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药
点药外治法之一。常用方有硇砂膏(硇砂生用一钱,石矿灰一两,白丁香三钱,黄丹半斤共研细末,再以碱一斤,淋水五碗,煎作一碗待冷,将前药末加入,瓶贮备用。制备方法:先将杏仁捣细,加雄黄、轻粉细末,再研匀。附注:熏洗方:番打麻、雷丸各五钱,朴消、地骨皮各一两,黄芩一两半,用河水五碗煎药味出,先熏后洗。
-
眼科用药
下面介绍眼药水和眼药膏的点法。点药后闭眼1-2分钟。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眼科用药因疾病的不同,眼药的品种很多,一般的消炎眼药水和老年性白内障用药,按药品使用说明就可以应用,其他的眼药因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最好不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眼药,以防因配伍不当对眼睛造成刺激。
-
开角型青光眼
近年来对青光眼标本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发现在Schlemm管壁内皮下及内皮网间隙中沉淀大量斑状物一酸性粘多糖蛋白复合物,这些斑状物的量与房水流畅系数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2%左旋肾上腺素,降眼压作用可持续12~(5)对视神经萎缩的患者,可给予复方丹参,维生素B1、B12、C、E及三磷酸腺苷等药以维持视功能。
-
鼻科汤剂十二法
鼻科汤剂十二法是名老中医耿鉴庭先生治疗鼻病的十二种方药。嗅觉常失灵,甚至有异味感.治宜清热排脓解毒,方用排脓清窦汤,药用桔梗、黄芩、天花粉,浙贝母、七叶一枝花、金银花叶,苍耳子、甘草节。(12)育阴断衄法.主治鼻衄,常断续发生,衄后往往头眩耳鸣,目昏心悸,体疲乏力,鼻、咽、口均干燥,甚至有干咳。
-
黄膜上冲
重者可导致全眼珠灌脓而失明。黄膜上冲多因素嗜辛热炙赙,膏粱厚味,酿成脾胃积热,再加感受风热邪毒,内外合邪,以致三焦火毒上燔,灼伤黄仁,煎熬神水,脓液内聚而成。黄膜上冲治宜祛风清热,泻火解毒,可用通脾泻胃汤或羚羊角饮子、犀角地黄汤,酌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等清热解毒药物。
-
托品酰胺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散瞳检查眼底、验光配镜、虹膜睫状体炎、青少年功能性近视、中间性近视、轻度远视;注意事项:1.浓度过高或次数过多,过量时经鼻泪管时易被粘膜吸入血液循环而引起全身症状如口干、便秘、排尿困难、心率加速等,勿需特殊处理。储存、有效期规格:散瞳剂:0.5%托品酰胺滴眼液。
-
托比卡胺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散瞳检查眼底、验光配镜、虹膜睫状体炎、青少年功能性近视、中间性近视、轻度远视;注意事项:1.浓度过高或次数过多,过量时经鼻泪管时易被粘膜吸入血液循环而引起全身症状如口干、便秘、排尿困难、心率加速等,勿需特殊处理。储存、有效期规格:散瞳剂:0.5%托品酰胺滴眼液。
-
八宝光明散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沙市方)处方硼砂(煅)8钱,飞甘石8两,正梅片4钱8分,荸荠粉3两,珊瑚1钱2分,玛瑙1钱2分,朱砂1钱2分,麝香1钱2分,云黄连(水泡)2钱。制法上为极细末,装小玻璃瓶内,严密封固,勿使药性挥发。功能主治风热上壅,结膜发炎,目红肿痛,热泪羞明。点药后闭目休养。注意结膜无炎症者忌用。
-
白虎散
《圣济总录》卷一二○:白虎散:处方:砒霜1分,铅丹1分。制法:上2味,先取砒研细,入青葱梢内,轻轻扎定,次人秆草内,如缚粽子样,以草火烧透,取砒如金色一铤子,次取铅丹,同研匀细。功能主治:一切风蚛牙痛不可忍者。用法用量:每用时以灯心点药1米许,入于耳内,左则左用,右则有用。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和匀。
