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方
七方:七方即大方、小方、急方、缓方、奇方、偶方、复方(重方)。例如,牙痛取合谷,腰痛取委中,痢疾取天枢、大肠俞、上巨虚等。如疟疾取大椎、陶道、后溪、间使即是。
-
急方
方剂学·急方:急方为方剂学七方之一,指治疗急病及重病的方剂。《儒门事亲》卷一:“急方之说有五,有急病急攻之急方,如心腹暴痛,两阴溲便闭塞不通,借备急丹以攻之…有气味厚药之急方,药之气味厚者,有趋于下而气力不衰也…”4.急则治标的方剂。急方如开关散、四逆汤等。适用于各种晕厥、昏迷、休克、中风等。
-
人参清肺饮
《医学入门》卷七方之人参清肺饮:人参清肺饮为方剂名,出自《医学入门》卷七方,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方之人参清肺汤。处方:地骨皮、人参、阿胶(麸炒)、杏仁(去皮尖,麸炒)、桑白皮(去粗皮)、知母、乌梅肉、炙甘草、罂粟壳(蜜炙)各等分。及肺痿劳嗽,唾血腥臭,干呕烦热,声音不出,肌肉消瘦,倦怠减食。
-
肉豆蔻散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方之肉豆蔻散:组成:肉豆蔻1枚(去壳),丁香半分,桂心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白茯苓半两,枇杷叶半分(拭去毛,炙微黄),黄耆半两,陈橘皮1分(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炮制:上药为末。功能主治:《杨氏家藏方》卷七方之肉豆蔻散主治脾虚泄泻,肠鸣不食。
-
奇方
方剂学·奇方:奇方为方剂学七方之一。《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儒门事亲》卷一:“奇方之说有二:有古之单方之奇方,独用一物是也,病在上而近者宜奇方也;适用于病因比较单纯而选用针对性较强的一个主穴进行治疗的疾病。例如,牙痛取合谷,腰痛取委中,痢疾取天枢、大肠俞、上巨虚等。
-
三仙丹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方《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沙市方)之三仙丹:处方:红升丹30g,轻粉6g,冰片1.2g。主治:腰痛。《普济方》卷二五○引《医学切问》方之三仙丹:方名:三仙丹组成:川乌半两(炒),苍术3两(米泔水浸),茴香1两,山药1两,金铃子4两(去皮核,肉炒),萆薢5钱,青盐1两,破故纸1两。
-
偶方
方剂学·偶方:偶方为方剂学七方之一。偶方是双数药物组成的方剂。《儒门事亲》卷一:“偶方之说有三,有两味相配之偶方,有古之复方之偶方,盖方之相合者也。当前一般认为病因较为复杂,需要用二种以上的双数药味来治疗的为偶方,如金匮肾气丸。针灸学·偶方:偶方为七方之一。如疟疾取大椎、陶道、后溪、间使即是。
-
缓方
方剂学·缓方:缓方为方剂学七方之一,指方剂之和缓者。有气味薄之缓方,盖药气味薄则长于补上治上,比至其下,药力已衰,故补上治上,制之以缓…”如补法中的四君子汤。主要表现为用具有补益强壮性质的穴位,增强自身免疫能力,扶正祛邪,或用穴较多,互相制约,单独直达的力量较小,或用穴适中。
-
八味地黄丸
方解:方中熟附子、桂枝温补肾阳;《医部全录》卷三三一引《体仁汇编》方之八味地黄丸:别名:加味地黄丸、八仙长寿丸、冬味地黄丸、八仙长寿丹、麦味地黄丸、麦味丸处方:熟地黄(酒蒸)8钱,山茱萸(酒浸去核,取净肉)8钱,丹皮2钱,泽泻2钱,白茯神(去皮木)4钱,山药(蒸)4钱,五味(去梗)5钱,麦冬(去心)5钱。
-
玉屑无忧散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方《专治麻痧初编》卷四方之玉屑无忧散:组成:净硼砂1两5钱,煅过寒水石5钱,净盆消3钱,飞青黛3钱,苏薄荷叶5钱,蒲黄末5钱,川黄连2钱,贯众末(生晒)2钱,玄参2钱,白云苓2钱,滑石2钱(飞),荆芥穗2钱,山豆根2钱,带壳缩砂仁2钱,生甘草2钱。或风涎壅滞,口舌生疮;
