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针灸学
《中国针灸学》为书名。1.承淡安编著。对针灸疗法的理论和应用以及现代研究成果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本书为作者《中国针灸学讲义》的改编本。内容分针科学、灸科学、经穴学、治疗学四篇,以经穴和治疗为主。病症采用中西医病名对照,吸取近代研究成果,融汇古今,便于学习参考。2.程莘农主编。
-
李鼎
李鼎为现代针灸学家。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进上海市公费医疗中医门诊所,后转上海中医学院,长期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著作有《中国针灸学概要》、审订《中国针灸学》及《新编中国针灸学》等。主编《经络学》和国际针灸水平考试《针灸学》等。以《针灸学释难》一书更具卓见。
-
陆瘦燕
陆瘦燕为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后悬壶沪上,与夫人朱汝功共创“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弘扬国术。又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委委员。其针灸手法中有“烧山火”、“透天凉”之补泻手法,并对之进行研究,又提倡温针。其著作有《针灸正宗》、《经络学图说》、《刺灸法汇论》、《腧穴学概论》及《针灸腧穴图谱》等。
-
经外奇穴汇编
《经外奇穴汇编》为书名。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编。1951年由苏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出版。
-
承淡安
承淡安为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后又从师同邑瞿简庄。博览医籍,整理研究针灸学文献,造诣颇深,著有《中国针灸治疗学》、《经穴图解》、《校注十四经发挥》、《中国针灸学》、《针灸菁华》等另译述日本医书《针灸真髓》、《经络治疗讲话》、《经络之研究》等,对普及和促进针灸学的发展和培养中医人才,作出了贡献。
-
二蹻
阴蹻、阳蹻两脉的合称:二蹻为阴蹻、阳蹻两脉的合称。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等。
-
中国针灸科学治疗学
《中国针灸科学治疗学》为书名。罗兆琚著。1936年由无锡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出版。
-
龙虎升降
概述:龙虎升降为针刺手法名。龙虎,指左右捻转;《针灸大成》卷四:“凡用针之法,先以右手大指向前捻之,入穴后,以左手大指向前捻,经络得气行,转其针向左、向右,引起阳气,按而提之,其气自行,如气未满,更依前法再施。”最后据情使用按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有调和阴阳,宣通经络的作用。
-
四花患门
概述:四花患门:1.经外奇穴名;四花(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四花与患门两穴之联称·四花患门:四花患门即四花与患门两穴之联称。位置:《针灸聚英》认为:“合太阳行背二行膈俞、胆俞四穴。”刺灸法:艾炷灸7~功能主治:主治五劳七伤,骨蒸潮热,面黄体瘦,饮食无味,咳嗽,遗精,盗汗,心痛,胸背引痛等。
-
朱汝功
朱汝功为现代针灸学家。上海奉贤人。为现代著名针灸学家陆瘦燕先生的夫人。1948年,与陆先生共同创办了“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行医沪上,“求治者络绎不绝,日诊数百号”。与陆瘦燕共同编著了《经络学图说》.《腧穴学概论》《刺灸法汇论》《针灸腧穴图谱》等针灸书籍。
-
竹杖
概述:竹杖为经外奇穴名。《肘后备急方》:“葛氏治卒腰痛诸方,不得倪仰方,正立倚小竹,度其人足下至脐,断竹,及以度后,当脊中,灸竹上头处,随年壮。”《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所载之血愁穴,位于“第十四椎骨上”,位与本穴近似。主治腰痛、便血、吐血、衄血、痔疮、脱肛、阴挺、小便不利;刺灸法:艾炷灸3~
-
伏案位
伏案位为针灸体位。又分仰靠位(针灸颜面及颈前部)、侧倚位(针灸一侧颜面及颞部)、托颐位(针灸头额部)、伏案位(针灸项背及后头部)、屈肘仰掌位(针灸上肢屈侧)、屈肘俯掌位(针灸上肢伸侧)、屈肘拱手位(针灸上肢桡侧)、箕坐位(针灸下肢前面及内外侧)等。
-
血府
血府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学》(上海)。参见积聚痞块穴:积聚痞块穴为经外奇穴名。出《类经图翼》。《中国针灸学》列作奇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间旁开4寸处。主治积聚痞块、胃痛、肠鸣、消化不良、经闭、遗精等。一般直刺0.5~
-
阶段灸
阶段灸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国针灸学》。位于背部正中线,左右旁开各2寸之两侧线上,分别与第七至十一胸椎棘突相平处。主治神经衰弱、肺结核、支气管炎、呼吸系及消化系疾患、脊髓疾患。7壮,可 番使用。
-
针灸与科学
《针灸与科学》为书名。邱茂良编。1949年由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出版。
-
针灸正宗
《针灸正宗》为书名。陆瘦燕编著。1950年由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印。分上、下册。上册有中风预防灸法及金针实验录等;下册为金针心传、穴道释名等。
-
针灸杂志
国内主要有两种:1.1933年由无锡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主编创刊,共出35期。1937年停刊。1952年4月改名《针灸医学》续出15期,至1954年11月停刊。2.1965年由中医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针灸杂志》季刊,1966年底停刊,1980年改由中国针灸学会主办续刊,名《中国针灸》。以后又有《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等。