-
蟾光膏
处方:白砂蜜4两(色白者妙,用来年葱1根,去须皮,切短,与蜜一同熬,去白膜,觑葱软熟为度,以绵滤滓,放定,用纸取蜡面),黄丹3钱(水飞,生用),蜜佗僧3钱(水飞,生用),炉甘石(火煅过)5钱(水飞)上3味熬,研极细末,倾入前蜜中,桃无节病者一枝,柳无节病者一枝,搅匀。摘录:《杂类名方》
-
搐鼻通关散
处方:杨梅皮、踯躅花根、薄荷叶、白芷、粉草、细辛各等分,牙皂少许,麝香半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洗泪清上。主用法用量:搐鼻或吹入鼻孔。凡点药先用此搐鼻为妙。摘录:《眼科全书》卷六
-
甘草膏
《幼幼新书》卷三十三引《婴孺方》之甘草膏:处方:甘草3两,黄芩3两,黄连3两,芎藭3两,白芷3两,藁本3两,当归3两,附子1两。制法:上6味,先于铜器中微火煎3味脂汁5-7沸,次下3味药末搅匀,慢火熬成膏。《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二方之甘草膏:组成:甘草2两(生用),川大黄1两,胡粉1两(细研),羊髓2两,猪脂2合。
-
海马拔毒散
处方:海马1双(炙),穿山甲(黄土炒)2钱,水银2钱,朱砂2钱,雄黄3钱,轻粉1钱,脑子少许,麝香少许。制法:上除水银外,各研为末,和合水银,再研至无星。功能主治:发背,诸恶疮,兼治疔疮。用法用量:针破疮口,点药入内,1日1点。摘录:《急救仙方》卷一
-
金水膏
《活人方》卷二:金水膏:处方:天门冬6两,紫菀茸6两,葳蕤6两(炒),怀生地12两,麦冬肉8两,白芍4两(炒),百合4两,款冬花4两,知母2两(炒),山药2两(略炒),陈皮2两,川贝母2两(另研细未听用),茜草2两。主虚痨烦咳,肺痿痰红。主治:里热湿郁不清,咳嗽咽干,喉哑声嘶者。用法用量:噙化口中,不拘时候。
-
揩齿细辛散
《圣济总录》卷一二一:揩齿细辛散:处方:细辛(去苗叶)1两,藜芦(去芦头,烧)1两,莽草半两,曲头棘(烧灰)半两,东墙衣(炒)半两,盐花(研)3合,荞麦面(炒)3合。功能主治:涤除腐气,令牙齿坚牢,齿槽固密,诸疾不生。主用法用量:每日用柳枝咬头令软,点药揩齿。
-
枯瘤散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四:枯瘤散:处方:灰苋菜(即藜藿)(晒干,烧灰)120克荞麦(烧灰)120克风化石灰250克(三味和一处,淋汁750毫升,慢火熬成霜,取下配后药)番木鳖3个(捣去油)巴豆60粒(捣去油)胡椒19粒(擦去粗皮)明雄3克人言3克制法:上共为末,入前药和匀,以瓷瓶收贮。功能主治:治血瘤、粉瘤。
-
牢牙散
《兰室秘藏》卷中:牢牙散:处方:羌活30克草龙胆(酒洗)45克羊胫骨灰(另研,过罗,取极细末)60克升麻120克制法:上为细末,入羊胫骨灰和匀。摘录:《卫生宝鉴》卷八《圣济总录》卷一二一:方名:牢牙散组成:栝楼根2两(用砂锅子纳甘草,水煮软,取出令干,为末),白芷半两,鸡舌香7枚,白檀香1两,麝香(研)1分。
-
李卿换白发方
处方:老生姜皮1大升。制法:刮老生姜皮于铛内,以文武火煎之,不得令过沸,其铛惟得多油腻者尤佳,不须洗刮,便以姜皮置铛中,密封固济,勿令通气,令一精细人守之,地色未分时便须煎之,缓缓不得令火急,如其人稍疲,即换人看火,一伏时即成。功能主治:白发。摘录:《济阳纲目》卷一○八
-
连竹汤
处方:黄连(去须)竹叶各7.5克秦皮11.2克蛇蜕皮3.8克制法:上四味,锉细。功能主治:治风毒攻眼,暴赤涩痛。用法用量:用水500毫升,煎取250毫升,绵滤去滓。夜卧时用白绢点药汁洗眼。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
-
内痔注射四步操作法
操作方法:使病人取侧卧位或截石位,肛门部常规消毒后,腰俞穴麻醉或局部麻醉。粘膜用新洁尔灭液消毒。第一步用l%普鲁卡因液与消痔灵等量混匀液作直肠上动脉注射,即在痔核上方,正常直肠粘膜下层的动脉跳动附近,于直肠下端左中、右前、右后三点处注射,各点药量2ml~1cm,成扇形注射,一般注药lml~
