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痧气
痧气病名。《通俗伤寒论·伤寒兼痧》:“日间触闻臭秽,夜间露宿贪凉,其大要也,夏秋最多。缓则寒湿凝滞于脉络,或湿热郁遏于经隧;急则鼻闻臭毒而阻逆上气,或内因食积而壅塞中气,皆能气胀成痧,故通称痧气,又称痧胀,或称痧秽。”
-
痧胀
痧胀病名。又名痧气、痧秽。见《痧胀玉衡》。其症先吐泻,后心腹绞痛;或先心腹绞痛而后吐泻,胸膈作胀,头目不清,遍身肿胀,四肢不举,舌强不语。治痧者,必先开其气,降其火,而后胀可消也。若食阻痧气于上者,则吐之;食结痧气于下者,则导之。故治胀必治气,治气必治血。
-
五香草
唇形科植物牛至的全草·《中医大辞典》·五香草:五香草为中药名,出自《陕西植物药调查》,为《中药志》记载的牛至之别名。叶片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1.2-2.2cm,宽0.2-0.4cm,先端渐尖,基部狭楔形,边缘具细锯齿,近基部全缘,上面被微柔毛,下面脉上被短硬毛,有腺点。
-
三丫苦叶
原形态:三丫苦(《岭南采药录》),又名:三叉虎、斑鸠花、三枝枪、三叉苦、三丫虎、三拜苦、小黄散、消黄散。小苞片三角形;治咽喉肿痛,疟疾,黄疸型肝炎,风湿骨痛,湿疹,皮炎,疮疡。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燥湿止痒。(《广西中药志》)⑦解钩吻中毒:三丫苦叶,干者用二两,生者酌加,煎水服。
-
七液丹
《大生要旨 续编》:组成:上滑石12斤,鲜佩兰叶汁30两,鲜藿香叶汁30两,鲜莱菔汁30两,鲜苏叶汁30两,鲜荷叶汁30两,鲜侧柏叶汁30两,生锦纹大黄30两(晒干,研细末,用好陈酒2斤拌入)。治诸般痧气,重者此丹虽投,犹恐缓不济急,当以卧龙丹吹鼻取嚏,即与八宝红灵丹1分调下,如无,即紫金锭,塘棲痧药皆可;
-
象皮木
《*辞典》:象皮木:出处:《陆川本草》拼音名:Xi nɡP M 别名:凳板风(《陆川本草》),英台木、九度叶、金瓜南木皮(《广西药植名录》),鸭脚树、大树将军、肥猪菜、灯台树(《云南中草药》),大枯树、大树理肺散、肥猪叶(《云南中草药选》),买担别(傣名)。对离体大鼠、豚鼠子宫,总碱的作用不恒定。
-
岗梅根
《*辞典》:岗梅根: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GǎnɡM iGēn别名:百解(《广西中兽医药植》),土甘草、秤杆根、盆包银(《南宁市药物志》),点秤根(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天星根(《广西中草药》),七星蔃、山梅根(《南方主要有毒植物》)。④《南宁市药物志》:清热解毒.治喉痛口渴,咳血,痧气。
-
茴香茎叶
《*辞典》:茴香茎叶:出处:《药性论》拼音名:Hu XiānɡJīnɡY 别名:茴香菜(《千金 食治》),草蘹香(《本经逢原》),香丝菜(《植物名实图考》)。④《南京民间药草》:煎服,顺气发汗;(《食疗本草》)②治恶毒痈肿,或连阴髀间疼痛急挛,牵入少腹不可忍:茴香苗叶,捣取汁一升服之,日三、四用,其滓贴肿上。
-
沉香阿魏丸
《痧胀玉衡》卷下:沉香阿魏丸:别名:石一、九号坎象方处方:五灵脂1两,广皮1两,青皮7钱,天仙子7钱,姜黄7钱,蓬术7钱,三棱7钱,枳壳6钱,白豆仁5钱,乌药5钱,木香2钱,沉香2钱,阿魏1钱。血气,以温酒醋汤送下。主治:胃心痛,腹胁虚胀,胸膈不利,痰逆不思食,呕吐酸水。主治:肾脏风虚劳气,奔冲闷乱。
-
条裂山莴苣
来源:菊科条裂山莴苣LactueaindicaL.ssp.laciniata(Houtt.)Stebb.,以全草、根入药。生境分布:吉林、山西、河北、陕西、山东、浙江。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理气止血。暑热痧气,腹胀疼痛:全草1两,配方,水煎服。妇女血崩,带下:根5钱,猪膀胱1只,同煮熟,服汁食肉。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神医七液丹
主治:瘟疫,疟痢,烂喉痧证,斑疹伤寒,时毒痈疽,一切疮毒,暑风卒忤,霍乱吐泻,诸般痧气。用法用量:每服3钱,小儿减半,仓卒不能取药引,即开水化亦可;外证可用葱汁调涂;痢疾红者,用黑山栀1钱,白者用姜3片,煎汤化服;痛痢、噤口痢,用广木香(磨)5分,开水化服;疟疾,用生姜3大片,姜制半夏1钱,煎服;
