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金翼方
概述:《千金翼方》为中医方剂著作。唐·孙思邈撰。载述包括《神农本草经》在内的几百种药物的性味功用、主治产地、采制及七情忌宜等。是其晚年获见张仲景《伤寒论》之后加以深入研究,开创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研究方法之先河。卷十一阐述胚胎发育、产育及小儿杂病。三十禁经(祝由科)。
-
蒺藜苗
《*辞典》:蒺藜苗:出处:《纲目》拼音名:J L Mi o别名:蒺藜蔓(《千金翼方》)来源: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茎叶。归经:《本草经疏》:入肝。功能主治:治痈肿,疥癣,风痒,鼻塞。(《千金方》)临床应用:①治疗慢性气管炎取刺蒺藜全草(每人每日1两),洗净、切碎,水浸24小时。7例用蜜丸,仅1例好转,6例无效。
-
霹雳煎
《千金翼方》卷十九:方名:霹雳煎组成:好浓蜜1盏,盐1大钱。用法用量:内肛肠中,不过三,必通。《杨氏家藏方》卷四:方名:霹雳煎组成:白沙蜜。主治:气虚人大便秘涩不通,或已服润肠药未通者。制备方法:煎炼熬成膏,如饧相似。《魏氏家藏方》卷七:方名:霹雳煎组成:北枣1枚(去核,实以轻粉,用麻布扎定)。
-
顾武军
顾武军,1942年7月出生,江苏省阜宁县人。学医时间:1960年9月从医时间:1966年7月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张景岳、李时珍、张石顽、王清任、叶天士、吴鞠通、张锡纯、徐汉江、曹筱晋、周仲瑛、陈亦人。对发展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建言献策:(1)中医药要发展,关键在继承,只有继承好,才能发展好。
-
十七椎
经外奇穴——十七椎的位置经外奇穴——十七椎的位置十七椎穴的取法:俯卧位,先取与髂嵴相平的腰阳关,再向下一个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取穴。十七椎穴主治病证:十七椎主治腰痛,腰骶痛,腿痛,下肢痿痹,下肢瘫痪,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转胞,遗尿、肛门疾患,坐骨神经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灸法:可灸。
-
十七椎穴
经外奇穴——十七椎的位置经外奇穴——十七椎的位置十七椎穴的取法:俯卧位,先取与髂嵴相平的腰阳关,再向下一个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取穴。十七椎穴主治病证:十七椎主治腰痛,腰骶痛,腿痛,下肢痿痹,下肢瘫痪,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转胞,遗尿、肛门疾患,坐骨神经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灸法:可灸。
-
风穴
风穴指穴名中凡有“风”字的穴位。一般都能治疗风邪(包括外风、内风)为患。《千金翼方》:“凡一切中风,服药益剧者,但是风穴,皆灸之三壮,神良。”
-
明堂经图
《明堂经图》为书名。唐·孙思邈撰。见《千金翼方》。图佚。
-
晴明
晴明为穴名。为手太阳、足太阳、足阳明、阳蹻脉、阴蹻脉的交会穴。主治眼目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胬肉攀睛、泪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视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结膜炎、泪囊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角膜炎、电光性眼炎、早期轻度白内障、近视、远视、面神经麻痹、心动过速等。
-
新肋头
新肋头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胸部,胸骨两侧,第一、二肋间各1穴,第二、三肋骨间各1穴。左右计4穴。主治瘕癖、肋间神经痛、胸膜炎、支气管炎、喘息、呃逆、呼吸困难等。一般每穴灸3~7壮。
-
火疮
火疮为病名。见《千金翼方》卷二十。又名火烧疮、汤泼火烧。重者损害面积大而深,皮焦肉烂,热毒炽甚,耗伤体内阴液。甚则热毒内攻,出现口渴、发热、神昏、便秘、小便不利等症。轻者只须外治,用地榆、大黄等量,冰片少许研末,香油调敷。选用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羚羊钩藤汤等。若病久体弱者宜补气养血,用八珍汤。
-
孔子枕中散
概述:孔子枕中散为方剂名,出自《千金翼方》卷十六方,即《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方记载的孔子大圣知枕中方的别名。别名:孔子枕中散、孔圣枕中丹、枕中方。组成:龟甲、龙骨、远志、菖蒲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用法用量:每服一方寸匕,水或酒送下。功能主治:功能补心肾。主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
