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脉循行
又称八会穴,六腑取禀于胃,腑会太仓(任脉中脘),脏会季协(足厥阴肝经章门穴),髓会绝骨(足少阳胆经,又名悬钟穴),筋会于阳陵泉(足少阳胆经),血会于膈俞(足太阳膀胱经),骨会于大杼(足太阳膀胱经),脉会于太渊(手太阴肺经),气会于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穴)。脉搏有变异时,可取本穴。
-
经络证治
外邪痹阻若风寒湿邪痹阻经脉,常可导致经脉循行部位发生病变,则可见臑臂内侧前廉酸楚病痛,或见拘急,或痿软,麻木不仁,肩臂痛等。手阳明大肠经证治:本经病变多由风寒湿邪痹阻经脉和大肠邪热循经上冲所致。外邪痹阻若风寒湿邪痹阻经脉,则可见头项强痛,臂痛不举,痛引肩胛,上肢外侧疼痛、麻木、痿痹不用。
-
三阳头痛
概述:三阳头痛是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的合称。阳明头痛:阳明头痛指头痛而在阳明经脉循行部位者。《冷庐医话·头痛》:“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厥阴头痛,选用吴萸、藁本等。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
-
针向补泻
针向补泻指以针芒顺逆区分的补泻。针向补泻参见迎随补泻:迎随补泻为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流注指微赋》以针刺浅深的“补生泻成”为迎随;又有将迎随仅解释作针刺方向的顺逆,以逆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迎”为泻,顺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随”为补,此法又称针芒补泻或针向补泻。
-
口
指整个口腔,包括口唇、舌、齿、腭等。口腔的经脉循行:口腔是经脉循行的要冲,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以及督脉、任脉、冲脉均循行于此。口的诊断意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
针芒补泻
针芒补泻即迎随补泻。《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如《难经》以选穴的补母泻子为迎随;《流注指微赋》以针刺浅深的“补生泻成”为迎随;又有将迎随仅解释作针刺方向的顺逆,以逆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迎”为泻,顺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随”为补,此法又称针芒补泻或针向补泻。
-
迎随
逆经而刺为泻。参见迎随补泻:迎随补泻为刺法名。《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流注指微赋》以针刺浅深的“补生泻成”为迎随;又有将迎随仅解释作针刺方向的顺逆,以逆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迎”为泻,顺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随”为补,此法又称针芒补泻或针向补泻。
-
迎随补泻
《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迎而夺之者泻也;又有将迎随仅解释作针刺方向的顺逆,以逆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迎”为泻,顺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为“随”为补,此法又称针芒补泻或针向补泻。又称顺逆补泻法。小儿推拿常见的补泻方法包括轻重补泻法、快慢补泻法、方向补泻法、经络补泻法、次数补泻法、平补平泻法等。
-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为书名。书中将古代《明堂孔穴》一书,以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为纲领,分类加注,其中十二经脉各一卷,奇经八脉合一卷。《黄帝内经明堂类成》是《黄帝明堂经》的一种注本。为7世纪初(唐初)由杨上善注释改编而成。前十二卷论十二经脉腧穴;本书曾经唐太医署规定为学习针灸的主要课本。
-
太阳头痛