-
扯痧疗法
概述:扯痧疗法是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用手指扯起皮肤,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其法用水拍湿结喉及两边(即人迎穴)皮上、两手臂弯(即曲泽穴,在腕中)皮上、两腿弯(即委中穴)皮上,将食指、中指拳曲,夹著结喉两边等处皮上,用力揪扯一二十下,则痧气发现,皮上露出黑紫颜色。”以防止血源性传播。
-
假酸浆
《*辞典》:假酸浆:出处:《贵州草药》拼音名:JiǎSuānJiānɡ别名:水晶凉粉(《贵州草药》),蓝花天仙子、大千生(《云南中草药》),冰粉(《云南中草药选》),鞭打绣球、草本酸木瓜(《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苦莪(《广西药植名录》)。花冠漏斗状,径约3厘米,花筒内面基部有5个紫斑。
-
噤口痧
噤口痧病名。痧证之一。《痧胀玉衡·噤口痧》:“默默不语,语亦无声,形如哑子。此乃痧气壅盛,热痰上升,阻逆气管,故咽喉闭塞而然。然后惟详余经之脉,则知病之所本矣。”治宜用三香散、陈皮厚朴汤等方。或用陈香橼一枚煎汤微冷服。痧症宜先用刮痧、刺血法以泄痧毒。
-
沉香郁金散
别名:十三号革象方、石五处方:沉香1钱,木香1钱,郁金1钱,乌药3钱,降香2钱,细辛5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痧气寒凝;用法用量:十三号革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石五(《痧书》卷下)。摘录:《痧胀玉衡》卷下
-
急痧至宝丹
处方:蟾酥3钱(活蛤蟆,取下晒干,临用切片,烧酒化开),西黄3分(研),茅术4钱(土炒焦),丁香2钱(研细),朱砂1钱5分(水飞净),木香2钱(研细),雄黄3钱(水飞净),沉香2钱(研细),麝香1钱(拣净)。主霍乱吐泻,腹痛昏瞶;及一切痧气、暑气、瘴气、途行触秽,中暑热,绞肠痧。摘录:《良方集腋》卷上
-
长杆兰
《*辞典》:长杆兰: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拼音名:Ch nɡGǎnL n别名:竹兰(《广州植物志》),石玉、胡连、草姜(《广西药植名录》),大叶寮刁竹(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文哈海(傣名)。苞片小,凹陷;花期秋季。治痧气,积热,浮肿,腹痛,疳积,黄疸,肺结核,精神病,风湿骨痛,刀伤出血,蛇伤。
-
大叶香薷
出处:《常用中草药配方》拼音名:D Y XiānɡR 别名:热痱草(《广西植物名录》)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疏花荠苎的全草。痔瘘下血。治湿疹风痒,滴虫性阴道炎。②治伤暑呕吐,头痛腹痛:大叶香薷、厚朴、白扁豆各三钱,十大功劳叶五钱。⑤治皮肤湿疹:鲜大叶香葡、鲜旱莲草、鲜山矾叶、鲜志木树叶,共捣烂,绞汁外搽。
-
黑面叶根
出处: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HēiMi nY Gēn来源:为大戟科植物黑面叶的根。治头面热毒,扁桃体炎,热泻,漆疮。①《本草求原》:浸洒,祛风壮筋骨。散皮肤头面热毒,解中百药毒,酒煎饮治杨梅疮毒。③《广西中药志》:散瘀消肿,洗疮,治漆疮。(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②治白浊:黑面叶根一两。
-
萝芙木茎叶
《*辞典》:萝芙木茎叶: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拼音名:Lu F M JīnɡY 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萝芙木的茎叶,夏、秋采收。功能主治:祛风,降压,行瘀,解毒。治感冒,高血压,痧症吐泻,咽痛,痈肿,疮疥,跌打损伤。注意:《广西药植图志》:有胃病及气血虚寒者忌用。附方:①治感冒痧气:羊姆奶叶煎汤内服。
-
平安散