-
下志室
主治腹痛,腰痛,泄泻,膀胱炎,肠炎,下肢酸痛,小便不利,遗尿,膀胱寒,腹泻等。拼音:xiàjíshù代号:EX-B5下极俞的别名:十五椎(《千金翼方》)下极之俞(《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下志室(《中医药学名词(2004)》)出处:《备急千金要方》:第十五椎下名下极俞。下极俞配肾俞、中极、气海、三阴交,治遗尿。
-
伤寒论附余
清·王丙撰。2,论太阳病各主要方剂用法;5,谈其他各经病状及治法;本书经陆懋修校正,改名《校正王朴庄伤寒论注》。此外,王氏于本书后复有《伤寒论附余》2卷,列述冬温、温疟、风温、温毒、湿温、寒疫诸病,并附《伤寒例新注》、《读伤寒论心法》、《迥澜说》、《时节气候诀病法》各一卷,亦均经陆氏校正。
-
十七椎下
经外奇穴——十七椎的位置经外奇穴——十七椎的位置十七椎下穴的取法:俯卧位,先取与髂嵴相平的腰阳关,再向下一个腰椎棘突下的凹陷处取穴。十七椎下穴主治病证:十七椎主治腰痛,腰骶痛,腿痛,下肢痿痹,下肢瘫痪,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转胞,遗尿、肛门疾患,坐骨神经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
炙龟甲
宋代增加了酥炙、醋炙(《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酒制(《圣济总录》)、酒醋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煅制(《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童便制(《疮疡经验全书》)等方法。龟甲的炮制研究:龟甲主含骨胶原,多种氨基酸,如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等;
-
制龟甲
宋代增加了酥炙、醋炙(《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酒制(《圣济总录》)、酒醋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煅制(《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童便制(《疮疡经验全书》)等方法。龟甲的炮制研究:龟甲主含骨胶原,多种氨基酸,如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等;
-
酥龟甲
宋代增加了酥炙、醋炙(《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酒制(《圣济总录》)、酒醋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煅制(《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童便制(《疮疡经验全书》)等方法。龟甲的炮制研究:龟甲主含骨胶原,多种氨基酸,如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等;
-
烧伤·脾虚阴伤证
定义:烧伤·脾虚阴伤证(burnwithpatternofspleendeficiencyandyininjury)是指脾虚阴伤,以火毒已退,脾胃虚弱,阴津耗损,面色萎黄,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口干少津,或口舌生糜,舌质暗红而干,舌苔花剥或光滑无舌苔,脉细数为常见症的烧伤证候。舌淡,苔白腻,脉弱。又名火烧疮、汤泼火烧、汤火伤、水火烫伤。
-
烧伤·气血两虚证
定义:烧伤·气血两虚证(burnwithqi-blooddeficiencypattern)是指疾病后期,气血两虚,以火毒渐退,低热或不发热,精神疲倦,气短懒言,形体消瘦,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自汗,盗汗,创面肉芽色淡,愈合迟缓,舌质淡,舌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为常见症的烧伤证候。又名火烧疮、汤泼火烧、汤火伤、水火烫伤。
-
烧伤·火毒内陷证
定义:烧伤·火毒内陷证(burnwithpatternoffire-toxinsinkinginward)是指火毒内陷,以壮热不退,口干唇燥,躁动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绛红而干,舌苔黄或黄燥,或焦干起刺,脉弦数为常见症,并可内传各脏腑出现危象的烧伤证候。舌红绛、脉细数为热毒伤阴之象。又名火烧疮、汤泼火烧、汤火伤、水火烫伤。
-
眼科秘诀
682年),号孙真人,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我国最早的理法方药俱备的中医药文献之一。1984年江苏科技出版社发行的《眼科阐微》附篇《眼科秘诀》刊印本分析,可能本书与《银海精微》同样,均属后代医家假托孙氏之名所作的眼科专著。
-
甄立言