-
小儿斑疮入眼外障
小儿斑疮入眼外障为病名,即痘疮所致的眼外障。又名疮痘入目、癍疮入眼、小儿癍疮入眼外障,俗称痘花眼。疮生眼中,赤肿难开,羞明多泪,或黑睛生翳,甚至黄液上冲、花翳白陷、蟹睛突起,严重者可失明。治法: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主,宜用红花散加蛇蜕、石决明、绿豆衣、谷精草等,并应结合痘疮之全身病情随证加减。
-
腐皮遮睛
腐皮遮睛(rottenmembranecoveringeye)为病证名。是指目睛上覆盖一层如豆腐皮,却不痛不痒,其皮干硬无津,极厚等的表现。清·严景芬《目科捷经》卷二:“目睛上覆盖一层如豆腐皮,然不疼不痒,其皮干硬无津,极厚…点药不化,服药无力。”腐皮遮睛类似于西医的结膜实质性干燥症。
-
慢性泪囊炎
常见于沙眼、泪道外伤、鼻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下鼻甲肥大等阻塞鼻泪道,泪液不能排出,长期滞留在泪囊内。(二)以手指挤压泪囊部,有粘液或粘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流出。6次,点药之前,挤净分泌物,作泪道冲洗,冲洗后注入少量0.25%氯霉素液l加0.5%可的松及1:5000糜蛋白酶,同时应治疗鼻腔疾病。
-
疬科全书
《疬科全书》瘰疬专著。一卷。清·梁希曾撰于1909年。书中载点疬药方及用法,并阐述了瘰疬的辨证治疗及饮食调摄等内容。体现了梁氏善用点药和潜消法的学术特点。现有《三三医书》本。
-
倒行油
处方:汞1两,水蛭7枚(为末)。制法:取银3两,作小盒子,盛汞1两,以干水蛭7枚为末,同入盒内,用蚯蚓泥固济,约半指厚,深埋在马粪中49日,取出,已化为黑油。功能主治:须发黄白。用法用量:用鱼胞裹指头点药捻之。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
-
起痿丹
处方:附子(炮,去皮、脐)沉香(不见火)朱砂(别研)枸杞子(去枝、梗)母丁香木香(不见火)阳起石(煅)肉苁蓉(酒浸,焙)熟地黄麝香(别研)天雄(炮,去皮、脐,或用鹿茸亦可)官桂(去粗皮)硫黄各30克腻粉1.5克白丁香少许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功能主治:温肾壮阳。治肾阳不足所致的诸痿。
-
太玄丹
《蕙怡堂方》卷一:组成:白犀角1钱,山慈菇1钱,玄明粉1钱,麻黄(去节)1钱,血竭1钱,甘草1钱,黄连(各末)1钱,雄黄3分。主治:伤寒外感,瘟疫痈毒,哮喘,冷气攻心,乳吹,兼治痘疹初起。用法用量:每用蘸麻油点药入眼,重者吹鼻。
-
仙灵丹
《四圣心源》卷九:组成:班毛8钱(去头翅,糯米炒黄,去米),前胡4分(炒),乳香1钱(去油),没药1钱(去油),血竭1钱,元参4分,冰片5分,麝香5分。主治:阳证痈疽初起。用法用量:针破疮顶,点药如芥粒,外用膏药贴之。顷刻流滴黄水,半日即消,重者1日1换。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瓶收。
-
玄武膏
《古今医鉴》卷十三:组成:大黄1两,栀子1两,硇砂1钱,木鳖子1两,硼砂1钱,雄黄1钱(以上共为细末),皮消1撮,油核桃2个,大蒜(去皮)5片,白花菜(晒干)4钱,黑狗脑子1个。用药禁忌:忌生冷、油腻、发物。功效:生肌肉,排脓散毒,止疼生机。主治:痈疽发背,疮疖,疔肿,内外臁疮,阴疰下诸恶疮,及头项痈肿。
-
竹叶饮子
《圣惠》卷二十六:组成:竹叶50片,麦门冬半两(去心),小麦半合,生地黄半两,地骨皮半两,黄耆1两(锉),麻黄半两(去根节),甘草2分(炙微赤,锉),石膏1两(捣碎)。主治:气极。《外台》卷二十一引《近效方》:组成:竹叶1握,干葛3两,地骨白皮5两,荠苨5两,甘草3两(炙)。
-
一井金散
