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腹胀
小儿腹胀为病证名,指小儿腹部胀满。治法参见虚胀、实胀:虚胀:《张氏医通·腹满》:“有气虚不能裹血,血散作胀,必其人大便不坚,或时结时溏,溏则稍减,结则渐加,小便清利,甚则浑白如泔,其脉缓大而滞,气口益甚。若肾虚兼寒者,宜理阴煎,或八味地黄丸,甚者加减《金匮要略方论》肾气汤主之。”
-
缩砂散
《重订严氏济生方》:缩砂散:处方:缩砂仁不拘多少制法:上为细末。主治:妊娠胃虚气逆,呕吐不食。主治:小儿滑泄,肛头脱出。用法用量:每用1钱,以猪腰子1片劈开,入药末在内,绵系,米泔煮熟,与儿食之,次服白矾丸。主治:骨鲠。主治:血崩,胎动不安,痢疾。附注:缩砂饮(《女科指掌》卷三)。不饮酒者,米饮调下。
-
虾蟆丸
处方:虾蟆使君子(炒)皂角(烧)各60克青黛(研)75克龙胆草(去苗)120克雄黄(研,水飞)60克制法:上为细末,入研药合匀,水糊为丸,如粟米大。《幼幼新书》卷二十引郑愈方:方名:虾蟆丸组成:虾蟆1个(紫斑者,去肠爪甲,用姜汁涂,炙黄干,别研),芦荟(研)2钱,鹤虱2钱,宣连2钱,胡黄连1钱。主治:小儿急疳。
-
木姜子茎
《*辞典》:木姜子茎: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M JiānɡZǐJīnɡ来源:为樟科植物木姜子的茎枝。性味:《贵州民间药物》:性温,味辛,无毒。功能主治:《贵州民间药物》:调冷气,散气郁,止痛,表痧疹,助消化。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附方:治小儿腹胀:木姜子茎一两。(《湖南药物志》)摘录:《*辞典》
-
黄连饮
《圣济总录》卷一七八:黄连饮:处方:黄连(去须)1两,犀角(镑)3分,白蘘荷根3分,黄芩(去黑心)3分,茜根3分,败豉皮(炙焦)半两,蓝青半两,甘草(炙,锉)半两,白头翁(去芦头)半两。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2片、大枣1枚(擘),同煎至5分,去滓温服。用法用量:黄连散(《普济方》卷二一二)。
-
木沉散
《幼幼新书》卷二十一引张涣方:组成:木香1两,益智1两,沉香1两,蓬术半两,草豆蔻(面裹煨)半两,白豆蔻半两。主治:小儿腹胀。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8分,加生姜3片,煎至5分,去滓温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消气丸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方名:消气丸组成:皂荚5挺(长约及尺,不蛀者,去皮子,水煮5-7沸,取出酥炙),防己1两,人参1两,射干(不蚛者)1两,桑根白皮(锉)1两,甜葶苈(隔纸炒)1两,知母(焙)3分,马兜铃30枚,槟榔7枚(锉)。用法用量:3岁儿30丸,用米饮送下。主治:小儿腹胀。
-
小阿魏丸
《丹溪心法》卷三方之小阿魏丸:方名:小阿魏丸别名:石碱丸组成:山楂3两,石碱3钱,半夏1两(皂角水浸透,晒干)。附注:石碱丸(《医学入门》卷七)。《医学纲目》卷二十五引《得效》方之小阿魏丸:方名:小阿魏丸组成:三棱(醋炙)1两,蓬术(醋制)1两,青皮(醋制)2两,胡椒3钱,木香1两,麝香2分,阿魏2钱半。
-
木香花
别名:白刺花、双白刺花来源:蔷薇科木香花RosabanksiaeAit.,以根、叶入药。生境分布:南北各省均有栽培。性味:涩,平。功能主治:收敛止痛,止血。主治肠炎,痢疾,月经过多,肠出血,小儿腹胀,消化不良,腹泻;外用治外伤出血,疮疖。外用适量研粉撒伤口,或叶捣烂,鸡蛋清调匀外敷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加减塌气汤
处方:荜拨、砂仁、青皮、陈皮、丁香、全蝎(炒)、莱菔子(炒)各等分。制法:上为末,神曲糊为丸,如麻子大。功能主治:小儿腹胀。用法用量:厚朴汤送下。摘录:《幼科发挥》卷三
-
赚气丸
《卫生总微》卷十四:方名:赚气丸组成:丁香1钱,萝卜子半两(用巴豆1分拍破,同炒至黑色,去巴豆不用)。制备方法:上为末,水浸蒸饼心和丸,如绿豆大。《幼幼新书》卷二十一引《九籥卫生方》:方名:赚气丸组成:萝卜子半两(用巴豆肉1分拍破,同炒黑色,去巴豆不用),木香1分。用法用量:每服5丸,橘皮汤送下。
-
款气丸
《活法机要》:款气丸:处方:郁李仁青皮(去白)陈皮(去白)槟榔木香杏仁(去皮、尖)马兜铃(炒)人参广茂当归泽泻茯苓苦葶苈(炒)各15克防己37.5克牵牛(取头、末)45克制法:上药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主治:中焦虚痞,食少痰多,胸膈满闷,呕逆恶心,胁肋坚胀,便利不调,九种心痛,五般膈气;
-
升阳益血汤
《兰室秘藏》卷下:别名:升阳滋血汤组成:蝎梢2分,神曲末3分,升麻3分,当归1钱,厚朴1钱,桃仁10个。功效:升阳气,滋血,益血,补血,利大便。主治:小儿腹胀,2日大便一度,瘦弱身黄。用法用量:上都作1服。水1大盏,煎至半盏,去滓,食远热服。附注:升阳滋血汤(《医学纲目》卷三十八)。
-
消胀散
《回春》卷七:方名:消胀散组成:萝卜子(炒)、苏梗、干葛、陈皮、枳壳各等分,甘草少许。主治:小儿腹胀。用法用量:水煎服。加减:食少者,加白术。制备方法:上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