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三锡
张三锡为明代医家。王肯堂的弟子,曾博采群书,汇集成《医学六要》一书,首卷为《经络考》,对经络理论有所考证和发挥。世医出身,行医三十年。博采群书,著成《医学六要》,其中包括《四诊法》、《经络考》、《病机部》、《治法汇》、《本草选》、《运气略》。影响甚大,名医王肯堂称赞之,并称张为“医圣”。
-
经络考
《经络考》为书名。张三锡所辑《医学六要》之一:《经络考》为明·张三锡所辑《医学六要》之一。本书内容来自《内经》《难经》和《十四经发挥》及马莳注说,并载有图。现存有明重刻本。《经络考》([明·万历三十七年]张三锡)全文在线阅读赵献可撰《经络考》:明·赵献可撰《经络考》。见《鄞县志》。
-
张嗣泉
张嗣泉即张三锡。张三锡为明代医家。字叔承,别号嗣泉。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人。王肯堂的弟子,曾博采群书,汇集成《医学六要》一书,首卷为《经络考》,对经络理论有所考证和发挥。
-
张叔承
张叔承即张三锡。张三锡为明代医家。字叔承,别号嗣泉。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人。王肯堂的弟子,曾博采群书,汇集成《医学六要》一书,首卷为《经络考》,对经络理论有所考证和发挥。
-
脾虚呕吐
定义:脾虚呕吐为病证名。是指脾虚湿盛而致的呕吐。脾虚呕吐的治疗:脾虚呕吐治宜理脾和胃。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呕吐现常分为实呕(包括寒邪犯胃证、食积证、胃热证、外邪犯胃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暑湿证等)、虚呕(包括脾胃气虚证、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虚证等)进行辨治,详见呕吐条。
-
小儿雀目
《世医得效方》小儿雀目多“疳而得之”,以肝虚为主,故又称“肝虚雀目内障”,与成人阳虚高风雀目内障不同。参见肝疳:肝疳为病证名,五疳之一。治疗宜清肝泄热,用泻青丸加减,次用集圣丸(《幼科发挥》:黄连、干蟾、青皮、莪术、使君子、砂仁、芦荟、夜明砂、五灵脂、当归、川芎、木香)以清热除疳,健脾消积。
-
燥痰
《医学入门》卷五:“升于肺,多毛焦,面白如枯骨,咽干口燥,咳嗽喘促,名曰燥痰。”《症因脉治》卷二引张三锡曰:“如连咳数声,痰不出者,名燥痰,属肺燥,宜门冬、知母、杏仁之类为润之,香燥之药亦当忌也。”《医宗必读·痰饮》称之为气痰。参见痰证、火痰、气痰诸条。
-
医学六要
《医学六要》医学丛书。明·张三锡纂。作者认为医学要旨有六个方面,即诊法、经络、病机、药性、治法、运气。遂采辑《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历代医著与六要有关内容分别予以汇编,内容有四诊法一卷,经络考一卷、病机部二卷、本草选六卷、治法汇八卷、运气略一卷;现存明刻本,日刻本。
-
本草发明切要
《本草发明切要》为书名。《本草选》为药物学著作。明·张三锡撰,王肯堂校。本书据《本草纲目》中已载药物,选出其中的600余种,并按原书分类方法,分为山草、水草、毒草等27类。每种均记其地道、修治、气味、主治及发明等项,是《本草纲目》的一种节录本。现有明·《医学六要》刊本。
-
四诊法
《四诊法》为诊断学专著。编者分析了浮、沉、迟、数等30脉的脉象、主病,对切脉部位、脏腑分部,持脉法、平脉、病脉、相类脉、危脉、妇人脉等均有简要的论述与辨析。并重点记述五官、色脉、声诊、问病、辨舌等望、闻、问三诊,末附崔嘉彦《四言举要》。作者上本《内经》、《难经》,旁采诸家学说,参以己见编成此书。
-
本草选
《本草选》为药物学著作。一名《本草发明切要》。明·张三锡撰,王肯堂校。本书据《本草纲目》中已载药物,选出其中的600余种,并按原书分类方法,分为山草、水草、毒草等27类。每种均记其地道、修治、气味、主治及发明等项,是《本草纲目》的一种节录本。现有明·《医学六要》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