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产
是指以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见《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小产亦名半生、半产、失胎、伤娠、革产、损娠。病因病机:由于气血虚弱、肾虚、血热、毒药伤胎、或外伤等损伤冲任,不能摄血养胎,以致未足月而产者。
-
伤娠
伤娠为病名。出《三国志·方技传》。小产亦名半生、半产、失胎、伤娠、革产、损娠。见《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指妇人怀孕三月以上,由于气血虚弱、肾虚、血热、毒药伤胎、或外伤等损伤冲任,不能摄血养胎,以致未足月而产者。
-
半产恶露不下
半产恶露不下为病证名。半产即小产。参见产后恶露不下:产后恶露不下为病证名。多因产后外感受寒凉或内伤生冷,寒邪乘虚侵袭胞脉,瘀阻冲任。寒袭胞脉者,兼有小腹胀满,刺痛无时,治宜散寒活血化瘀,生化汤加减;中气虚弱者,兼见小腹乍痛乍止,或绵绵作痛,治宜补益气血,方用八珍汤加炮姜、肉桂。
-
保胎磐石丸
《女科辑要》卷下:方名:保胎磐石丸组成:怀山药4两(微炒),杜仲3两(去粗皮,净,盐水炒断丝),川续断2两(酒炒)。主治:堕胎小产。用法用量:每服3钱,米汤送下。或每月服数次,至惯半产之月即服之,无不保全。制备方法:上为末,糯米糊为丸,如绿豆大。
-
芎归补中汤
处方:艾叶阿胶(炒)川芎五味子(杵,炒)黄耆(炙)当归白术(炒)芍药(炒)人参杜仲(炒)各3克甘草(炙)1.5克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益气补中,养血祛瘀。治气血虚弱,半产漏下。用法用量:每服15克,水煎服。主治:妇人性急,常慣小产。附注:芎归寄生汤(《医学正印》卷下)。
-
失胎
失胎即小产。出《脉经》。小产为病名。见《卫生家宝产科备要》,亦名半生、半产、失胎、伤娠、革产、损娠。指妇人怀孕三月以上,由于气血虚弱、肾虚、血热、毒药伤胎、或外伤等损伤冲任,不能摄血养胎,以致未足月而产者。
-
半生
半生为病名。出《脉经》。小产亦名半生、半产、失胎、伤娠、革产、损娠。见《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指妇人怀孕三月以上,由于气血虚弱、肾虚、血热、毒药伤胎、或外伤等损伤冲任,不能摄血养胎,以致未足月而产者。
-
保胎无忧散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BaotaiWuyouSan标准编号WS3-B-0346-90处方艾叶(炭)35g荆芥(炭)40g川芎75g甘草25g菟丝子(酒泡)50g厚朴(姜制)35g羌活25g川贝母50g当归(酒制)75g黄芪40g白芍(酒制)60g枳壳(麸炒?《达生编》卷下处方大熟地5钱,山萸肉2钱5分,益母草1钱,条黄芩5分,麦冬2钱5分,生地1钱5分,阿胶1钱,北五味1分。
-
保胎盘石丸
《女科辑要》卷下处方怀山药4两(微炒),杜仲3两(去粗皮,净,盐水炒断丝),川续断2两(酒炒)。制法上为末,糯米糊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保胎。主堕胎小产。用法用量每服3钱,米汤送下。或每月服数次,至惯半产之月即服之,无不保全。
-
安胎煎
处方当归5钱,益母草5钱,川芎3钱。功能主治安胎,催生。主闪跌小产,死胎不下及产后诸症。用法用量水煎,入陈酒、童便各1小杯,和匀服,妊娠7-8个月,每日服1剂。腹痛,加炒砂仁1钱。摘录《仙拈集》卷三
-
冲任不固证
冲任不固证为证候名。指冲任气虚,固摄失职,以月经淋漓不止,或崩漏,或带下量多,或滑胎小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婚育史
婚育史(historyofmarriage、pregnancyanddelivery)是指妇女婚姻与生育的相关情况,包括婚否或有无性生活史、结婚年龄、婚次、目前的婚姻状况等,以及育否、孕产次数、末次孕育时间、有无堕胎、小产、难产、死胎、异常妊娠、胎前产后诸病及避孕情况等。
-
胎教
胎教(fetaleducation)是指调节孕妇饮食起居、思想修养及视听言行,促进孕妇身体健康,预防胎儿发育不良及培养胎儿气质品格的调养方法。古人对孕期提出的有关摄养、起居等注意事项,以达到保证孕妇身体健康,预防胎儿发育不良,及防止坠胎、小产、难产等目的。如胎前节养六条:除烦恼;
-
和痛汤
处方:当归1钱,川芎1钱,白芍(酒炒)1钱,熟地1钱,玄胡索7分,香附5分,青皮(炒)5分,桃仁(去皮)3分,红花3分,泽泻5分。制法:上锉1剂。功能主治:小产心腹痛。用法用量:方中泽泻,《东医宝鉴·杂病篇》作“泽兰”。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二
-
还元煎
处方:艾叶、阿胶各上,白术、人参、炒黑干姜各中,炙甘草下。功能主治:返元气。主小产后,元气困弱危极者。用法用量:水1盏半,煎7分,去滓,入童便半盏,再温,顿服。摘录:《产科发蒙》卷二引周定方
-
阳和生化汤
《古方汇精》卷三:组成:当归5钱,炙草5分,炮姜4分,川芎2钱,丹参1钱5分,桃仁9粒(去皮尖)。主治:产后恶露不行,儿枕作痛,一切血晕,及小产。用法用量:煎好,加花酒、童便各半小杯冲服,一产下即服之,留滓再煎再服。附注:切勿加减。
-
女科全集
《女科全集》为书名,即《女科·产后编》。旧题:清·傅山撰。1827年始有初刊本。其中《女科》2卷,内容有带下、血崩、鬼胎、调经、种子、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等10门,共77篇,论述妇科各病证治。本书又有清·陆懋修校订本(收入《世补斋医书》),其中将《女科》析为8卷,合并为8门,改名《重订傅青主君女科》;
