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蛔
蛔指蛔虫。参蛔虫条。
-
连梅安蛔汤
处方:胡连3克炒川椒10粒白雷丸9克乌梅肉2个生川柏2.4克尖槟榔2枚(磨汁冲)功能主治:清肝安蛔。治肝火犯胃,饥不欲食,食则吐蛔,甚则蛔暖不安,脘痛烦躁,昏乱欲死。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
蛔虫痧
蛔虫痧病证名。见《痧胀玉衡》。指蛔虫病患儿感染痧毒而致蛔结之证。小儿素患蛔虫病,因痧毒内犯,致蛔死而与肠中糟粕相结,引起腹中大痛,大便不通。宜用三棱针刺腿弯、臂弯痧筋上,流出紫黑毒血;另有大黄芒硝煎汤稍冷服之,下其死蛔与宿粪,其痛自止。
-
温胃理中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三:方名:温胃理中汤组成:人参、白术(土炒)、炮姜、甘草(炙)、附子(制)、肉桂、丁香、乌梅。主治:老稚体弱之人,邪传厥阴,胃中寒冷,蛔不能安。各家论述:理中者,所以理中焦之阳气也。复以桂、附、丁香辛热,大暖胃阳,以逐其痼冷陈寒之气,如此则离照当空,阴霾潜消矣;
-
蛔疳
蛔疳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因生蛔虫日久而成的疳疾。患儿多形体羸瘦,精神不安,腹中作痛,皱眉多啼,呕吐清水,夜间磨牙,容易饥饿,并嗜食异物。治宜驱蛔补脾,不宜滥施攻伐。可用理中安蛔汤,继用化虫丸及肥儿丸调治。如有虫自口鼻出可用乌梅丸煎服。
-
脐中痛
指脐部或脐部周围疼痛。见《张氏医通》。因肾气虚寒或肠结燥屎所致。《医学刍言》:“脐中痛不可忍,喜按者,肾气虚寒也,宜通脉四逆加白芍。若脉沉实,口渴,腹满,便闭,是有燥屎,宜承气下之。”亦有因虫积引起者,治宜驱蛔或安蛔止痛。参见虫积腹痛、当脐痛等条。
-
二十六号豫象方
二十六号豫象方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组成为刘寄奴、荆芥、红花、茜草、牡丹皮、赤芍药各一钱,乌药五钱,香附三分,蒺藜八分。治蛔结痧,痧毒入胃则吐蛔,或蛔结大肠则腹痛,不大便,或蛔从大便而出。
-
胆道驱蛔汤
处方:槟榔1两,使君子8钱,苦楝皮5钱,川朴3钱,元胡5钱,木香5钱,大黄5钱功能主治:胆道蛔虫病蛔滞型。摘录:《新急腹症学》
-
小儿虫吐
小儿虫吐病证名。胃肠失调,或发高热,或驱虫不当,均能令虫不安,使蛔虫上窜,吐虫及呕吐清稀涎沫,腹胀痛。治宜安蛔降逆,用乌梅丸煎服。体弱用安蛔理中汤,或左金丸。
-
噻唑青胺
药品说明书:别名:碘二噻宁,噻唑青胺外文外:DithiazanineIodide作用与特点:驱鞭虫效好,亦可驱蛔、蛲、绦、钩虫。用法用量:口服:成人0.2g,儿童15mg/kg,3/d.驱鞭虫服5-10天;驱蛔、蛲虫服5天。规格:片剂:0.2g.
-
碘二噻宁
药品说明书:别名:碘二噻宁,噻唑青胺外文外:DithiazanineIodide作用与特点:驱鞭虫效好,亦可驱蛔、蛲、绦、钩虫。用法用量:口服:成人0.2g,儿童15mg/kg,3/d.驱鞭虫服5-10天;驱蛔、蛲虫服5天。规格:片剂:0.2g.