-
四妙汤
《疡医大全》卷七方之四妙汤:四妙汤为方剂名,出自《疡医大全》卷七方,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方记载的神效托里散的别名。主治痈疽发背,肠痈乳痈,无名肿毒,焮红疼痛,憎寒壮热,状若伤寒者。功能主治:《圣济总录》卷一六九方之四妙汤主治小儿麸豆疮欲出,浑身壮热,情绪不乐,不思饮食。
-
芎归汤
功能主治:《严氏济生方》卷七方之芎归汤主治产后、伤胎、崩中、金疮等失血过多而致的昏晕欲倒;恶寒,加干姜、白芍药;摘录:《普济方》卷三四五引《通真子秘方》《万病回春》卷六方之芎归汤:别名:川芎汤组成:当归尾5钱,川芎5钱。主治胎前因事跌仆,子死腹中,恶露妄下,疼痛不巳,口噤欲绝;
-
血竭膏
组成:锦纹大黄四两(一方加香附)。摘录:《中医外科学》《外科精要》卷下方之血竭膏:组成:当归(酒洗)1两,白芷1两,大黄1两(生用),黄连1两,黄柏1两,木鳖子1两(去壳),皂角1两,汉椒1两,苦参1两,杏仁1两,露蜂房1两,乳香3两,没药3两,血竭3两,乱发(男子者)1两,黄丹(水飞细者,炒,晒)6两,麻油8两。
-
四金丸
《校注妇人良方》卷七方之四金丸:四金丸为方剂名,出自《校注妇人良方》卷七方,即《丹溪心法》卷一方记载的左金丸的别名。主治肝火犯胃,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嘈杂嗳气,口苦咽干,舌红,脉弦数;《圣济总录》卷一八五方之四金丸:组成:肉苁蓉3两(酒浸1宿,焙),牛膝3两(酒浸1宿,焙),天麻3两,青盐(细研)3两。
-
玉池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方之玉池散:处方:当归、白芷、升麻、防风、甘草、地骨皮、川芎、细辛、藁本、槐花各一钱,生姜三片,黑豆三十粒。制备方法:上为细末,与寒水石1处再研,令细匀。《袖珍》卷三方之玉池散:组成:藁本(去土)、升麻、防风(去芦)、细辛、白芷、甘草节、当归、槐花、川芎、独活各等分。
-
血竭散
功能主治:《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五方之血竭散主治产后败血冲心,胸满气喘,语言颠倒,健忘失志;以及胎衣不下。《鸡峰普济方》卷十方之血竭散:组成:硇砂1分,血竭1分,没药1分,桂1分,木香1分,朱砂1分,海马1对,干漆1两,虻虫20个,龙脑1钱,水蛭14个,当归1大钱,硼砂1大钱,阿魏1大钱。用法用量:用自津唾调涂。
-
加减内固丸
概述:加减内固丸为方剂名,出自《医学入门》卷七方。处方:肉苁蓉、巴戟天、山药、山茱萸、菟丝子各三两,补骨脂二两半,石斛、胡芦巴各二两,小茴香一两,附子五钱。石斛葫芦巴各60克巴戟苁蓉山茱萸菟丝子各90克故纸75克小茴30克附子15克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主治命门火衰,元阳虚惫,阴痿不起。功在补肾壮阳。
-
扬肺利湿汤
概述:扬肺利湿汤为方剂名,出自《辨证录》卷七方。处方:桔梗、茵陈蒿、桑白皮各三钱,天花粉、猪苓各二钱,白术、茯苓、黄芩各五钱。白术15克茯苓15克桑白皮9克茵陈9克猪苓6克黄芩1.5克功能主治:主治痈疽之症,鼻塞不通,头面俱黄,口淡咽干,小便不利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当归地黄散
概述:当归地黄散为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七方。处方:当归、熟地黄、生地黄、酒白芍药、白术、茯苓、黄芪(蜜炙)各一钱,黄柏(蜜炙)、知母(蜜炙)、陈皮各八分,人参五分,甘草三分,大枣一枚,浮小麦一撮。主盗汗,气血两虚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加味苍柏散