气绝者,先用本方搐入鼻孔,以通其窍,再以不换金正气散主之。《何氏济生论》卷三:别名:千金丹、人马平安散组成:劈砂1钱,硼砂1钱,雄黄1钱,火消1钱,当门子3分,冰片3分,飞金30张,西黄1分(一方加明矾1钱,细辛5分,牙皂5分)。
-
二十一号暌象方
二十一号暌象方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痧胀玉衡》卷下方之救苦丹。组成为枳实、莱菔子各一两,郁金二钱,乌药、连翘各八钱。为末,清茶稍冷调下。治痧气郁闷。
-
九号坎象方
概述:九号坎象方为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方,即《痧胀玉衡》卷下方记载的沉香阿魏丸。别名:沉香阿魏丸、九号坎象方处方:五灵脂、陈皮各一两,青皮、天仙子、姜黄、莪术、三棱各七钱,枳实六钱,阿魏一钱。功能主治:治痧气壅血阻,昏迷不醒,偏身沉重,不能转侧者。
-
痧秽
又名痧气、痧胀。《伤寒指掌》卷四:“凡痧秽,从口鼻吸入,即从募原流布三焦,便见头痛恶寒发热,骨节酸痛,与伤寒相似;但脉沉细,或手足指冷,腹满呕恶,与伤寒异,刺少商穴,其血紫滞者是也;须用川郁金、石菖蒲、广藿香、槟榔、厚朴、青皮、紫苏等以逐秽邪。”
-
痧烦痧睡
痧烦痧睡病证名。痧证之一。又名心烦嗜睡痧。《痧胀玉衡》:“痧气冲于心胸,故心烦或嗜睡。此等之痧,俱属慢痧之类。轻而且浅,人多误以为心烦嗜睡治之,日甚一日,倘日服热酒、热汤、热物,虽非骤然紧急,势必日渐凶险。”用刮痧、放痧法。
-
补蛾痧
补蛾痧病证名。痧证之一。其症喉痛而无肿胀,痛处不定,喘急痰盛,有痧筋。《痧症全书》卷中:“痰涎壅盛,喘急如锯。痛苦喉蛾,但喉蛾内肿胀,痧只痛而无肿胀;形若急喉风,但喉风痛而不移,痧痛则无一定,且痧有痧筋可辨也。”参见痧、痧气条。
-
矾红丸
处方:白明矾3钱,矾红1两。制法:上为细末,以浓米泔为丸,如芡实大。功能主治:一切痧气攻痛。用法用量:每服1丸,薄荷汤温调下。摘录:《急救痧症全集》卷下
-
和脾宣化饮
别名:二十八号恒象方、竹四处方:广皮2钱,莱菔子(半生半炒)2钱,前胡2钱,卷舒(炒)2钱,大腹皮(去黑翳,黑豆汤泡洗)2钱,麦芽2钱。痧气食结,胸中饱闷,腹内绞痛。用法用量:山楂1-2两煎汤代水。附注:二十八号恒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竹四(《痧症全书》卷下)。
-
绝痧方
别名:木八、六十四号归妹方处方:甘草1两,明矾1两,食盐1两,川乌1钱,干姜3钱。功能主治:数患痧症。用法用量:木八(《痧症全书》卷下)、六十四号归妹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注意:必痧症已愈,然后可服,以绝其根,否则稍有痧气未除,断不可服,恐甘草作胀,热者助邪,反害之矣。摘录:《痧胀玉衡》卷下
-
毛稔
《*辞典》:毛稔: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M oRěn别名:山啄咯、红花野牡丹、豹牙郎(《广西药植名录》),豺狗舌、红爆牙狼(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萼管被长而硬的刚毛,裂片线状披针形,远较萼管为短,有等大的附加裂片;功能主治:①《广西药植名录》:根:治痧气,蛇伤,跌打损伤;
-
南蛇竻根
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拼音名:N nSh L Gēn来源:为豆科植物南蛇竻的根,全年可采。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①《岭南采药录》:捣烂,和好酒煮,热敷,治跌打伤,或浸酒服之。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疗外感高热,风湿骨痛。治疮疡肿毒,跌打损伤,痧症,诸骨哽喉。注意:《广西中草药》:非实热者忌服。
-
南蛇竻苗
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气》拼音名:N nSh L Mi o来源:为豆科植物南蛇竻的苗,夏、秋季采。功能主治:泻热,去瘀解毒。治风热感冒,湿热痧气,跌打损伤,瘰疬,疮疡肿毒。注意:非实热者忌服。②治瘰疬,痈肿:南蛇竻苗、龙眼叶、荔枝叶、桃树叶、首乌叶、蜜糖各适量。③治跌打骨折:南蛇竻苗、大驳骨、小驳骨各一两。