尝治愈御史大夫杜淹之风毒流肿病,预言其必不治;又治愈尼僧明律虫疾,名噪内外。著《本草音义》、《古今录验方》等,均未见行世。参见甄权:甄权为唐代著名针灸学家。曾奉旨与司马德逸、谢秀卿、甄立言等共同修订《明堂》,为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所采用。还撰有《针灸钞》《针方》《明堂人形图》等。
-
甄权
甄权为唐代著名针灸学家。许州扶沟(今属河南)人。因母病与弟弟发奋学医,攻读医书,成为名医,尤长针灸之术。曾奉旨与司马德逸、谢秀卿、甄立言等共同修订《明堂》,为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所采用。其所著有《针经钞》、《明堂人形图》、《针方》及《脉经》,均未见行世。
-
燥湿痔
燥湿痔病名。指肛门周围所生之赘生物,出《千金翼方》卷二四。有:“燥湿痔,痔有雌雄者。”相当于外痔,证治详见该条。
-
伤寒论注
概述:《伤寒论注》为伤寒著作。刊本颇多,195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伤寒来苏集》排印本。清·王丙撰。此外,王氏于本书后复有《伤寒论附余》2卷,列述冬温、温疟、风温、温毒、湿温、寒疫诸病,并附《伤寒例新注》、《读伤寒论心法》、《迥澜说》、《时节气候诀病法》各一卷,亦均经陆氏校正。
-
千金方
《千金方》为书名,统指《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撰于7世纪中期。卷21消渴、淋闭等症;卷22疔肿痈疽;30针灸孔穴主治。“总篇二百三十三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内经》以后、唐代初期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卷十八至卷二十杂病;
-
千金宝要
《千金宝要》为书名。六卷(又有八卷本或十七卷本,后本系析篇为卷)。宋·郭思编。作者取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的简、便、验方及针灸法汇编而成。内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其中医论一篇,系摘录《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关病机、制药等内容编成。本书除木刻本外,另有陕西耀县药王山的石刻拓印本。
-
胎
胎①通常指已成形至出生前的胎儿。《文中子·九守》:“四月而胎。”②指妊二月的胎儿。《千金翼方》卷十一:“凡儿在胎,一月胚,二月胎……”
-
手太阳穴
手太阳穴为经外奇穴名。1.《备急千金要方》:“手太阳穴,手小指端。灸随年壮,治黄疸。”2.《千金翼方》:“鼻中拥塞,针手太阳,入三分,在小指外侧后一寸白肉际宛宛中。”位于手小指尺侧缘,平指尖后1寸处。主治鼻塞。
-
神志不定
神志不定证名。神志异常症之一。见《千金翼方》卷十六。多因心气不足所致。兼见惊悸恐怖,恍惚健忘等证。治宜安神定志,用定志丸、宁志膏、《千金》镇心圆等方。
-
曲眉
概述:曲眉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与印堂穴同。《中国针灸学词典》记载印堂为经穴名(YìnTángGV29)。出《针灸大成》。正坐仰靠或仰卧取穴。主治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目赤肿痛、重舌、呕吐、产妇血晕、子痫、急慢惊风、不寐、颜面疔疮、三叉神经痛等。刺灸法:沿皮刺0.5~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胚
胚妇产科名词。指妊娠一月内的胎儿。《千金翼方》卷十一:“凡儿在胎,一月胚,二月胎,……。”
-
肋头
概述:肋头为经外奇穴名。《千金翼方》:“治瘕癖,患左灸左,患右灸右,第一屈肋头近第二肋下即是灸处,第二肋头近第三肋下向肉翅前亦是灸处。”主治瘕癖,咳嗽,哮喘,呃逆,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等。肋头穴位于胸骨两侧缘,当第一及第二肋骨头下缘处,左右共4穴。刺灸法:刺法:一般斜刺0.3~灸法:可灸艾炷灸3~
-
颈中
概述:颈中:1.经外奇穴名;2.经穴别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颈后部,项部肌肉隆起外缘入后发际1寸的凹陷,与胸锁乳突肌终止部乳突下凹陷连线之中点直下2寸处。主治半身不遂、蛔虫病等。一般直刺0.5~出《千金翼方》。
-
季肋
季肋即季胁。《针灸大全》作章门之别名。脾的募穴;八会穴之脏会;又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有健脾消痞、利腰强膝的作用。如口干、食噎、呕吐、饮食不化、脘腹胀满、癖块积聚、肠鸣泄泻、久痢不止、大便秘结、羸瘦、疝气、血尿、白浊、腰痛、中风、胸胁支满、惊风、咳嗽、喘息、四肢懈惰、黄疸、脾痈等。
-
镇心省睡益智方
处方:远志1.5千克(去心)益智子菖蒲各250克制法:上三味,捣筛为数。功能主治:治惊悸,嗜眠,健忘。摘录:《千金翼方》卷十六《千金翼》卷十六:方名:镇心省睡益智方组成:远志50两(去心),益智子8两,菖蒲8两。主治:心风,风湿多眠,狐惑多眠。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醇酒送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产后小便不利