概述:加味苍柏散为方剂名,出自《医学入门》卷七方。处方:苍术一钱,白术八分,知母、黄柏、黄芩各六分,当归、白芍药、生地黄各四分,木瓜、槟榔、羌活、独活,木通、汉防己、牛膝、甘草一分。功能主治:功能清热化湿。用法用量:加生姜三片,水煎服。运用:有痰,加竹沥、姜汁;木通、防己、牛膝引药下行及消肿湿;
-
甘胆丸
概述:甘胆丸为方剂名,出自《赤水玄珠》卷七方。处方:甘草(去皮,作二寸段,中半劈开)二两,猪胆汁五枚。甘草2两(去皮,作2寸段,中半劈开,以猪胆汁5枚,浸3日,取出火上炙干)。制法:以猪胆汁浸甘草三日,取出甘草烘干为末,炼蜜为丸。功能主治:主治食醋呛喉,咳嗽不止。用法用量:每服四十丸,临卧清茶送下。
-
山栀地黄汤
概述:山栀地黄汤为方剂名,出自《医学入门》卷七方。处方:栀子一钱二分,生地黄、赤芍药、知母、贝母、瓜蒌仁各一钱,天花粉、牡丹皮、麦门冬各五分。山栀3.6克生地芍药知母贝母瓜蒌仁各3克天花粉牡丹皮麦门冬功能主治:主治痰唾中带血,如丝如点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舌化丹
概述:舌化丹为方剂名,出自《疡医大全》卷七方。辰砂血竭硼砂乳香(去油)没药(去油)雄黄蟾酥(人乳浸化)轻粉冰片麝香各等分制法:上药为细末,用人乳捣和为丸,小麦大。功能主治:主治疗疮,无名肿毒。用法用量:每服三丸,噙化,出汗自消,如无汗再饮热酒催之。
-
四味香连丸
下痢色黑用大黄,色紫用地榆,色红用黄芩,色淡用生姜,色白用肉桂,色黄用山楂,水泄用罂粟壳,痛甚用木香、栀子,各煎汤送下。《医学入门》卷七方之四味香连丸:处方:黄连(炒)300克大黄(酒煨)120克木香60克槟榔30克制法:上药为末,糊丸如绿豆大。
-
龟柏丸
《医学入门》卷七:龟柏丸:处方:龟版60克侧柏叶45克芍药45克椿根皮23克升麻香附各15克制法:上药为末,粥糊为丸。并治麻风疮痒见血。摘录:《医学入门》卷七方出《丹溪心法》卷二,名见《医学入门》卷七:方名:龟柏丸别名:椿皮丸组成:龟版2两,侧柏叶1两半,芍药1两半,椿根皮7钱半,升麻5钱,香附5钱。
-
加味清心饮
概述:加味清心饮为方剂名,出自《世医得效方》卷七方。处方:石莲子、茯苓各一两,益智仁、麦门冬、远志(姜汁炒)、人参各半两,石菖蒲、车前子、白术、泽泻、炙甘草各二分。上药锉散。功能主治:功能清心利尿,健脾祛湿。主治心中客热烦躁,小便赤浊肥脂。每服9克,加灯心12茎,水煎服。
-
九味安肾丸
补骨脂、小茴香、胡芦巴、川楝子肉、续断、桃仁、杏仁、山药、茯苓各等分。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盐汤送下。功能主治:《医学入门》卷六方之九味安肾丸主治肾虚腰痛,目眩耳聋,面黑羸瘦。《医学如门》卷七方之九味安肾丸:处方:破故纸乳香葫芦巴川楝肉续断桃仁杏仁山药茯苓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
-
木贼散
处方:木贼苍术蒺藜防风羌活川芎甘草功能主治:治眼出冷泪,属子实证者。摘录:《证治准绳·类方》卷七方出《三因》卷十二,名见《直指》卷十四:组成:木贼草不以多少(烧存性)。附注:《普济方》引《瑞竹堂方》本方用法:为末,空心热酒调下,沸汤调服亦可。用法用量:每服2钱,浓煎枣汤调下。主治:眼有冷泪。
-
宁肺汤
制法:加生姜五片,水煎,食后服。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七《杨氏家藏方》卷八方之宁肺汤:组成:人参(去芦头)半两,白术半两,当归(去芦头,洗,焙)半两,熟干地黄半两,芎藭半两,白芍药半两,甘草(炙)半两,麦门冬(去心)半两,五味子半两,桑白皮半两,白茯苓(去皮)半两,阿胶1两(蚌粉炒)。
-
七枣汤
用法用量:用水250毫升,加生姜7片,大枣7个,煎至200毫升。2.《瘴疟指南》:是方用大附子去寒痰,且能引上焦之阳气下入至阴,以成天地之交泰。功能主治:《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七枣汤治脾胃虚弱,内受寒气,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胁胀满,脐腹疔痛,心下气逆,腹中虚呜,呕吐恶心,胸膈痞闷,困倦少力,不思饮食。
