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连香薷饮
《丹溪心法》卷一:黄连香薷饮:处方:香薷500克川朴(制)250克黄连120克制法:上药哎咀。功能主治:阳暑中热,口干舌燥,小便赤短,身热目赤,脉洪体壮,一切实证。如大便泻而小便短,加苍术、泽泻、萆薢(此味要重),或加木瓜;附注:本方治上症,须 先以苏合丸灌之,候渐醒,再以本方水煎,冷服,作痫症治则不可救。
-
暑入阳明
暑入阳明暑病证型之一。见《伤寒指掌》卷四。吴坤安谓:“凡大热大渴,干呕唇燥,舌苔黄厚,六脉洪数,此暑邪入于阳明也。黄连香薷饮及益元散;大热、大渴、大汗者,白虎汤。”
-
感暑眩晕
概述:感暑眩晕为病证名,即中暑眩晕。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黄连香薷汤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黄连香薷汤:处方:香薷(三钱)厚朴(姜制.二钱)黄连(二钱)功能主治:治伏暑伤冷,霍乱转筋,心腹撮痛,四肢厥冷。如中暑搐搦,内加羌活二钱;注意:如炒煮药,莫犯铜铁器。用药禁忌:如炒、煮药,莫犯铜铁器。附注:黄连香薷散(原书卷十三)、黄连香薷饮(《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
-
羌活香薷饮
《济阳纲目》卷三:方名:羌活香薷饮组成:黄连香薷饮加羌活。主治:暑风卒中,昏冒倒仆,角弓反张,不省人事,手足或发搐搦。用法用量:水煎服。制备方法:上锉。
-
小儿秋痢
小儿秋痢为病证名。出《本草纲目》。小儿脾胃嫩弱,内为乳食所伤,秋风飒动,凉燥之邪伤及元气,以致食积热毒,蕴积而成。症见里急后重,腹痛便脓。宜用香连丸、黄连香薷饮加减。痢久,白多,便溏者,宜益黄散。
-
中暑眩晕
概述:中暑眩晕为病证名。宜用人参白虎汤、香薷饮、黄连香薷饮、消暑丸等方。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暑劳
暑劳病名。宜黄连解毒、二陈汤合方去黄柏、半夏,加贝母、桔梗、薄荷、麦冬、生地、当归、五味子,或加童便、藕汁,或用黄连香薷饮等方加减。②即暑瘵。见《增订伤暑全书》。
-
湿热眩晕
概述:湿热眩晕为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外感眩晕》。感受湿热时邪所致。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清热解暑
清热解暑为治法。指用具有清热、解暑作用的方药治疗暑热证的治法。外感暑热,临床表现头痛、身热、有汗、烦渴、小便黄赤、苔薄而黄、脉浮数等。常用药如鲜荷叶、扁豆花、青蒿、香薷、金银花、连翘、芦根、黄连等,代表方如黄连香薷饮、新加香薷饮等。针灸常选用合谷、大椎、内庭、足三里、内关等穴,针用泻法。
-
脾毒痢
脾毒痢病证名。出《婴童百问》。感受暑热之毒而致腹痛,里急后重,痢下频作。治宜清暑解毒,用白头翁汤加马齿苋,或香连丸、黄连香薷饮。
-
冒暑眩晕
概述:中暑眩晕为病证名。宜用人参白虎汤、香薷饮、黄连香薷饮、消暑丸等方。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本病症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美尼尔氏症、晕动症等)、脑性眩晕(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等)、神经官能症及贫血等病中。
-
黄连香薷散
《得效》卷二:黄连香薷散:处方:香薷散(香薷、厚朴、白扁豆)、加黄连2两。功能主治:暑疟独热,躁烦,大渴引饮,小便不利,或背寒面垢。《外科大成》本方用法:水煎熟,冷服。外感中暑泻之症,时值夏秋之令,忽然腹痛,烦闷口渴,板齿干焦,暴泻粪水,肠鸣飧泄,痛泻交作,此暑热之症,脉洪滑热重者。
-
神圣香茸散
《苏沈良方》卷四引《五脏论》:方名:神圣香茸散别名:神圣香薷饮、黄连香薷饮、黄连香薷汤、香薷饮、四味香薷饮、四物香薷饮组成:香薷穗(经霜者)1两半,新厚朴(取心)2两,川黄连2两,白扁豆1两(焙)。然必冷服者,经所谓治温以清,凉而行之是也。2.《医方集解》:此手少阴、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
-
暑瘵
病因病机及治疗:《增订伤暑全书》卷上:“盛暑之月,火能灼金,若不禁辛酒,脾火暴甚,有劳热躁扰,而火动于心肺者,令人咳嗽气喘,骤吐血衄血,头目不清,胸膈烦渴不宁…宜四物汤、黄连解毒汤、二陈汤三药内去川芎、白芍、黄柏,以贝母易半夏,加桔梗以抑之,薄荷以散之,麦冬、五味以敛之,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