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气
《类经》张介宾注:“不知所禁,妄为刺之,则阴阳错乱,真气消亡,是谓失气也。”《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伤寒阳明腑实也见矢气,腹满。《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潮热…
-
经气
经气又称“经络之气”、“脉气”,即运行于经络中的气,是先、后天精气的结合物而运行、输布全身。不但指经脉的运行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属人体的正气范畴。又针刺中候气、得气、调气及失气,均关系到经气。
-
经络之气
经络之气即经气。不仅是经脉的运动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经气指运行于经脉中的气,亦称脉气,属人体的正气范畴。又针刺中候气、得气、调气及失气,均关系到经气。《黄帝内经灵枢·终始》:“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
-
矢气
矢气为症状名,亦作失气(或谓失为“矢”之误),俗称放屁。矢气频频,多因脾虚饮食不化,或肝胃气滞所致。治宜健脾消食,行气和中。伤寒阳明腑实也见矢气,腹满。《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潮热…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
-
气宜
气宜为治疗学名词。宜,适宜。指根据与五脏相通应的六气的病机特点而采取适宜的治疗措施。《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
脱其五味
脱其五味失去饮食营养的补充。《灵枢·终始》:“形体淫泆,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为失气也。”
-
转矢气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潮热…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肠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伤寒论集注》卷五:“矢与屎同。矢气者,屁乃矢之气也。”参见失气条。
-
脉气
脉气指运行于经脉和络脉中的气。前者称经气,后者称络气,总称经络之气,简称经气。是先、后天精气的结合物而运行、输布全身。不仅是经脉的运动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针刺的补泻、候气、得气、调气、失气等都关系到经气。
-
洁宫汤
处方:沙参4钱,茯神2钱,远志5分(甘草水炒),归身、麦冬2钱,贝母2钱,橘红1钱,半夏1钱,白术1钱,砂仁1钱,姜3片。功能主治:心移于小肠之咳,其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摘录:《医醇剩义》卷三
-
二陈四七汤
概述:二陈四七汤为《症因脉治》卷四方。功能理气化痰。二陈四七汤的处方:茯苓陈皮甘草苏梗厚朴制半夏二陈四七汤功能主治:二陈四七汤有理气化痰之功效。主治忧思郁怒,气结痰凝,胸腹胀痛,痛引心背,失气则痛减,气闭则痛甚者。二陈四七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
颜
概述:颜:1.庭、天庭;庭、天庭·颜:颜为人体部位名。即额部中央。一说指面部前中央。为督脉等所过。《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黄帝内经素问·刺热》:“心热病者,颜先赤。”《黄帝内经灵枢·论勇》:“失气惊悸,颜色变更。”
-
二车丸
《医心方》卷十引华佗方:二车丸:处方:蜀椒1斤,干姜(大小相称)20枚,粳米1升,朗陵乌头(大小相称)20枚,煅灶中灰1升。功能主治:忧恚喜怒,或劳倦气结,膈上积聚,寒热,饮食衰少,不生肌肉;女子积寒,风入子道,或月经未绝而合阴阳,或急欲溺而合阴阳,以致绝产,少腹苦痛,得阳亦痛,痛引胸中。勿用浆水。
-
小肠咳
出《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从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风热嗽、热嗽、时行嗽、寒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等;从脏腑、气血分,有肺虚咳嗽、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大肠咳、小肠咳、胃咳、膀胱咳、三焦咳、胆咳、劳嗽、气嗽、瘀血嗽等;
-
下腰
下腰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第二骶椎棘突与第三骶椎棘突之间处,即位于骶骨正中点处。主治慢性肠炎、泄泻、久痢不愈、难产等。《备急千金要方》:“泄痢久下,失气劳冷,灸下腰百壮,三报。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