-
人参清肌散
摘录:《寿世保元》卷四《医学入门》卷七方之人参清肌散:组成:人参2钱,白术1钱5分,白茯苓3钱(去皮),当归2钱,赤芍2钱,柴胡8分,半夏2钱,葛粉2钱,甘草8分主治:男妇气虚,无汗潮热者。各家论述:《医方集解》:此足少阳、阳明药也。四君以补阳虚,归、芍以调阴血,半夏和胃而行痰,柴、葛升阳而退热。
-
仁熟散
概述:仁熟散为方剂名,出自《医学入门》卷七方。处方:柏子仁、熟地黄各一钱,人参、五味子、枳壳、山茱萸、肉桂、菊花、茯神、枸杞子各七分半。人参枳壳五味子桂心山茱萸甘菊花茯神枸杞子各22克柏子仁熟地各30克制法:上药研末。功能主治:主治胆虚易惊,或不得眠。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服6克,温酒调服。
-
仓卒散
摘录: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古今医鉴》卷十《三因》卷七方之仓卒散:别名:夺命散组成:山栀子49个(烧半过),附子1枚(炮)。功能主治:《三因》卷七方之仓卒散主治寒疝入腹,心腹卒痛;及小肠膀胱气绞刺,脾肾气攻,挛急极痛不可忍,屈伸不能,腹中冷,重如石,白汗出。附注:夺命散(《普济方》卷二十四)。
-
三才封髓丹
《医学发明》卷七方之三才封髓丹:别名:三才封髓丸处方:天门冬(去心)、熟地黄、人参各半两,黄柏三两,砂仁一两半,炙甘草七钱半。滋阴降火,养血固精。治阴虚火炎,梦遗失精,头晕目眩,腰膝无力,嗌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功能主治:《症因脉治》卷二方之三才封髓丹主治肾经咳嗽,真阴涸竭者。
-
三香散
摘录:《痧胀玉衡》卷下《医学入门》卷七方之三香散:处方:沉香紫苏白豆蔻各等分制法:上药共为细末。2.1克,柿蒂煎汤调下。附注:如无川椒,以荜茇代之亦可。《朱氏集验方》卷一方之三香散:方名:三香散组成:檀香1钱,麝香2钱,穿山甲3钱(酒炙),没药3钱,白胶香5钱,红曲5钱,川乌2钱,全蝎1钱(草乌炒,去乌)。
-
上下甲丸
处方:上甲(即鳖甲)下甲(即龟版)各30克侧柏叶瓜蒌仁半夏黄连黄芩黄柏各15克功能主治:治虚劳阴虚火旺,咳嗽咯血,痰稠色黄者。摘录:《医学入门》卷七方出《丹溪心法》卷三,名见《医学入门》卷七:方名:上下甲丸组成:鳖甲1两,龟版1两,侧柏、瓜蒌子、半夏、黄连、黄芩、炒柏。主治:劳热,食积,痰。
-
升麻顺气汤
升麻1.4克葛根防风白芷黄耆人参各3克白芍药1.8克甘草苍术各1.5克功能主治:《医学入门》卷六方之升麻顺气汤主治忧思饮食失节,面色黧黑,心悬如饥,不欲饮食,气短而促。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主治:《医学入门》卷七方之升麻顺气汤主治忧思饮食失节,面色黧黑,心悬如饥不欲食,气短而促。
-
双补丸
《世医得效方》卷七方之双补丸:组成:鹿角胶二两,沉香、泽泻(切块,蒸)各半两,覆盆子、茯苓(去皮)、人参、木瓜、炒薏苡仁、炙黄芪、熟地黄、肉苁蓉(酒浸)、菟丝子(酒浸蒸)、五味子、炒石斛、当归(去尾,酒浸)各一两,麝香一钱。如心气虚,茯苓汤送下;如心气烦躁不得眠,酸枣仁汤送下;小便多,益智汤送下。
-
汤泡散
功能主治:《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方之汤泡散主治肝经不足,风热上攻,眼目赤涩,睛疼睑烂,怕日羞明,夜卧多泪,时行暴赤,头疼眩晕,视物不明,渐生翳膜。
-
乌药散
《普济方》卷二五六引《卫生家宝》方之乌药散:方名:乌药散组成:乌药6两半(去皮心,切片子),白芷6两,白术2两半,苍术3两(米泔浸1宿,切片子),甘草6两半(炒),青橘皮6两(去瓤)。《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乌药散:组成:天台乌药、香附子(破,用白者)、高良姜、赤芍药各等分。如心腹疼痛,入酒煎;