-
针灸治疗实验集
《针灸治疗实验集》为书名。承淡安编。刊于1936年。本书主要载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社员的治疗验案。
-
灸血病
灸血病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中国针灸学》列作奇穴。位于第三骶椎棘突之高点处。主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及其他血症。一般艾炷灸5~7壮;或温灸10~15分钟。
-
陆昌
陆昌即陆瘦燕。陆瘦燕为现代著名针灸学家。出身于针灸世家,幼随父侧,耳闻目濡,立志学医。后悬壶沪上,与夫人朱汝功共创“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弘扬国术。临床辨证施治,脉候三部,重在调理脾肾,手法娴熟,匠心独具,名噪当时。曾主持编写《针灸学》教材、《针灸学习丛书》,为继承和发扬针灸学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
陈汉平
福建闽侯人。曾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实验针灸分会理事长,《上海针灸杂志》编委会主任,《中国中医药年鉴》副主编,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等。主要著作有《中国针灸年纪》《针灸之道一陈汉平文集》《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针灸分册》《针灸临床研究进展》《新编中国针灸学》等。
-
念盈药条
念盈药条为药艾条之一。由艾绒参合桂枝、川乌、雄黄、广皮、檀香、丹参、香附、白芷、广藿香、降香、高良姜等药制成。用于风寒湿痹、寒性腹痛、痛经等。见《中国针灸学》。
-
承澹盦
承澹盦即承淡安。承淡安为现代著名针灸学家。江苏江阴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等职。他长期从事针灸医疗、教学和实验研究,蜚声中外。主要著作有《中国针灸学》《中国针灸治疗学》和《校注十四经发挥》等,对普及和促进针灸医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
经六
经六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国针灸学》。位于背部,第九胸椎棘突高点两侧各开0.5寸处2穴,此2穴上下各0.5寸处又4穴,计6穴。主治肺结核、喘息、支气管炎、虚弱。一般灸15壮。
-
指根
指根为经外奇穴名。出《治疗汇要》。《中国针灸学》列作奇穴。位于第二、三、四、五指指掌横纹之中点处,左右计8穴。主治手部疔疮、五指尽痛、腹痛呕吐、热病。—般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泉生足
泉生足为经外奇穴名。见《中国针灸学》。位于跟腱正中,当跟骨上缘上横纹之中点处。主治难产、腰痛、食道痉挛等。一般直刺0.2~0.3寸;可灸。
-
铜人经穴图考
《铜人经穴图考》为书名。承淡安撰。刊于1936年。现有民国间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铅印本。
-
斜差
斜差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国针灸学》。位于背部正中线向左旁开1.5寸,平第九胸椎棘突下间1穴;正中线向右旁开1.5寸,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间1穴。主治胃病、胃扩张、胃痉挛、小儿胃肠病。一般斜刺0.3~
-
程莘农
程莘农为现代著名针灸学专家。强调理、法、方、穴、术的统一性,认为针灸临证取穴的多少,应以证为凭、以精为准、以适为度、以效为信。主持了“循经感传和可见的经络现象的研究”和“十四经穴点穴法”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针灸学》《中国针灸学》(英文版)《针灸精义》《针灸精义》(英文版)《难经语译》等。
-
裘沛然
裘沛然为现代中医针灸学家。浙江慈溪人。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届“上海市名中医”。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理论和临床研究,在中医基础理论、各家学说、针灸经络、养生等领域颇多见解。主要著作有《新编中国针灸学》《中医历代各家学说》《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针灸学讲义》等。
-
新识
新识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国针灸学》。位于项部,第三、四颈椎之间,旁开1.5寸。主治项强、背弓反张、咽喉痛、颈神经痛等。一般直刺0.5~1.0寸。
-
膝上
概述:膝上为经外奇穴名:1.出《中国针灸学》;出《中国针灸学》·膝上:膝上位于膝关节上部,当髌骨上缘股直肌腱两侧凹陷中各1穴,左右共4穴。健膝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大腿伸侧正中线,髌骨中线上4寸处。主治膝关节炎、下肢麻痹、下肢瘫痪、下肢肌无力。一般直刺1~
-
太祖
概述:太祖为经外奇穴别名。《中国针灸学》:“椎顶又名太祖。”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作崇骨别名。椎顶即崇骨。出《针灸集成》。位置:位于后正中线,第六颈椎棘突下缘。功能主治:主治感冒,咳嗽,疟疾,项强;以及支气管炎,癫痫等。刺灸法:直刺0.5~7壮,或艾条灸5~
-
地部
地部为穴位深浅分部名。亦称“地才”。指深层。参见三部:三部是指穴位自表皮至筋骨分为三个层次,上(浅)层称天部,中层称人部,下(深)层称地部。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
阴脉
3.经穴别名。指经脉中的阴经,包括手、足三阴经,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冲脉、阴维脉、阴蹻脉等。《难经·三十七难》:“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切诊中的脉象分类·阴脉:《中医大辞典》:阴脉是指脉象之沉、迟、细、小、涩、结等。见《医学原始》。