-
千金保孕丹
《寿世保元》卷七:方名:千金保孕丹别名:千金保孕丸组成:当归(酒洗)1两,熟地黄(酒蒸)1两,人参1两半,白术(去芦,炒)4两,条芩1两,陈皮1两,香附子(童便浸)1两,续断(酒浸)1两半,杜仲(盐,酒炒)1两半。主治:妇人常惯小产,久而不育者。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糯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
堕伤
堕伤病名。出《脉经》卷九。即小产。详该条。
-
半产
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亦名半生、半产、失胎、伤娠、革产、损娠。见《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指妇人怀孕三月以上,由于气血虚弱、肾虚、血热、毒药伤胎、或外伤等损伤冲任,不能摄血养胎,以致未足月而产者。
-
大黄桃仁汤
处方:朴消、大黄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伤寒小产,恶露不行,腹胀烦闷欲死。用法用量:每服1钱或2钱,用桃仁(去双仁皮尖,碎之)浓煎汤调下,1日3次。以通为度。摘录:《伤寒总病论》卷六
-
妇人归附丸
处方:香附子(大者,砂罐内醋煮极熟,水洗,焙干为末)1斤,当归(大者,去芦梢,用身,酒洗,切片,焙干为末)10两,鹿角(大者,刮去粗皮,镑末2-3两,绵纸垫铁锅内,文火炒,为细末)2两。制法:上药和匀,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种子。1月,经后入房即孕,且无小产、产后诸证。摘录:《济阴纲目》卷六
-
固气填精汤
处方:人参1两,黄耆1两(生用),白术5钱(土炒),大熟地1两(9蒸),当归5钱(酒洗),三七3钱(研末,冲),芥穗2钱(炒黑)。主妊妇因行房气脱,水亏火盛,以致小产,血崩不止。注意:若年逾四十,参、耆宜倍用,熟地宜减半用,以其气虚火衰世。盖热是虚,故补气自能摄血,补精自能止血,意在本也。
-
固气止脱汤
处方:人参1两,熟地1两,山茱萸1两,白术5钱,麦冬5钱,甘草1钱,丹皮3钱。功能主治:补气摄血,补精止血。主妇人因行房癫狂,气脱精泄火炽,遂至小产,血崩不止。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十二
-
全带汤
《石室秘录》卷四:组成:人参5钱,白术5钱,茯苓3钱,熟地5钱,当归5钱,杜仲2钱,炮姜5分。功效:补气补血。主治:小产。用法用量:水煎服。
-
石膏栝楼汤
《伤寒总病论》卷六:组成:黄连1两,黄芩1两,甘草1两,栝楼根1两,石膏1两半。主治:伤寒小产后,烦闷,大燥渴。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煎8分,每次温服1盏。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万应保胎丸
《中国医学大辞典》:方名:万应保胎丸组成:于术3两,延胡索1两,黄芩1两,香附1两,益母1两,红花1两,茯苓2两,没药3钱。主治:妊娠气血虚弱,不能滋养胎元,致腹痛经漏,或至小产。用法用量:每服3钱,熟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生化编
《生化编》为书名。《女科·产后编》有清·陆懋修校订本(收入《世补斋医书》),其中将《女科》析为8卷,合并为8门,改名《重订傅青主君女科》;一名《傅氏女科全集》、《女科全集》。其中《女科》2卷,内容有带下、血崩、鬼胎、调经、种子、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等10门,共77篇,论述妇科各病证治。
-
滋任益阴煎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名:滋任益阴煎组成:炙龟版4钱(杵),春砂仁3分(拌捣大熟地4钱),猪脊髓1条(洗切),生川柏6分(蜜炙),白知母2钱(盐水炒),炙甘草6分,白果10粒(盐炒)。主治:肝阳下逼任脉,男子遗精,妇女带多,以及胎漏小产等症。佐以脊髓、炙草填髓和中;此为清肝滋任,封固精髓之良方。
-
女科撮要
概述:《女科撮要》为书名,2卷,明·薛己撰,刊于1548年。主要内容:《女科撮要》上卷列述经候不调、经漏不止等15类妇科疾病的证治和方药;下卷介绍保胎、小产等15类产科疾病的证治和方药,每类疾病后附有作者治案。现存版本:现有《薛氏医案》本。
-
女科·产后编
《女科·产后编》为书名,一名《傅氏女科全集》、《女科全集》。其中《女科》2卷,内容有带下、血崩、鬼胎、调经、种子、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等10门,共77篇,论述妇科各病证治。本书又有清·陆懋修校订本(收入《世补斋医书》),其中将《女科》析为8卷,合并为8门,改名《重订傅青主君女科》;
-
妇科玉尺
《妇科玉尺》为书名。《沈氏尊生书》中的一种。清·沈金鳌撰于1774年。作者取玉尺所刻分寸“坚久不磨”可以作为标准,故题名“玉尺”。卷1求嗣、月经;卷3临产、小产;卷5崩漏、带下;卷6妇人杂病。每类篇首均总论病机、治法,其次引录历代各家学说,又次为附方及前人效方。书中提出妇女病多先为气病,后及血病的见解。
-
胎落
胎落病名。《经效产宝》:“妊娠伤寒,骨节疼痛,壮热,不急治,则胎落。”即小产。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