蓄时月之法,凡二卷。一本题云《药象口诀》,不著撰人名氏,文字并相类。”
-
葱汁
5.葱中的挥发性辣素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它通过汗腺、呼吸道、泌尿系统排出时能轻微刺激相关腺体的分泌,而起到发汗、祛痰、利尿作用。《*辞典》:葱汁:出处:《别录》拼音名:CōnɡZhī别名:葱苒(陶弘景),葱涕(《千金·食治》),空亭液(《石药尔雅》),葱涎(《百一选方》),葱油(《现代实用中药》)。
-
钓樟根皮
原形态:大叶钓樟,又名:豫(《山海经》),钓樟(《别录》),乌樟(陶弘景),枕木(《史记正义》),丁丁黄、小叶甘檀、野樟树、光狗棍。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溪边、路旁的灌木丛中。化学成份:根含无根藤碱、新木姜子碱。③《日华子本草》:治奔豚,脚气,水肿,煎服,皮煎汤洗疮痍,风瘙,疥痹。
-
麋肉
《*辞典》:麋肉: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M R u来源:为鹿科动物麋鹿的肉。性味:①《食性本草》:大热。②《饮膳正要》:味甘,温,无毒。治虚劳不足,腰脚软弱。①孟诜:益气补中,治腰脚。③《医林纂要》:补肾益精,健骨充髓。略同鹿肉。注意:①陶弘景:不可合虾及生菜、梅、李果实食之,皆病人。
-
荠苨苗
出处:《纲目》拼音名:Q NǐMi o别名:隐忍(陶弘景)来源:为桔梗科植物荠苨的苗叶。性味:《纲目》:甘苦,寒,无毒。功能主治:①《本草图经》:主腹脏风壅,咳嗽上气,②《纲目》:蛊毒腹痛,面目青黄,淋露骨立,煮汁一、二升饮。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
-
鹊
《*辞典》:鹊:出处:《别录》拼音名:Qu 别名:干鹊(《西京杂记》),神女(崔豹《古今注》),飞驳鸟(陶弘景)。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太阳、阳明经。①《别录》:雄鹊肉治石淋,消结热,可烧作灰。③《本草图经》:主风,大小肠涩,四肢烦热,胸膈痰结。④《医林纂要》:止鼻衄。⑤《陆川本草》:治身痒。
-
蚺蛇膏
来源:为蟒蛇科动物蟒蛇的脂肪。性味:①《别录》:平,有小毒。功能主治:治风毒癞疾,漏疮。①《别录》:主皮肤风毒,妇人产后腹痛余疾。②陶弘景:能疗癞疾。③《食疗本草》:主皮肤间毒气。④《纲目》:绵裹塞耳聋。(《年希尧集验良方》)摘录:《*辞典》《普济方》卷六十九:方名:蚺蛇膏组成:蚺蛇膏、麝香末。
-
蠵龟血
《*辞典》:蠵龟血:出处:《纲目》拼音名:XīGuīXu 来源:为海龟科动物蠵龟的血。原形态:动物形态详蠵龟筒条。性味:①《日华子本草》:平,微毒。②《纲目》:咸,平,无毒。功能主治:①陶弘景:疗毒箭伤。②《本草拾遗》:人被毒箭伤,烦闷欲死者,剖取血敷伤处。③《日华子本草》:治中刀箭闷绝,刺血饮。
-
本草学
在日本,一般认为在奈良朝代以前虽从中国传入医方的同时也传入了本草书,但在奈良时代通过遣唐使而将本草学传入日本,则曾是盛行一时的,遂于公元701年开始设置本草教习和药园,中国已经失传的唐代《新修本草》,日本至今,还保存着圣武时代天平3年(731年)的手抄本。
-
六字诀
嘘、呵、呼、咽、吹、嘻六字诀,最早见于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以后不少有关古代气功的著作中对此均有论述。功法操作静功六字延寿诀1.肾吹气法坐式,双手抱膝同时曲膝,全身自上而下自然放松,排除杂念,意守丹田,自然呼吸,先静坐数分钟,然后口吹鼻吸,吸时须令气满,然后徐徐吹出令其尽,反复行之约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