-
五花丸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抚顺方)之五花丸:方名:五花丸组成:党参1两,槟榔2两,蓼实6两,阿魏2两,芦荟2两,文术2两,川朴2两,麦芽4两,神曲4两,山楂4两,香附4两,三棱2两,炙草2两,白术6两,胡连4两,木香2两,青黛2两,白苓4两,使君子4两。
-
五虎粉
概述:五虎粉为方剂名,出自《疡医大全》卷七方。用小铁锅安定,先将消矾末堆锅底中心,用手指捺1窝,再将朱、雄末倾放消、矾窝中,又以手指捺1窝,再将水银倾放朱、雄窝中,上用瓷器平口碗1只盖定,外以盐泥周围封固,放炭火上,先文后武,升3炷香火,则药上升矣,离火冷定,去泥开看如沉香色为佳,研细,瓷瓶密贮。
-
内托复煎散
《医学入门》卷七方之内托复煎散:组成:地骨皮、黄芪、白芍药、黄芩、白术、茯苓、人参、甘草、当归、防己、肉桂各一两,苍术一斤,防风三两。先煎苍术1斤,用水5升,煎至3升,去术滓,入前药12味,再煎至3-4盏,绞取清汁,作3-4服,终日服之;附注:内托复煎汤(《疡科选粹》卷二)、内外复煎散(《洞天奥旨》卷十四)。
-
四色散
概述:四色散为方剂名,出自《疡科选粹》卷七方。组成:黄连、黄柏各三两,赤小豆、绿豆粉各一两,紫草、寒水石、漏芦各七钱。制备方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功能清热凉血解毒。主治热疮遍发,脓血赤烂;及火丹,或如火烧。用法用量:香油调搽患处,日三次。
-
生化六和汤
概述:生化六和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七方之生化六和汤:组成:川芎二钱,当归四钱,炮姜、炙甘草、陈皮、藿香各四分,砂仁六分,茯苓一钱,生姜三片。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七方之生化六和汤功能生新化瘀,化湿和胃。主治产后血块痛未除而患霍乱者。
-
三香膏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方之三香膏:处方:轻粉、乳香、松香各等分。用法用量:为细末,香油调稠,用夹纸一面以针密刺细孔,将药夹搽纸内,先以葱汤洗净患处,将药纸有针孔一面对疮贴之,三日一换。主治:远年近日,一切臁疮溃烂至骨疼痛。
-
小泽兰丸
《千金翼》卷七方之小泽兰丸:方名:小泽兰丸组成:泽兰9分(取叶熬),芜荑3分(熬),藁本3分,厚朴3分(炙),细辛3分,人参3分,柏子仁3分,白术3分,蜀椒1两(去目闭口者,汗),白芷1两,干姜1两,食茱萸1两,防风1两,石膏2两,桂心半两,当归7分,芎7分,甘草(炙)7分(一方有芍药1两)。主治妇人产后虚损。
-
小升丹
概述:小升丹为方剂名,出自《疡医大全》卷七方。别名:三仙丹处方:水银一两,明矾、火硝各一两二钱。制法:为末,入锅内,用瓷碗一具(先用生姜片擦碗内外,以防碗炸)盖定,碗口以潮皮纸捻挤定,碗底用泥封固,炭火炼制,约三炷香,停火候冷,刮下碗内药,为细末。
-
中西医学入门
《中西医学入门》即《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清·唐宗海撰。本书将《内经》中的医学理论归纳为阴阳、脏腑、营卫、经脉、全体总论、诸病、望形、问察、诊脉、气味阴阳、七方十剂等20余类,予以撮要和注释。书中除引中医理论外,兼采西医生理解剖图说加以发挥,内容虽有附会之论,但在沟通中西医学方面,具有一定影响。
-
内托芪柴汤
概述:内托芪柴汤为方剂名,出自《医学入门》卷七方。别名:内托黄芪柴胡汤。组成:黄芪二钱,柴胡、土瓜根(酒洗)各一钱,羌活五分,连翘一钱半,肉桂三分,生地黄、黄柏各二分,当归尾七分半。用法用量:酒一盏、水二盏煎热服。功能主治:主治疮生腿内近膝股,或痈或附骨疽初起,肿痛势大,属足太阴经或足厥阴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