-
艾汁方
处方生艾(捣,取汁)。功能主治下蛔。主蛔虫,或心如刺,口吐清水。用法用量取肥香脯1方寸片,先吃,令虫闻香,然后即饮1升。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九引葛氏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九十九
-
定粉丸
方出《圣惠》卷九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三九六:定粉丸:处方:定粉1分,砒霜1分。功能主治:小儿一切痢,久不愈。摘录:方出《圣惠》卷九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三九六《圣济总录》卷一七三:方名:定粉丸组成:定粉1分,猪胆1分。主治:小儿疳蛔。用法用量:每服2丸,米饮送下。制备方法:上为丸,如绿豆大。
-
小倒钩藤
别名:小乌泡、刺茶、小鸡脚锁梅、鸡脚锁梅、三叶悬钩子来源:蔷薇科小倒钩藤RubusdelavayiFranch.,以叶、根、全株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甘、微酸,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除湿止痢,驱蛔。主治扁桃体炎,急性结膜炎,痢疾,疮疡,风湿性关节炎。驱蛔虫:用全株5钱,或配伍应用。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杨枸花
拼音名:Y nɡJǔHuā别名:毛白杨来源:杨柳科杨枸花PopulustomentosaCarr.,以根、皮、花入药。功能主治:清热利湿。主治赤白痢疾,日久不止,淋浊白带,急性肝炎,支气管炎,肺炎。备注:在骨科治疗中,用毛白杨树叶煮水洗、敷(制成药膏),配合正骨治疗,对控制陈旧性软组织感染及化脓性骨髓炎,疗效较好。
-
萜类化合物
一萜和倍半萜是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二萜是形成树脂的主要物质,三萜是形成植物皂甙、树脂的重要物质,四萜主要是植物中广泛分布的一些脂溶性色素。在天然界中,萜类化合物分布很广,有些具有生理活性,如驱蛔素、山道年具驱蛔虫作用,青蒿素有抗疟作用,穿心莲内酯具有抗菌作用。
-
灰中苔
灰中苔为舌象。指舌中央见灰色苔。多见于寒热夹杂的吐蛔症,伴有消渴、气上冲心,饥不欲食,食即吐蛔等证。宜安蛔止痛。亦有见于实热里证者(见《伤寒舌鉴》)。
-
安蛔丸
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川椒、乌梅。功能主治理中安蛔。主摘录《金匮翼》卷七
-
虫蛔痨
虫蛔痨为病证名。出明·缪存济《识病捷法》。指肠寄生虫病(如蛔虫、钩虫等),久而不愈,肌肉消瘦,嗜异,腹部胀大而青筋贯于小腹者。治以理虚驱虫,攻补兼施为主,如理中安蛔汤加减。
-
吐蛔痧
吐蛔痧为病证名。即蛔虫病儿感染痧毒而致吐蛔之证。小儿素患蛔虫病,因痧毒入胃,胃必热胀,热胀之极,蛔不能存,因而上涌,乘吐而出。宜用消毒三棱针刺腿弯、臂弯痧筋上,流出紫黑毒血;另用香附、陈皮、木香、砂仁、莱菔子、山楂、槟榔之属煎汤,稍冷饮之,以散痧消胀而降逆(《痧胀玉衡》)。
-
蚘虫病
蚘虫病病名。蚘通蛔。即蛔虫病。出《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并治》。详蛔虫病条。
-
除毒丹
处方:鬼臼1两(去毛),苦参半两(锉),青葙子半两,草龙胆(去芦)半两,硫黄1分,绯绢1分,干蟾1分,白矾1分。制法:上锉,拌1处,并烧存性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功能主治:疳蛔不愈,传染兄弟姊妹。用法用量:每服10丸,磨沉香汤送下,不拘时候。
-
胆道蛔虫汤
处方:木香15克槟榔30克大黄9克使君子苦楝皮各15克厚朴9克延胡索15克功能主治:驱蛔止痛。主胆道蛔虫症。摘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引遵义医学院方
-
苦楝根粥
处方:苦楝根(洗去土,取皮,细锉)半升。功能主治:杀虫驱蛔。主蛔虫心痛。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原书文瑞楼本作“楝根粥”。注意:根据群众经验,经常栓牛的苦楝树根皮不宜选用。摘录:《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一九○
-
雷公丸
处方:雷丸(熬)橘皮桃仁各37.5克狼牙45克贯众3枚芫荑青葙子干漆(熬)各30克乱发如鸡蛋大(烧)僵蚕20枚(熬)制法:上十味,捣筛,蜜丸。功能主治:清热驱蛔。治心劳发热,腹中有蛔虫。用法用量:空腹时用白汤或酒送服2~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医学正传》卷四补。摘录:《外台秘要》卷二十六
-
治虫丹
《辨证录》卷十四:方名:治虫丹组成:白术3钱,茯苓3钱,百部1钱,槟榔5分,使君子10个,枳壳5钱,白芍3钱,甘草3分,白薇2钱,黄连2分,半夏5分。主治:小儿便中下寸白虫,或蜉蛔之虫,或吐出长短之虫。用法用量:水煎服。用药禁忌:服药之后忌饮汤水茶茗。
-
鹤虱饮
处方:鹤虱(微炒)1两,苦楝根(有子者良,焙)1两,硇砂(研如粉)1分。制法:前二味为粗末,入研药和匀。功能主治:蛔咬心痛。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2盏,同煎至1盏,下朴消末1钱,煎沸去滓,空心服。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