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关于三阳头痛:三阳头痛是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的合称。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
-
少阳头痛
概述:少阳头痛为病证名:伤寒少阳病而见头痛者·少阳头痛:少阳头痛指伤寒少阳病而见头痛者。指头痛而在少阳经脉循行部位者。《冷庐医话·头痛》:“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关于三阳头痛:三阳头痛是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的合称。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出《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
-
牝户
概述:牝户:1.口的别称;口指整个口腔,包括口唇、舌、齿、腭等。口腔是经脉循行的要冲,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以及督脉、任脉、冲脉均循行于此。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
厥阴头痛
概述:厥阴头痛(Jueyindiseasewithheadache)为病证名。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三阴头痛之一。厥阴头项痛·厥阴头痛:《兰室秘藏·头痛门》:“厥阴头项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罗氏会约医镜·论头痛》:“太阴头痛,脉沉缓,身体沉重,或腹痛,必有痰也,以苍术、半夏、南星为主;
-
经络现象
概述:经络现象是经络活动的外在显现。又称经络感传现象、经络敏感现象或针灸感应现象。如循经感传、循经性感传异常、循经性疼痛、循经性皮肤病或皮肤显痕等。经络敏感人:人体在某种刺激源的作用下,出现循经络路线走行的感觉传导,或呈现可见的肤色变异等生理、病理现象。艾灸则现热气感;
-
踝厥
指本经经脉循行小腿部的逆冷、麻木、酸楚等症。踝厥由外邪侵犯足太阳膀胱经而致气上冲而产生。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有臂厥、骭厥、踝厥、骨厥、阳厥等名称。
-
耳衄
耳衄的病因病机:肾开窍于耳,手足少阳经脉循行耳部,故耳衄常见于肝胆火旺、肾虚火旺以及饮酒多怒之人。《冯氏锦囊》:“耳中出血,少阴火动所致。”治法:滋阴降火。方药:可用六味丸合导赤散、柴胡梅连散之类治疗。外治法:用十灰散或龙骨末吹耳中。《疡医大全》卷十三治耳衄用“白龙骨研细吹耳内。
-
耳出血水
耳出血水为病证名。《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耳出血,曰耳衄。”肾开窍于耳,手足少阳经脉循行耳部,故耳衄常见于肝胆火旺、肾虚火旺以及饮酒多怒之人。因肝胆火旺者,常有头痛烦躁,夜寐不安,口苦咽干,关脉弦数等症。治宜滋阴降火,方如六味丸合导赤散、柴胡梅连散之类。也可外治,用十灰散或龙骨末吹耳中。
-
远取
概述:远取为远道取穴的简称。又称远隔取穴、远部取穴,简称远取。与近道取穴相对。其具体应用可分为本经取穴、异经取穴等。如胃火上炎的牙痛,取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关;属少阳经头痛的偏头痛,取中渚、侠溪、率谷等穴。又称他经取穴。如鼻病取手太阴肺经的列缺;胁肋部疼痛,取手少阳三焦经的支沟等。
-
远部取穴
概述:远部取穴(distantpointselection)为取穴法之一。又如腰腿痛时,见腰脊疼痛,并沿大腿、小腿后侧放射者,属“足太阳经腰腿痛”,治疗应取足太阳经的“秩边”、“承扶”、“委中”、“承山”等穴。又称他经取穴。如胃痛取“足三里“,或取与胃相表里的脾经穴“公孙”,与胃相关的肝经穴“太冲“、心包经“内关”等。
-
远道取穴
概述:远道取穴为取穴法之一。又称远隔取穴、远部取穴,简称远取。与近道取穴相对。其具体应用可分为本经取穴、异经取穴等。如胃火上炎的牙痛,取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关;属少阳经头痛的偏头痛,取中渚、侠溪、率谷等穴。又称他经取穴。如鼻病取手太阴肺经的列缺;胁肋部疼痛,取手少阳三焦经的支沟等。
-
远隔取穴
概述:远隔取穴即远道取穴。又称远隔取穴、远部取穴,简称远取。与近道取穴相对。其具体应用可分为本经取穴、异经取穴等。如胃火上炎的牙痛,取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关;属少阳经头痛的偏头痛,取中渚、侠溪、率谷等穴。又称他经取穴。如鼻病取手太阴肺经的列缺;胁肋部疼痛,取手少阳三焦经的支沟等。
