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变蒸
小儿变蒸即变蒸。指婴儿在生长过程中,或有身热、脉乱、汗出等症,而身无大病者。《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小儿变蒸者,以长气血也。”凡十变而五小蒸,又三大蒸,积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都毕,乃成人。”《外台秘要》:“其变蒸之候,令身热,脉乱,汗出,目睛不明,微似欲惊”。清·陈复正支持这一见解。
-
大小蒸
大小蒸为小儿生理术语。百六十日五变,百九十六日六变又蒸;《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小儿变蒸者,以长气血也。”《外台秘要》:“其变蒸之候,令身热,脉乱,汗出,目睛不明,微似欲惊”。张景岳对此持有异议,《景岳全书》:“凡属违和,则不因外感,必以内伤,初未闻有无因而病者,岂真变蒸之谓耶?”
-
变蒸
概述:《中医药学名词》(2004):变蒸(changingsteamingininfant、growingfeverandperspiration)是指婴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精神、形体出现阶段性的代谢旺盛的生理现象,如出现轻度身热、汗出等。张景岳对此持有异议,《景岳全书》:“凡属违和,则不因外感,必以内伤,初未闻有无因而病者,岂真变蒸之谓耶?”
-
黑散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黑散:处方:麻黄15克大黄7.5克杏仁15克制法:上三味,先捣麻黄、大黄为散,别研杏仁如脂,纳上药末,又捣,令调和,纳密器中。功能主治:治小儿变蒸中挟时行温病,或非变蒸时而得时行者。摘录:《千金》卷三《准绳 幼科》卷二:方名:黑散组成:黄连2钱,黄芩2钱,大黄2钱,黄柏2钱(同烧存性)。
-
调元散
《活幼心书》卷下:调元散:处方:干山药(去黑皮)15克人参(去芦)白茯苓(去皮)茯神(去皮、木、根)白术白芍药熟干地黄(酒洗)当归(酒洗)黄耆(蜜水涂炙)各7.5克川芎甘草(炙)各9克石菖蒲6克制法:上药哎咀。主小儿禀受元气不足,颅囟伺解,肌肉消瘦,腹大如肿,语迟、行迟、齿迟,手足如痫,神色昏慢。
-
温脏钩藤膏
《普济方》卷三六一:方名:温脏钩藤膏组成:白附、茯神、甘草、茯苓、全蝎、羌活、天麻、防风、山药、蝉退、僵蚕、远志、人参、朱砂、麝香、金箔各等分。主治:小儿变蒸,惊焦啼叫。用法用量:钩藤、苏木汤化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附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 温脏钩藤丸。
-
保婴撮要
《保婴撮要》儿科著作。明·薛铠撰。刊于1555年。前十卷论述婴儿初生护养儿、儿科疾病诊法、小儿变蒸、五脏生病,以及幼儿内科杂病的证治;后十卷论述有关幼外科、皮科及痘疹等病证治及其医案,均为薛己所撰。书中不仅介绍了较丰富的治法,并收载了大量儿科医案,为本书的特色之一。现有多种明刻本及《薛氏医案》本。
-
八蒸十变
八蒸十变记载于《外台秘要》卷三十五:“小儿生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再变兼蒸;百六十日五变,百九十六日六变又蒸;变蒸是指婴儿在生长过程中,或有身热、脉乱、汗出等症,而身无大病者。多数医家则认为变蒸不是疾患,而是小儿发育的自然现象。古说小儿变蒸可以时日计算,分小变蒸和大变蒸两个阶段。
-
小儿病原方论
《小儿病原方论》儿科著作。卷一养子真诀及小儿变蒸,重点叙述小儿护理;如将辨小儿指纹的“风、气、命”三关改为“气、风、命”三关。即以食指初节为气关,中节为风关,末节为命门。且云:“初得气关病易治,传入风命便难陈”。1958年商务印书馆将本书与《小儿痘诊方论》合刊出版,书名为《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
-
当归人参汤