-
阴络
概述:阴络:1.从手足六阴经分出的络脉;循行于人体深部和下行的络脉·阴络:《中医大辞典》:阴络是指下行的或位置较深的络脉。《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便血)。”《中国针灸学词典》:阴络是指循行于人体深部和下行的络脉。《黄帝内经素问·经络论》:“阴络之色应其经。”
-
牙痛穴
概述:牙痛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位置:位于手掌,第三、四掌骨小头之间,距指蹼缘0.5寸处。牙痛穴(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图24(图出自《中医大辞典》)功能主治:主治牙痛、下颌关节痛。刺灸法:—般直刺0.5~或向上斜刺0.5~
-
子宫穴
子宫穴(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取穴:患者卧位,在脐下4寸,旁开3寸处取穴。主治病症:子宫穴主治阴挺、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附件炎、盆腔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睾丸炎、阑尾炎等。刺灸法: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感向外生殖器放散。配伍:子宫配足三里,有培补中气,固摄胞宫的作用,主治子宫脱垂。
-
中指节
概述:中指节:1.经外奇穴名;2.推拿穴位名。出《千金翼方》。《中国针灸学》列作奇穴。位于手中指背侧,远端指节横纹中点稍前方之凹陷中。主治牙痛等。一般艾炷灸5~中指的近端指关节部。《小儿推拿广意·阳掌十八穴疗病诀》:“中指节,推内则热,推外则泻。”
-
泽前
泽前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国针灸学》。位于尺泽穴下1寸,直对中指处。主治甲状腺肿大、上肢麻痹、前臂痉挛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𧿹趾里横纹
𧿹趾里横纹为经外奇穴名。出《肘后方》。《中国针灸学》列作奇穴。位于𧿹趾掌侧,趾节横纹之中点处。主治疝气。一般直刺0.2~0.3寸;可灸。
-
太乙神针
概述:太乙神针:1.艾灸条的一种;《中国针灸学词典》:近代多以檀香、山柰、羌活、桂枝、木香、雄黄、白芷、沉香、独活、硫黄、甘松、香附、丹参、细辛等药与艾绒混和制成艾条。流传的各种刊本甚多,有不少改编本,增订穴位及歌赋而改易书名者:如《太乙针方》、《太乙神针灸法》、《太乙神针集解》等,内容大致相同。
-
手阳明经筋
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行的从肩髃部上颈;手阳明经筋起于食指的桡侧端,结于腕背桡侧,沿前臂上行结于肘的外侧,上行臑部(上臂外侧)结于肩髃(肩峰端);治以“燔针劫刺”,以局部取穴为主。手阳明经筋(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
-
手心主之正
手心主之正即手厥阴经别的原称(手心主之正即手厥阴经别)。手厥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即手厥阴心包络经别行的正经。《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手厥阴心包经(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
手心主之别
手心主之别即手厥阴络脉的原称(手心主之别即手厥阴络脉)。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脉从腕后2寸的内关穴处分出,出行于两筋之间,与本经相并上行,维系心包络,联络心系(心脏周围的脉管组织)(起于腕关节后2寸的内关穴处,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沿经脉向上连系于心包,散络心系。可取手厥阴络穴内关治疗。
-
手少阳
手少阳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简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水》。本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走至足少阳胆经之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联络心包,通过横膈,绕属于上、中、下三焦;
-
手厥阴经别
手厥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手厥阴心包经(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语译】手厥阴经别:在腋下三寸处(天池)分出,进入胸腹,分别归属上、中、下三焦,上沿喉咙,浅出于耳后,与手少阳经会合于完骨下方。
-
身交
身交为经外奇穴名。《中国针灸学》定在脐下3寸,与关元同位。主治妇人子宫脱垂。一般艾灸50壮。《备急千金要方》:“女人胞落颓,…又灸身交五十壮,三极,在脐下横纹中。”近代《中国针灸学》定位在腹正中线,脐下0.3寸处。主治便秘,尿闭,遗尿,白带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曲眉
概述:曲眉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与印堂穴同。《中国针灸学词典》记载印堂为经穴名(YìnTángGV29)。出《针灸大成》。正坐仰靠或仰卧取穴。主治头痛、头晕、鼻渊、鼻衄、目赤肿痛、重舌、呕吐、产妇血晕、子痫、急慢惊风、不寐、颜面疔疮、三叉神经痛等。刺灸法:沿皮刺0.5~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前发际
概述:前发际:1.人体部位名;2.经外奇穴名。在项部上方的头发边缘称后发际。《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出《刺疔捷法》·前发际:前发际位于太阳穴直上3寸。《中国针灸学》·前发际:《中国针灸学》作神庭下5分头发边际处。前者主治颜面疔疮;后者主治头痛、眩晕等。一般沿皮刺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