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针
转针是指将针左右转动,即捻针。《针灸聚英》:“若仅能转针而遽出之,则血随针泻。”
-
排阳
阳,指表阳,体表;排阳,指运转摇大针孔,使邪气随之外泄的刺法。指用针体推运摇动排开体表,使邪气随之外泄的刺法。一说作“推扬”解。孙鼎宜曰:“排阳犹推扬,谓转针也。《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
-
呼吸补泻
呼吸补泻(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byrespiration)为针刺补泻法之一。是指配合患者的呼吸以进行针刺补泻的操作方法。《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补法要当呼气时进针,当吸气时退针。针气相顺为补;
-
龙虎升降
概述:龙虎升降为针刺手法名。龙虎,指左右捻转;《针灸大成》卷四:“凡用针之法,先以右手大指向前捻之,入穴后,以左手大指向前捻,经络得气行,转其针向左、向右,引起阳气,按而提之,其气自行,如气未满,更依前法再施。”最后据情使用按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有调和阴阳,宣通经络的作用。
-
卯南酉北
卯南酉北与卯南卯北意思相仿。语出《备急千金要方》:“欲补从卯南,欲泻从西北。”十二支配合方位:卯是东方,午是南方;后世补泻法中以左转从午,属补,右转从子,属泻。《席弘赋》:“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意指补法从卯向午捻转,即左转(大指向前);泻法,从卯向子捻转,即右转(大指向后)。
-
龙虎升腾
概述:龙虎升腾:1.针刺手法名;2.龙虎升降法。出《针灸问对》。龙虎,指左右捻转;即先用右手大指向前捻针,进穴后,再用左手大指向前捻针,得气后又向左向右转针,并用下按上提动作,使气行。最后据情使用按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有调和阴阳,宣通经络的作用。
-
卯南卯北
“卯南卯北”是指用地支所属的方位,喻针刺捻转方向,以区分补泻。《席弘赋》:“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意指补法从卯向午捻转,即左转(大指向前);泻法,从卯向子捻转,即右转(大指向后)。与卯南酉北意思相仿。
-
龙虎交腾
龙虎交腾为针刺手法名。出明·李梃《医学入门》。其法:先一左(顺)一右(逆)捻针三九二十七次,得气后,大指向前转针并下按,再以大指弹动针尾催气,行下按上提动作以行气。用于赤眼、痈肿初起等热症。
-
泻方补圆
泻方补圆为刺法用语。见《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纳)针,及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日泻必用方,其气乃行焉。《类经》张介宾注:“方,正也,当其正盛正满之谓也。”意指针刺必须等候气血盛衰之时而施补泻。
-
指搓
指搓为针刺手法名。指进针后搓针的方法。《针灸大成》:“指搓者:凡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随其气而用之。若转太紧,令人肉缠针,则有大痛之患。
-
虹膜缝合术
针从左侧切口返回经虹膜前表面跨过,从右侧穿刺口穿出(B),收紧尼龙线,将虹膜缝合缘拉至切口外打结(C),剪去多余的线头,用虹膜恢复器或粘弹剂将位于切口的虹膜推入前房(D),根据断缘宽度决定是否再做第二、三针缝合,位于睑裂区者,可缝合2~10.线结留在虹膜前表面,防止摩擦损伤晶状体。
-
子午法
子午法指捻转补泻法。大指往后退,相当于从午位转向子位,故名。《医学入门》:“从子至午,左行为补;《伤寒活人书》:“凡妇人病,法当针期门,不用行子午法,恐缠脏膜引气上。”意指多用转针易致缠裹滞气。参见“子午补泻”:子午补泻即左右捻转补泻。《针灸大成》卷四:“此乃宣行荣卫之法也。
-
子午补泻
子午补泻针刺补泻手法之一。《针灸大成》卷四:“此乃宣行荣卫之法也。右转逆阳,为之泻。《医学入门》:“从子至午,左行为补”;又有根据经脉走向不同而分左右转。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左转逆经为泻。在《金针赋》《神应经》等书中还有按男女、左右侧、上下肢、阴阳经的不同而区分捻转补泻。
-
退针
出针法是指将针从穴位内退出的方法。又称引针、去针、发针、拔针、退针、排针、起针。《流注指微论》:“出针贵缓,急则多伤。”一般是以左手持消毒干棉球按于针旁皮肤上,以右手轻转针体,缓慢外提,逐步退出。避免快速猛抽,以防引起出血和疼痛。
-
饿马摇铃
饿马摇铃为针刺手法名。与凤凰展翅对称。见《针灸大成·卷四》:“其补者有饿马摇铃: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饿马无力之状,缓缓前进则长,后退则短。”即转针时以大指向前为主,缓缓捻转,如饿马无力,故名。大指向前使针向左转,故属补法。
-
出针法
出针法是指将针从穴位内退出的方法。又称引针、去针、发针、拔针、退针、排针、起针。《刺灸心法要诀》:“如欲出针,须待针下气缓,不沉不紧,觉轻动滑动,方以右指捻住针尾,以左手大指按其针穴及穴外之皮,令针穴门户不开,神气内存。顺着针柄倾斜方向分段逐步退出。切忌急速猛抽,使患者增加痛苦,甚至发生折针。
-
出针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按摩勿释,出针视之。”又称引针、去针、发针、拔针、退针,俗称起针。出《黄帝内经灵枢·厥病》。金·何若愚在《流注指微赋》中指出:“出针贵缓,急则多伤。”如出现弯针或折针时。出针法:一般是左手持消毒干棉球按于针旁皮肤上,以右手轻转针体,缓慢外提,逐步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