-
针灸减肥
针灸减肥是采用针刺、艾灸及耳穴疗法等多种手段,对单纯性肥胖症进行有效控制和治疗的方法。针刺至患者有酸胀感后,反复轻提重插,大幅度、快频率捻转,使患者产生较强烈针感,然后将电针仪输出线连接在针柄上,应用连续波形,电流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连续20分钟。2分钟,在有饥饿感或进食前10分钟进行较强刺激的按摩。
-
经络望诊
经络望诊为经络诊察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观察经脉循行部位在色泽、润燥及组织形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来分析是属于何经的病变。由于脏腑有病能够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的相应部位,出现种种特异的、可见的“经络现象”,故可借以诊断疾病。故宋·窦材《扁鹊心书》中日:“昔人望而知病者,不过熟其经络故也。”
-
黄帝内经明堂
《黄帝内经明堂》为书名。《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为书名。隋唐间杨上善撰注。十三卷,现存一卷。书中将古代《明堂孔穴》一书,以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为纲领,分类加注,其中十二经脉各一卷,奇经八脉合一卷。现存有手太阴肺经一卷。本书体例按经脉循行次序排列孔穴,对各穴名义均作了解释,是一部循经考穴的早期著作。
-
循摄法
循摄法为行气法之一。《金针赋》云:“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指用左手食、中、无名指平按在所针穴位的经络通路上,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上下往来轻柔循摄,以使气行加速,气至病所的行气法。
-
新编人体部位骨度针灸经穴研考集
《新编人体部位骨度针灸经穴研考集》为书名。陆善仲编。刊于1953年。主要介绍经脉循行、穴位位置和刺灸方法等。
-
小儿聋哑
小儿聋哑为病名。说明聋哑系由热病或发惊后,经络气机阻滞,致窍闭不通,不能闻声所致。经脉循行到耳部的主要有手太阳、手少阳和足少阳三经。针灸取听会、听宫、耳门、翳风、瘈脉、百会、中渚。眩晕配风池;语謇配哑门、廉泉;鼻塞配迎香、合谷。《素问·热论》:“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
气府论篇
《气府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本篇是补充《气穴论》未足之义,重点介绍手足三阳经脉气所发之穴,因手足三阳经之脉,为六腑所主,故名。文中说明各经脉气交会之处的腧穴数与分布概况。其所举之穴有属本经的,也有他经的,所以不同于现代一般以经脉循行路线为纲的叙述方法。
-
阴阳二十五人
概述:阴阳二十五人:1.《黄帝内经灵枢》篇名;土形之人,应“宫”。有少宫、上宫、大宫、加宫、左宫五种类型。有众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五种类型。按五行属性的人格分类实际上与阴阳五态人格分类是一个体系,即可归并为太阳—火型人、少阳—金型人、阴阳和平—土型人、少阴—木型人、太阴—水型人。
-
阳明头痛
《兰室秘藏·头痛门》:“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头痛而在阳明经脉循行部位者·阳明头痛:阳明头痛为三阳头痛之一。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者,均能发生头痛。
-
十四经发挥
概述:《十四经发挥》为中医针灸著作,同名古籍有2本。卷中为“十四经脉气所发篇”,依据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流注次序分别论述各经经穴歌诀相应脏腑机能、经穴部位和经脉主病等,是对元朝《金兰循经取穴图解》等书中有关十四经循行的文字详加考证,并有所发挥、补充;有明代复刻本,又被收入《薛氏医案二十四种》中。
-
神灸经纶
《神灸经纶》为书名,清·吴亦鼎撰著。成书于咸丰三年(1853年)。本书内容专论灸法,详列蓄艾、用艾、灸忌、经脉循行、穴位主治等。临床应用强调辨证论治。卷一论灸疗的方法、禁忌、灸后调养、经络循环及释周身部位名称;卷二为十二经、奇经八脉的经穴位置与灸法;作者认为“针之手法未可以言传,灸之穴法尚可以度识”。
-
经脉图考