《杨氏家藏方》卷十三:组成:露蜂房4两,密陀僧2两(火煅,别研)。主治:痔疮毒气溃作脓水,久不止,或结硬赤肿,疼痛不可忍。如疮口小,以纸捻子点药,纴入疮口内;如结硬不消,用甘草汤调敷之,每日3次。制备方法:上件将露蜂房锉碎,安1瓷罐子内,用黄泥固济,炭火煅令通红为度,放冷;
-
麦皮膏
《圣济总录》卷八十四:方名:麦皮膏组成:麦皮、熊白各等分。主治:寒凝之月,人多忍冷,血聚不散,脚跟痛,不问左右,但觉隐隐疼痛。宜先用暖水淋洗后拭干,遂以火灸,觉痛处,令人点药揩摩,直候药气透热,揉纸拭去药,如常盖覆。制备方法:上相和,以微火炒,更入甲煎口脂少许,调匀如膏。
-
三龙眼膏
《鸡峰》卷二十一:方名:三龙眼膏组成:朴消半两,草龙胆2分,白蒺藜1分,旋覆花1分半,仙灵脾2钱(锉)。得3-4昼夜开看,其硇砂钱上生半寸长如翡翠色,便取下,次垍器中收之。点药亦不觉痛。制备方法:将已刮下空青和膏子,入新垍器中盛顿,以硼砂末、龙脑各少许同研匀,以银箸搅匀,用角合子收之,3-5年不坏。
-
明目膏
《家庭治病新书》引《医道日用纲目》:方名:明目膏组成:炉甘石1两,地栗粉1两,硼砂5分,辰砂1钱,龙脑2钱。主治:肝风实热,头痛目赤者。用法用量:黄连膏炼为点药。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
-
青丝散
《医学纲目》卷二十九引东垣方:方名:青丝散组成:香白芷5钱,白茯苓5钱,母丁香3钱,细辛3钱,当归3钱,川芎3钱,甘草3钱,甘松3钱,升麻2钱,旱莲草2钱,地骨皮2钱,生地2钱,熟地2钱,青盐2钱,破故纸2钱,寒水石7钱(煅),香附米1两(生姜汁浸1宿,炒),何首乌1两,麝香5分,高茶末。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一笔勾
主治:《外科方外奇方》卷一方之一笔勾治一切无名大毒。《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之一笔勾:方名:一笔勾组成:毛慈菇3两,蜗牛3两5钱,蟾酥(酒制)3两5钱,白芷1两,甘石5钱,川芎5钱,官粉2两5钱,生半夏4两,冰片2分,麝香(另兑)2分。主治:《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之一笔勾治肿毒初起,疥癣顽疮。
-
洗眼连竹汤
《圣济总录》卷一○四:方名:洗眼连竹汤组成:黄连(去须)1分,竹叶1分,秦皮1分半,蛇蜕皮半分。主治:风毒攻眼,暴赤涩痛。用法用量:用水1升半,煎取5合,绵滤去滓,夜卧时白绢点药汁洗眼。制备方法:上锉细。
-
珍珠拨云散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沙市方):方名:珍珠拨云散组成:飞甘石2两,硼砂2钱(煅),珍珠3分,麝香3分,番硇砂5分,荸荠粉8钱,琥珀5分,熊胆5分,正梅片1钱2分,云黄连(泡水)5分,朱砂3分。主治:风热上壅,结膜发炎,目红肿痛,热泪羞明,翳障遮睛,睑痒赤烂。点药后闭目休养。用药禁忌:结膜无炎症忌用。
-
钟乳散
气极虚寒,阴畏阳气,昼差暮甚,气短息塞。《圣惠》卷三十八:方名:钟乳散组成:炼成钟乳3两,人参2两(去芦头),熟干地黄1两,黄耆2两(锉),甘草1两(炙微赤,锉),杜仲1两(去粗皮,炙令黄,锉),白茯苓1两,薯蓣2两,麦门冬3两(去心,焙),石斛2两(去根,锉),肉苁蓉1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令干)。
-
涌铁膏
《卫生宝鉴》卷十三:方名:涌铁膏组成:粪鼠头1个,蝼蛄虫19个,土消虫10个,芫青1两,马肉中蛆(焙)1两,酱内蛆(焙)1两,蜣螂1两,巴豆1两,信1两,硇砂1两,夏枯草1两,磁石1两,黄丹1两,苏木1两,地骨皮1两,石脑油3两,蒿柴灰汁3升。制备方法:将灰汁、石脑油以文武火熬成膏,次下诸药令匀,瓷器内收贮。
-
秘传起痿丹
