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竹
概述:小竹为经穴别名:1.眉冲穴;眉冲穴位于头部,额切迹直上人发际0.5寸。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额动脉分支分布。本穴禁用灸法。攒竹穴具有清热明目,祛风通络的作用。治疗头痛面瘫可平刺透鱼腰0.5~研究进展:针刺麻醉:据报道针刺攒竹,对眼部及内脏手术均有良好针麻效应。
-
簝叶竹根
《*辞典》:簝叶竹根:出处:《重庆草药》拼音名:Li oY Zh Gēn别名:簝叶根(《分类草药性》)。节间平滑无毛,圆筒形或基部一侧微具沟槽,长约5~生境分布:自生房屋周围,间有栽培。分布四川。熊笹(为日本九州岛岛岛岛产之山白竹)之水浸液小量能兴奋离体蛙心,大量则抑制之,并有降压、利尿、兴奋离体肠管之作用。
-
韭子汤
《医统》卷六十四:韭子汤:处方:韭菜子1撮。功能主治:虫牙。用法用量:用碗足盛之,以火烧烟,用小竹梗将下截破4开,纸糊密如喇叭样,引烟熏其蛀齿。如下牙蛀者,以韭子煎浓汤漱之。摘录:《医统》卷六十四《医心方》卷十三引《小品方》:方名:韭子汤组成:韭子1升,龙骨3两,赤石腊3两。主治:失精。
-
天花散
天花粉生干地黄各30克葛根麦门冬(去心)五味子各15克甘草7.5克制法:共为粗末。附注:方中诸药用量原缺,据《医学正传》补。用法用量:薄荷、灯心汤调服;《古今医鉴》卷十五方之天花散:组成:天花粉1钱半,白芷1钱,乳香2分,没药5分,赤芍药1钱7分,贝母7分,归尾1钱,金银花3钱,穿山甲(炒黄色)1钱2分。
-
造化争雄膏
《疡科选粹》卷八:方名:造化争雄膏别名:五养保真膏组成:炼松香(用小竹甑1个,用粗麻布1层,用明肥松香放其上,安水锅上蒸之,俟松香溶化,淋下清净者,初倾入冷水中,又以别水煮2-3滚,又倾入水中,如此数次后,复用酒如前煮之,俟其不苦不涩为度;恶毒痈疽顽疮,一切无名疔肿。
-
蒴藋蒸汤
《千金》卷十八:方名:蒴藋蒸汤组成:蒴藋根叶(切)3升,菖蒲叶(切)2升,桃叶皮枝(锉)3升,细糠1斗,秫米3升。主治:皮虚,主大肠病,寒气关格;皮肤一切劳冷。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蒴藋治寒痹拘急,菖蒲通利九窍,桃叶辟邪散血,糠米蒸发肉腠,共襄作汗之功也。
-
草丹散
处方:黄虢丹2钱半,硇砂半钱,巴豆肉10个(纸压去油)。制法:上同入罐子中,以慢火熬3-4沸,取下,续研细石灰3钱和毕。功能主治:酒渣鼻并鼻上赘肉,面粉刺、雀斑。用法用量:酒渣,鹅毛蘸扫红处,每日1次;粉刺、雀斑,小竹杖挑药点,才见微肿便洗去;摘录:方出《直指》卷二十一,名见《医统》卷六十二
-
蟾蜍毒
蟾蜍毒为蟾蜍(Bufovulgaris)毒腺分泌的白色粘稠毒液。通过威兰德(H.O.Wieland)和小竹无二雄的研究,其化学结构已阐明,它是甾类苷和辛二酰精氨酸等多种成分的结合物。主要的是蟾毒配基B酯、蟾蜍精(bufagin)、华蟾毒配基(cinobufa-gin),蟾蜍毒配基(gamabufogenin)。
-
夏绿林
夏绿林是指夏季生长绿叶,而冬季寒冷时期出现落叶的阔叶树构成的植物群落,这种季节变化多在温带北部附近。因此,林下一般明亮,灌木、小竹类、草本植物层等特别发达。在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是超越高山森林限界线的岳桦(Betulaermanii)、马氏桤木(Alnusmaximowiczii)、松村花楸(Sorbusmatsumurana)等的群落。
-
新小竹属
中文名新小竹属拼音名xinxiaozhushu拉丁名Neomicrocalamus中国植物志09(1):44属下物种西藏新小竹、新小竹
-
竹杖
概述:竹杖为经外奇穴名。《肘后备急方》:“葛氏治卒腰痛诸方,不得倪仰方,正立倚小竹,度其人足下至脐,断竹,及以度后,当脊中,灸竹上头处,随年壮。”《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所载之血愁穴,位于“第十四椎骨上”,位与本穴近似。主治腰痛、便血、吐血、衄血、痔疮、脱肛、阴挺、小便不利;刺灸法:艾炷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