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妙散
概述:二妙散同名方剂约有十七首,其中《丹溪心法》卷四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黄柏(炒)、苍术(米泔水浸,炒)各等份,具有清热燥湿之功效,主治因湿热内蕴,流注于筋骨、下肢、带脉等所致的湿热下注证,为治疗湿热下注证的常用基础方,现代常用于治疗关节炎、阴囊湿疹、阴道炎、神经性皮炎、疮肿、足癣等属湿热者。
-
三妙散
治脐中作痒,时流黄水,不痛不肿,及湿疮、湿癣。制法:为细末,煮糊为丸,梧桐子大用法用量:每服五十至七十丸,空腹姜、盐汤送下功能主治:《罗氏会约医镜》卷七方之三妙散功在清热燥湿,强壮筋骨。《仙拈集》卷二引《医方选要》方之三妙散:方名:三妙散组成:苍术(米泔浸,盐炒)5钱,黄柏(酒浸,炙)5钱,牛膝5钱。
-
汗淅疮
汗淅疮的病因病机:《外科启玄》卷九:“肥人多汗,久不洗浴,淹淅皮肤,烂成疮者,痛不可忍。”股癣则边缘常可见小丘疹、小水疱和鳞屑,中央倾向自愈,鳞屑中可查到真菌。2、糜烂而渗液不多者,可外搽二妙散油或青黛散油。
-
二美散
别名:二妙散、二妙丹处方:吴茱萸(焙)、硫黄各等分。制法:上为极细末。功能主治:癞疥脓窠间杂者。用法用量:二妙散(《仙拈集》卷四)、二妙丹(《外科方外奇方》卷三)。摘录:《外科全生集》卷四
-
小儿阴疮
小儿阴疮为病名,指小儿阴囊生疮。多为湿热之邪下注阴器所致,表现为阴囊疼痛流水,日久不瘥。治宜清热燥湿,用二妙散加味,外用川椒、荆芥、槐枝、柳枝、蛇床子煎汤洗后,用朴硝末掺之。
-
阴囊汗
是指仅外生殖器及其周围局部多汗潮湿的表现。或当归龙荟丸及二妙散俱效。《兰室秘藏》用清震汤、固真汤治阴汗,两丸如冰,前阴痿弱,小便黄,余沥臊臭,亦属湿热之症。《奇效良方》卷四十五:“前阴如冰冷,并阴汗,两脚痿软无力。”宜补肝汤。《杂病源流犀烛》卷七:“有阴囊汗者,则为肾虚阳衰,宜安肾丸、小安肾丸。”
-
养血祛风汤
功效:养血润燥,祛风利湿。苍术,黄柏是二妙散,可燥脾清热祛湿,以佐四物;《马培之医案》:方名:养血祛风汤组成:川芎8分,乌药8分,秦艽1钱半,甘草8分,大胡麻3钱,当归2钱,丹参1钱半,云苓2钱,川断1钱半,萆薢草1钱,苍耳子1钱半,白蒺藜3钱,白术1钱,桑枝3钱。用法用量:水煎,加竹沥半杯,姜汁4-5匙,合服。
-
恋眉疮
恋眉疮病名。出《外科启玄》卷七。指生于婴儿眉部的湿疮。症见:出生不久,眉间皮肤出现糜烂、流水、结痂、脱屑,其状如癣,瘙痒不止,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多由婴儿禀受遗毒所致。相当于现代的婴儿脂溢性湿疹。外治为主。可选百药煎15克,生白矾6克,研细油调搽;或黄连粉、二妙散、青黛散油调外搽。
-
大健步丸
处方:熟地(砂仁、酒煮)3两,白术(麸炒)3两,苍术(米泔浸1夜)5钱,山药1两,独活5钱,黄柏(酒炒)5钱,当归(酒炒)2两,白芍(酒炒)2两,远志肉2两,益智仁1两,香附(醋炒黑色)1两,川断2两,大茴香5钱,杜仲(盐水炒)2两,黄芩3两,虎胫骨(酥炙)1对。男子去香附,加龟板、秦艽。注意:不可妄行针灸。
-
阴汗
《杂病源流犀烛》卷七:“有阴囊汗者,则为肾虚阳衰,宜安肾丸、小安肾丸。”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阳气内虚,则寒生于中而阴中无阳,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随气泄,故凡大惊大恐大惧,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甚者则如病后产后,或大吐大泻失血之后,必多有汗出者,是岂非气去而然乎?”
-
气虚痿
气虚痿为病证名。痿证之一。见《证治汇补·痿躄章》。多由劳倦内伤、饮食失调或久病脾胃气虚,不能充养肌体所致。治以补脾益气为主。有虚热者,用补气和中汤。《医宗必读·痿》:“气虚,四君子汤合二妙散。”《张氏医通·痿痹门》:“肥白人脉沉缓或滑,恶心,胸膈不利,属气虚有痰,六君子加苍术、黄柏、竹沥、姜汁。”
-
骨痛
骨痛为症状名。《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人身之痛,或由风淫湿滞,或由血刺痰攻,浅不过肌肉皮毛,深亦止经络脏腑,若入里彻骨,作酸作疼,虽因寒因热有不同,要其损伤劳极,为至甚而无加矣。久立伤骨,骨伤之病,亦有痛者,或渐至成痿者,当受伤之初,急宜补骨脂、牛骨髓、鹿茸、骨碎补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