处方:当归2钱,肉桂1钱,木香1钱,甘草(炙)1钱,人参1钱。功能主治:小儿变蒸,有寒无热者。用法用量:每服2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服。各家论述:当归滋阴而行于阳,以足其血;肉桂补命门而生肝木,以壮阳气;甘草以和其中,人参保安元气,生姜补肝行阳气,大枣补中厚脾土。摘录:《医林纂要》卷九
-
清解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清解汤:处方:薄荷叶12克蝉蜕(去足、土)9克生石膏(捣细)18克甘草4.5克功能主治:治温病初得,头痛,周身骨节凌痛,肌肤壮热,背微恶寒,无汗,脉浮滑者。加减:色赤稠密,不食,加地丁、金银花、地骨皮、灯心;渴,加葛根;出汗,去升麻、川芎、柴胡、荆芥、防风、连翘、羌活,切不可加黄耆。
-
牛蒡散
《幼幼新书》卷十五引《风髓经》:组成:甘草节、荆芥穗、牛蒡子(略炒)等分。未出紫草汤调下,进数服。主治:伤寒大汗已出,因而露风,则汗不流通,风邪乘虚袭于经络,故手足挛搐,不能屈伸而筋脉拘急。《普济方》卷四○四:组成:牛蒡子1两(炒),荆芥2两半,白芷半两,全蝎3钱,甘草3钱(炙),防风半两。
-
麦汤散
《幼幼新书》卷十四引《茅先生方》:方名:麦汤散组成:知母、人参、茯苓、杏仁(去白)、肉桂、石膏、滑石、甜葶苈、甘草(炙)、地骨皮各等分,麻黄(去节)加1两。主治:小儿变蒸伏热,伤寒咳嗽喷嚏,体热面赤。小儿水痘,遍身作痛,壮热烦躁,作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涩滞,喘嗽。涎盛气促,桑白皮汤下。
-
小红绵散
《普济方》卷三六一:方名:小红绵散组成:天麻、人参、全蝎、麻黄、甘草、茯苓、白附、红花、荆芥、辰砂、麝香各等分。主治:小儿变蒸,惊悸自泄。用法用量:每服半钱,薄荷同煎汤,温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紫砂丹
主治:小儿变蒸,身热不已。《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方名:紫砂丹组成:大黄(醋制)2两,煅干漆5钱,枳壳(敖炒)1两,红花1两,五灵脂(醋炒)1两,当归1两,桃仁(去皮)2两,生白芍1两,生地1两,土鳖虫2两,香附(醋制)1两,丹皮1两,怀牛膝1两,川芎1两,古钱5钱,血竭1两,煅自然铜1两5钱。
-
小儿病源方论
《小儿病源方论》为书名,4卷,宋·陈文中撰,刊于1254年。卷一养子真诀及小儿变蒸,重点叙述小儿护理;卷二指纹三关及面部形色,记述儿科病的望诊;卷三至卷四为惊风及痘疮的证治。内容简要,并附望诊图。1958年商务印书馆将本书与《小儿痘疹方论》合刊出版,书名为《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
-
参杏膏
《串雅外编》卷三:参杏膏:处方:人参5钱,款冬花5钱,诃子5钱,贝母5钱,五味子5钱,桑白皮5钱,紫菀5钱,杏仁5钱,阿胶5钱,茯苓5钱,甘草5钱。摘录:《幼科类萃》卷三《普济方》卷三八七引《全婴方》:方名:参杏膏组成:人参、阿胶(炒)、杏仁(麸炒)、款冬花、五味子、甘草、诃子(炮,去核)、贝母各等分。
-
紫阳黑散
《婴童百问》卷一:方名:紫阳黑散组成:麻黄1两(不去节),大黄5钱,杏仁(去皮尖)2钱半。功效:解利热气。主治:小儿变蒸壮热,亦治伤寒发热。用法用量:每用1豆许,乳汁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散,略烧存性,再以杏仁少许,研膏和之,密器盛贮。
-
紫丸
《千金》卷五:方名:紫丸别名:紫双丸、紫霜丸、紫霞丸、紫丸子、四味紫丸组成:代赭1两,赤石脂1两,巴豆30枚,杏仁50枚。主治:小儿变蒸,发热不解,并挟伤寒温壮,汗后热不歇;2.《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此方巴豆攻下积聚,伍以赤石脂以缓之,代赭石、杏仁镇惊降逆,故能治小儿积聚以及惊痰诸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