定命保童丸
处方:白矾1两(烧令汁尽),干地龙(炙)1分,朱砂1分,麝香少许。功能主治:疳。用法用量:疳蛔重者每服7丸,轻者5丸每日平明时先用□者1粒,于盏中以热水浸一炊久,用箸头研成□,将衽子点药于鼻中,候嚏喷三五遍,然后用□丸者,以熟水化破,空心服之。摘录:《医方类聚》卷二五四引《保童秘要》
-
胡粉牛黄丸
处方:胡粉3钱,牛黄1钱,麝香1钱。制法:上为末,用豮猪胆1个,取汁,浸蒸饼和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小儿蛔动,腹内时时疼痛。用法用量:5岁儿每服7丸,温水送下。摘录:《卫生总微》卷十三
-
槐耳汤
处方:槐树上木耳(烧作灰)。功能主治:蛔心痛。用法用量:痛发,以枣肉碾和,水调服。摘录:《医方类聚》卷一六六引《吴氏集验方》
-
君子饼
处方:使君子、鸬鹚粪各等分。制法:上为末,鸡子一个打破,并药为饼,蒸熟。功能主治:疳蛔。用法用量:五更初食。立出。摘录:《医方类聚》卷一六六引《吴氏集验方》
-
莲肉汤
处方:莲心(去心)半斤,猪肉(去油皮)1斤。功能主治:小儿痘后或吐蛔,或利下蛔者。用法用量:共水煮熟,下砂仁、伏酱,朝夕与啖,其胃气接养,虫自安居不出矣。切不宜投以使君子、槟榔之物,痘中一投,命遂丧矣。摘录:《准绳·幼科》卷六《准绳 幼科》卷六:方名:莲肉汤组成:莲心(去心)半斤,猪肉(去油皮)1斤。
-
驱虫糖
处方:牵牛子60克槟榔30克使君子肉50粒白砂糖适量制法:先把牵牛子60克,放入锅内炒香后研末;把使君子肉微炒后,取出,同槟榔一并研成细末,将3味药粉混匀。功能主治:杀虫驱蛔,适用于小儿蛔虫病。5克同白糖适量和匀后一次服。注意:体弱儿童不宜多吃常吃。摘录:《永类钤方》
-
粉条儿菜
拼音名:FěnTi o rC i别名:肺筋草、小肺筋草[四川]、金线吊白米、蛆儿草、蛆芽草来源:百合科肺筋草(粉条儿菜)属植物肺筋草Aletrisspicata(Thunb.)Franch.以根及全草入药。夏秋挖根,洗净晒干。功能主治:润肺止咳,养心安神,消积驱蛔。用于支气管炎,百日咳,神经功能症,小儿疳积,蛔虫病,腮腺炎。
-
灵香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灵香草:拼音名:L nɡXiānɡCǎo别名:零陵草、广零陵香、驱蛔虫草、满山香、熏衣草来源:报春花科排草属植物灵香草Lysimachiafoenum-graecumHance以地上全草入药。性味:甘、淡,平。功能主治:清热,行气,止痛,驱蛔。用于感冒头痛,牙痛,咽喉肿痛,胸满腹胀,蛔虫病。
-
香港四照花果
拼音名:XiānɡGǎnɡSìZhàoHuāGuǒ英文名:Dendrobenthamiahongkongensis(Hemsh.)Hutch.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茱萸科植物香港四照花的果实。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晒干。头状花序球形,约由50-70朵花聚集而成,直径约1cm;总苞片4,白色;子房下位,柱头小,淡绿色。性味:味甘;性温功能主治:驱蛔。
-
却蛔散
《幼幼新书》卷二十六引《殊圣》:组成:苦楝皮(有子者良,阴干,内赤色者不用)2分,鹤虱2分,密陀僧2分,白槟榔1个(炮,乘热杵)。主治:疳蛔。用法用量:每服1钱,米饮下。3服虫出。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消蛔丸
《痘科辨要》卷八:方名:消蛔丸组成:白术(炒黄)1钱,茯苓1钱,干姜(炒黑)1钱,甘草(生)1钱,乌梅1钱,黄连(姜炒)5分,胡黄连5分,雷丸5分,雄黄少许。主治:痧痘夹蛔。用法用量:每服5-20丸,1日2-3次,白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糊为丸,如麻子大。
-
清胰3号
《古今名方》引遵义医学院经验方:方名:清胰3号组成:栀子15g,木香15g,槟榔15g,玄胡15g,芒消(冲服)15g,白芍24g,使君子24g,苦楝根皮15-30g。功效:清热止痛,杀虫驱蛔。主治:合并胆道蛔虫的急性胰腺炎。
-
蔬类化合物
一萜和倍半萜是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二萜是形成树脂的主要物质,三萜是形成植物皂甙、树脂的重要物质,四萜主要是植物中广泛分布的一些脂溶性色素。在自然界中,萜类化合物分布很广,有些具有生理活性,如驱蛔素、山道年具驱蛔虫作用,青蒿素有抗疟作用,穿心莲内酯有抗菌作用。
-
土荆芥油
土荆芥油为有机过氧化物,遇还原剂,有机物、硫、磷、明火等极易燃烧。沸点:170℃以上相对密度:[水=1]:0.950-0.980(25/25℃)外观性状: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含60%-80%除蛔素,有特殊气味;不溶于水。
-
厥阴蛔厥证
厥阴蛔厥证为证候名。指蛔虫阻塞脏气,阳气被遏,以四肢厥冷,时烦时静,得食则呕,平素常吐蛔虫,有时口渴不止,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为常见症的证候。
-
温脏安蛔
温脏安蛔为治法。指用具有温阳散寒、安蛔止痛作用的方药,治疗因肠寒而使蛔虫窜扰所致病证的治法。
-
驱蛔杀虫
驱蛔杀虫为治法。指用具有驱杀蛔虫作用的方药,治疗虫积肠道证的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