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市
次乃灸风市百壮。风市穴主治病证:风市穴主治腰腿疾患:如腰尻重痛,下肢萎痹或麻木,膝痛,腨肠冷痛,浑身瘙痒,厉风,疝气,遗尿,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现代又用风市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腰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膝关节炎,头痛,眩晕,耳鸣,荨麻疹等。
-
垂手
次乃灸风市百壮。垂手穴主治病证:风市穴主治腰腿疾患:如腰尻重痛,下肢萎痹或麻木,膝痛,腨肠冷痛,浑身瘙痒,厉风,疝气,遗尿,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痒,脚气,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现代又用风市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腰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膝关节炎,头痛,眩晕,耳鸣,荨麻疹等。
-
中渎
《医学纲目》作中犊。中渎穴主治腰腿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痿痹,腰膝酸痛,筋痹不仁,半身不遂,脚气,下肢痿痹麻木,现代又用中渎穴治疗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腓肠肌痉挛等。中渎穴位于大腿外侧,胭横纹上5寸,当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或于风市穴直下2寸取穴。《针灸大成》:痿,针中渎、环跳,灸足三里、肺俞。
-
中犊
概述:中犊为经穴别名,即中渎。中渎穴位于大腿外侧,胭横纹上5寸,当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中犊穴主治病证:中渎穴主治腰腿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痿痹,腰膝酸痛,筋痹不仁,半身不遂,脚气,下肢痿痹麻木,现代又用中渎穴治疗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腓肠肌痉挛等。中渎配风市、阴市、阳陵泉,治下肢外侧冷麻、疼痛。
-
中风七穴
中风七穴指治疗中风的7个经验效穴。《太平圣惠方》指百会、耳前发际(后世作曲鬓穴)、肩井、风市、足三里、绝骨、曲池。《针灸资生经》指风池、大椎、肩井、间使、曲池、足三里、百会等。或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忽中此风,言语謇涩,半身不遂,于七处一齐下火,灸三壮。
-
脚气八处灸
脚气八处灸为经外奇穴名。即由风市、伏兔、犊鼻、内膝眼、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悬钟8穴组成。《备急千金要方》:“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次灸风市,次灸伏兔,次灸犊鼻,次灸两膝眼,次灸三里,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绝骨。凡此诸穴,灸不必一顿灸尽壮数,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之中,灸令尽壮数为佳。”
-
经外奇穴
经外奇穴是指经穴(十四经穴)以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等内容的腧穴。这类腧穴《内经》中已有散在记载,如《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刺十指间”,“刺舌下两脉”等。明代方书《奇效良方》首次出现“奇穴”这一名称,至《针灸大成》正式将它称为“经外奇穴”。《类经图翼》则称为“奇俞”。如风市、膏肓俞等。
-
俞山人
俞山人名字履贯不详。据《夷坚志》载:“蔡元长知开封府,患真脚气,俞为灸风市五百壮,遂愈。”
-
足少阳经络现象
典型足少阳经络现象:吕某男5岁1982年初诊右胆经皮下脂肪萎缩病期四个月,沿右侧胆经出现脂肪萎缩,从风市至丘墟穴。但是,只要准确地在感传线上加压,均可阻滞感传和使耳前肌电消失。5.对16名受试者针刺阳陵泉时,有10人在下肢外侧显示一条低温暗带,其中8人的暗带分布部位与胆经在该处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
-
谬刺
谬刺即缪刺。《针灸资生经》:“予冬月当风市处多冷痹,急擦热手温之,略止。日或两三痹,偶谬刺以温针,遂愈。”是一种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针刺方法。《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缪刺是交叉取穴泻络,与巨刺的交叉取穴刺经不同。
-
小儿半身不遂
小儿半身不遂为病证名,指小儿肢体一侧运动障碍或完全丧失。针灸治疗:上肢,取肩髃、曲池、列缺、少商、合谷、手三里;本病进入麻痹期,瘫痪可发于身体各部,常见于四肢,尤以下肢为多见,治宜疏风通络,调和气血,可用独活寄生汤加减;下肢瘫痪取足三里、解溪、环跳、风市、阳陵泉;腹肌瘫痪取中脘、梁门、气海;
-
祛风
概述:祛风指疏散风邪。风分内、外,外风宜散,内风宜熄。针灸常选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风市、阴陵泉等穴为主,酌配局部阿是穴,针用泻法。针灸除按“经脉所通,主治所及”原则选定穴位外,常配膈俞、肝俞、三阴交、血海等穴,以和营养血,使血脉通利,滞留的风邪亦随之消除。是一种治疗风寒痰湿之邪留滞经络的方法。
-
伏虎穴
伏虎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删繁刺灸诸穴集要》。位于大腿内侧中线,与风市穴同高处。主治风气、寒湿。刺0.5~0.8寸。
-
祛风除湿
祛风除湿为祛风法之一。针灸常选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风市、阴陵泉等穴为主,酌配局部阿是穴,针用泻法。祛风除湿是用祛风湿药治疗风湿之邪留滞经络、肌肉、关节等部位,出现游走性疼痛症状时的方法。常用羌活、独活、防风、秦艽、威灵仙、桑枝、五加皮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