《经脉图考》为书名。清·陈惠畴撰。书载人体“内景”、骨度分寸、要穴及经脉循行、主病、图像等。内容主要采自《类经图翼》《医宗金鉴》等有关文献。卷二-三为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经穴的部位名称和主病、图像及歌诀;卷四论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及诸部经络循行发明,对于全身各部的经络分布考证较详。
-
针刺镇痛
首先是从沿着本经循行路线部位开始的,然后逐渐扩展至身体其他部位,与对照点比较,本经各穴位耐痛阈的提高在时间上开始得早,在程度上也更为显著。经脉上针感未抵达的各穴则相对较差。针刺镇痛区域的分布为什么具有循经特征,为什么呈单侧性,为什么可被阻滞,这些现象,用神经—体液观点很难作出圆满解释。
-
针刺镇痛的经络机理
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已发现:(1)镇痛区域的分布与一定经脉的循行路线基本一致。(2)镇痛区的分布是单侧性的。起针以后一般本经各个穴位的耐痛阈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高水平,而对照部位则下降较快。(4)针刺感传对针刺镇痛作用有明显的影响,感传通达范围内的各个穴位,痛阈和耐痛阈提高的程度显著而且稳定。
-
接经行气
接经行气为行气法之一。又称循经接气法。指按照经脉循行方向在其穴位上依次针刺,以使针感向一定部位传导的方法。如针刺足三里穴,欲使针感达胃,则可从足三里、梁丘、伏兔、髀关等穴循经而上,依次针刺。也可不按穴位针刺,即其针感在哪里终止,就在哪里下针相接。
-
接经行气法
接经行气为行气法之一。又称循经接气法。指按照经脉循行方向在其穴位上依次针刺,以使针感向一定部位传导的方法。如针刺足三里穴,欲使针感达胃,则可从足三里、梁丘、伏兔、髀关等穴循经而上,依次针刺。也可不按穴位针刺,即其针感在哪里终止,就在哪里下针相接。
-
灵根
灵根的经脉循行:舌之根部称为舌本,舌之尖部称为舌尖,舌之两侧称为舌旁,舌底经筋称为舌系,舌之中部称为舌中。手少阳之筋,支者“入系舌本”;经脉中,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于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
隐性感传
隐性感传即针刺穴位时,受试者没有体察到感传路线的存在。方法是先在井穴行电脉冲刺激,受试者没有感觉到循经感传现象,然后用小型叩诊锤从原穴以上各个不同穴位水平沿经脉垂直线体表给以连续叩击。如果把这些阳性点以一条假想线连结起来,恰好与古典该经脉循行路线相吻合。它的潜在活动称为隐性感传。
-
中气穴则针游于巷
中气穴则针游于巷是形容针刺得当,刺中穴位,针感会沿着经脉循行的路线传导。《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
-
本经取穴
本经取穴(pointselectionalongaffectedchannelpointselectionalongaffectedmeridian)为取穴法之一。属远部取穴。属少阳经头痛的偏头痛,取中渚、侠溪、率谷等穴。又如腰腿痛时,见腰脊疼痛,并沿大腿、小腿后侧放射者,属“足太阳经腰腿痛”,治疗应取足太阳经的“秩边”、“承扶”、“委中”、“承山”等穴。
-
导气
概述:导气为针刺手法名。《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缓慢进针,得气后缓慢出针的方法。具有调气的作用。近人又有将促使针刺感应沿着经脉循行路线扩散的行针手法为导气法。是采用捻转等法促使针感的传导。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诸法。
-
针刺方向
针刺方向指进针时针尖所刺的方向。针刺方向的确定主要根据经脉循行走向,腧穴分布部位和针刺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选择针刺方向时应注意朝安全方向针刺,避开大血管、神经干、重要组织器官、内脏等;或朝有针感方向,朝病灶所在方向刺;或根据穴位分布部位而确定针刺方向。
-
采艾编
《采艾编》为书名。清·叶广祚编著。灸治专著。四卷。刊于康熙七年(1668年)。书载经脉循行、穴位主治、采艾考,并转录宁一玉《析骨分经》,以及内科、小儿科、妇科、外科病症的灸法。
-
循经性感觉病
循经性感觉病指在病理情况下,机体自发出现的循经性疼痛和循经性感觉异常两种经络现象的统称。此病在临床上时有发现,1959年肖友山,1964年陈克勤等人均有过报道。此病可出现于各条经脉,以膀胱经、胃经、大肠经、胆经、心包经、任脉督脉多见,而脾经、肾经、三焦经、小肠经、带脉、冲脉和阳蹻脉较少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