主治:肾经虚败,造成骨痿,腰脚难举,日加困乏。用法用量:每用1丸,以姜汁火上入药溶化,却用手点药于腰眼上磨擦至药尽,用至20丸。加减:若有他处瘫痪风疾,加皂角1片(去筋捶烂,姜汁浸1宿,瓦上倍干为末)。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附注:起痿丹(《普济方》卷二二六引《永类钤方》)
-
透关散
《普济方》卷一一二引《圣惠》:方名:透关散组成:麻黄根5两,天南星半两(炮),威灵仙(去土)半两,萆薢1两,当归(切,焙)1两,人参1两,天麻1两,赤小豆(水浸,去皮,焙)半升。主治:历节风,四肢挛急,疼痛难忍,短气汗出。主治:噎膈不通,痞满气结,饮食难下。主治:卒中,感厥,诸痫,小儿惊风,涎满口噤。
-
通神膏
《圣惠》卷六十三:方名:通神膏组成:雄黄2两(细研),黄丹1两(细罗),蜡6两,腻粉半两,没药末1两,麒麟竭末1两,麝香1分(细研),桑枝4两,槐枝4两,蜴蜥3枚,当归3分,芎藭2两,白芷3分,木香3分,沉香半两,郁金半两,乌蛇肉3分,蒿本1两,细辛3分,桂心1两半,麻油2斤。主治:一切痈疽发背,恶疮,及痿疮。
-
啄木舌散
《圣惠》卷三十四:方名:啄木舌散组成:啄木舌1枚,巴豆1枚。主治:虫牙疼。用法用量:先捣啄木舌为末,入巴豆同研为散。用猪鬃1茎,点药于牙根下。立愈。附注:本方方名,《本草纲目》引作 啄木散。
-
滋肾明目丸
《眼科秘诀》卷二:方名:滋肾明目丸组成:白菊花3两,川芎5钱,白术(土炒)8钱,草决明(炒)5钱,人参3钱,陈皮4钱,栀仁(炒)8钱,肉苁蓉(酒洗去鳞甲)8钱,黄柏(盐水炒)1两,知母(盐水炒)1两,木贼(去节)1两,茺蔚子(炒)5钱,枸杞(酒洗,炙干)3两。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酸榴浆
《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一○一:方名:酸榴浆组成:酸石榴(五月内于东南枝上拣平坐不侧而大者)1枚。主治:须发黄白。用法用量:每用时以鱼胞裹指头,点药捻之。制备方法:于顶上箸扎眼子,深1寸余;用水银半两灌于眼子内,不得封闭,从风日雨露,至10月叶落尽时取下,壳内尽成水。
-
蜜连膏
方出《圣惠》卷三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七十四:方名:蜜连膏组成:蜜4两,黄连(去须,为末)半两,蕤仁(汤浸,去赤皮,细研)半两,龙脑半钱(研入)。用法用量:用铜箸点药于眼大眦,日2-3次。制备方法:上为细散,与蜜相合,入铜器中,慢火熬如稀饧,用新绢滤过,候药稍冷,入龙脑,搅令匀,以瓷器盛。
-
蕤仁煎
制备方法:上用古老钱49文,铺黄连上,以井花水2盏,浸不得过钱,用七年熟艾4两,紧打成一炷,在古老钱上烧,密盖盂口,不令出风,候烧过艾至,去灰并古老钱、黄连、蕤仁等,取下艾烟在水内,入白蜜2两,同煎1盏,去滓,次用麝香、龙脑各2分,蓬砂1字,细研和膏,再熬热密封,入井水内,浸7日,出火毒。
-
小儿梅疮
小儿梅疮为病名,即杨梅疮。《幼幼集成》卷四:“小儿患此者,实由父母胎毒传染而致,然非寻常胎毒可比。先以胡麻丸修制精细,每日服之,三七之后,内毒将尽,方用点药(杏仁霜一钱、轻粉八分、明雄黄一分,共研匀,外搽),不三日而疮尽愈矣。本病属先天性梅毒,治疗时可以中西医结合,彻底杀灭梅毒螺旋体,以期治愈。
-
细菌性角膜炎临床路径(2016年版)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2016年12月2日临床路径全文:细菌性角膜炎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细菌性角膜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术后需要复查的项目:视力、裂隙灯、眼压、眼前节照相。严重者(如有前房积脓或有眼内炎倾向)需全身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3)出现继发青光眼时局部或全身降眼压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