肾虚者,兼见腰膝酸痛,健忘,面色晦暗等,治宜温阳化气行水,方用肾气丸。气机阻滞者,兼见精神抑郁,两胁胀痛,烦闷不安,治宜理气行滞,佐以利尿,方用木通散(木通、滑石、葵子、槟榔、枳壳、甘草),另用盐于脐中填平,葱白捣一指厚,安盐上,以艾柱放葱上,炙之觉暖气人腹内,难忍为止,小便即通。
-
牛脾
《*辞典》:牛脾: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Ni P 别名:牛连贴(《滇南本草》)。功能主治:健脾消积。②《滇南本草》:水牛连贴,健肿开胃,消积磨宿食,宽中醒脾,消痞满、胸胀。附方:①治小儿脾胃不好,或吐或泻,伤食不思饮食,面黄肌瘦,目无睛光:水牛连贴(新瓦焙黄色)一两,鸡肫皮(焙黄色)一两。
-
小泽兰丸
《千金翼》卷七方之小泽兰丸:方名:小泽兰丸组成:泽兰9分(取叶熬),芜荑3分(熬),藁本3分,厚朴3分(炙),细辛3分,人参3分,柏子仁3分,白术3分,蜀椒1两(去目闭口者,汗),白芷1两,干姜1两,食茱萸1两,防风1两,石膏2两,桂心半两,当归7分,芎7分,甘草(炙)7分(一方有芍药1两)。主治妇人产后虚损。
-
竹茹灸
竹茹灸为灸法之一。是刮取竹皮为丸以施灸的方法。《医心方·卷十八》引葛洪语:“刮竹皮及纸皆可为丸”用来施灸。《千金翼方》:“刮竹箭上取茹作炷,灸上二七壮。”
-
第二十二椎
第二十二椎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第五腰椎棘突平开1.5寸。主治腰背不便、筋挛痹缩、虚热等。一般灸随年壮。
-
𧿹趾表横纹
𧿹趾表横纹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𧿹趾背侧,趾节横纹之中点。左右计2穴。主治淋病、睾丸炎、肠疝痛、腰痛。一般针0.2~0.3寸;可灸。
-
谢秀卿
谢秀卿为隋唐时针灸学家。参见甄权:甄权为唐代著名针灸学家。许州扶沟(今属河南)人。因母病与弟弟发奋学医,攻读医书,成为名医,尤长针灸之术。曾奉旨与司马德逸、谢秀卿、甄立言等共同修订《明堂》,为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所采用。还撰有《针灸钞》《针方》《明堂人形图》等。
-
大巖蜜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大巖蜜汤:别名:大岩蜜汤处方:干地黄、当归、独活、甘草、芍药、桂心、细辛、小草各二两,吴茱萸一升,干姜三两。制法:上药为粗末用法用量:水煎去滓,入蜜五合重煮,分三次服。《千金翼方》不用蜜。飞尸遁注,发作无时,发即抢心胀满,胁下如锥刺,并治少阴伤寒。
-
瓜丁
概述:瓜丁为中药名,出自《千金翼方》,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瓜蒂之别名。性味归经:苦,寒,有毒。2.治湿热黄疸。化学成分:本品含苦味成分:葫芦素B、E、D,异葫芦素B,葫芦素B-2-葡萄糖苷等。能增加肝糖原及防止脂肪变性,临床观察证明,瓜蒂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抗肿瘤,类似转移因子的作用。
-
朴硝荡胞汤
概述:朴硝荡胞汤为方剂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二方。别名:荡胞汤。组成:朴硝、牡丹皮、当归、大黄、桃仁各三铢,细辛、厚朴、桔梗、赤芍药、人参、茯苓、桂心、甘草、牛膝、陈皮各一铢,虻虫、水蛭各十枚,附子六铢。用法用量:酒、水煎,分四次(昼三夜一)服,覆被取汗。功能主治:主治妇人不孕。
-
麸炒僵蚕
宋代增加了姜汁制(《博济方》)、面炒制(《脚气治法总要》)、酒炒、灰炮(《小儿药证直诀》)、麸炒、蜜制、盐制(《圣济总录》)、油制(《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炮制方法。用于肝风夹痰,惊痫抽搐,小儿急惊,破伤风,中风口涡,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发颐痄腮。麸炒僵蚕疏风解表之力稍减,长于化痰散结。
-
炒僵蚕
宋代增加了姜汁制(《博济方》)、面炒制(《脚气治法总要》)、酒炒、灰炮(《小儿药证直诀》)、麸炒、蜜制、盐制(《圣济总录》)、油制(《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炮制方法。用于肝风夹痰,惊痫抽搐,小儿急惊,破伤风,中风口涡,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发颐痄腮。麸炒僵蚕疏风解表之力稍减,长于化痰散结。
-
烧伤·火毒伤津证
定义:烧伤·火毒伤津证(burnwithpatternoffire-toxininjuringfluid)是指火毒伤津,以壮热烦躁,口干喜饮,便秘尿赤,舌质红绛而干,舌苔黄或黄燥,或舌光无苔,脉洪数或脉细数为常见症的烧伤证候。火热内盛,肠道津液亏耗,则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皆为热邪内侵之象。又名火烧疮、汤泼火烧、汤火伤、水火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