-
鸭脚木根
《*辞典》:鸭脚木根: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拼音名:YāJiǎoM Gēn来源:为五加科植物鹅掌柴的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鸭脚木皮条。性味:淡平,微苦。功能主治:散热消肿。内服治热病痧气,妇女痧麻夹经;外治跌打损伤肿痛。注意:孕妇忌服。
-
阳桃叶
《中医大辞典》·阳桃叶:阳桃叶为中药名,出自《生草药性备要》。性味归经:酸、涩,凉。入心、肺经。功能主治:功在清热解毒,利水祛湿。1.治风热感冒,急性胃肠炎,小便不利,产后浮肿。④《南宁市药物志》:枝叶:清湿热,利小便,散郁血,治痧气。煎汤代茶服。②治痈疽肿毒:阳桃鲜叶捣烂调米泔敷,善拔毒生肌。
-
仁香汤
概述:仁香汤为方剂名,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方。组成:白蔻仁(研末,冲)、木香各六分,藿香、香附、陈皮各一钱半,砂仁八分,檀香五分,母丁香四分,生甘草三分,淡竹茹三钱。各家论述:凡素有肝气,一受痧秽,即胸膈烦闷,络郁腹痛,夏秋最多,吾绍通称痧气,故以二仁、五香为君,芒香辟秽,辛香流气;
-
太乙救苦丹
主治:瘟疫时症,心闷神昏,伤寒狂语,胸膈壅滞,伏暑寒热,霍乱吐泻,风瘴痧气,小儿诸惊疳痢。制备方法:生晒为末,糯米粉7两为丸。用药禁忌:孕妇忌之。
-
乌药顺气汤
概述:乌药顺气汤为方剂名,出自《痧胀玉衡》卷下方。组成:三棱、莪术、莱菔子、白芥子、延胡索各一钱,枳壳、青皮、乌药各八分,红花七分,香附四分。功能主治:主治痧气内攻,心腹切痛,胀闷非常。用法用量:水煎,稍冷服。附注:石三(《痧症全书》卷下)、十一号屯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
-
十一号屯象方
十一号屯象方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痧胀玉衡》卷下方之乌药顺气汤。组成为三棱、莪术、莱菔子、白芥子、延胡索各一钱,枳壳、青皮、乌药各八分,红花七分,香附四分。水煎,稍冷服。治痧气内攻,心腹切痛,胀闷非常。
-
十三号革象方
十三号革象方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痧胀玉衡》卷下方之沉香郁金散。组成为沉香、木香、郁金各一钱,乌药三钱,降香二钱,细辛五钱。为细末,每服三分,砂仁煎汤稍冷送下。功能温中散寒,行气解郁。治痧气寒凝者。
-
心烦嗜睡痧
心烦嗜睡痧为病证名。痧证之一。见《痧胀燃犀照》。《痧胀玉衡·痧烦痧睡》:“痧气冲于心胸,故心烦或嗜睡。此等之痧,俱属慢痧之类。轻而且浅,人多误以心烦嗜睡治之,日甚一日,倘日服热酒、热汤、热物,虽非骤然紧急,势必日渐凶险,故并录之以示戒。”治用刮痧、放痧法。
-
八号大有方
概述:八号大有方为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方,即《痧胀玉衡》卷下方之沉香丸。组成:沉香、槟榔、姜黄各五钱,莱菔子、枳实、厚朴各七钱,三棱、莪术、陈皮、天仙子各六钱,白豆蔻仁、乌药各四钱,木香三钱。制法:为末,水泛为丸,绿豆大。功能主治:治痧气急,胸腹胀痛,迷闷昏沉。
-
头眩偏痛痧
《痧胀玉衡·头眩偏痛痧》:“痧气慢者,上升于二阳头面。常觉头眩内热,或半边头痛、心烦不安。多见夏秋二季。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铜痧
痧证而见全身头面眼珠色如姜黄者。因脾胃湿热所致。《痧疟全书》卷中:“铜痧,浑身上下头面眼珠,尽如姜黄色者,邪热攻乎脾胃,而土之本色现于外也。盖脾为阴脏,已土主燥;胃为阳腑,戊土主湿,一湿一燥,湿热熏蒸,如盦面状,状发黄也。”参见痧、痧气条。
-
铁痧
铁痧病名。痧证而见头面四肢色黑如锅煤色者。《痧症全书》卷中:“铁痧,头面手足十指如锅煤色,不治,以血凝也,或用火酒擦身法,委中刺出紫黑血两茶杯,竟有立愈者。”参见痧、痧气条。
-
身重痧
身重痧病证名。以遍身重痛为特征的痧证。《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身重痧,痧症初发,势虽凶暴,未必身重;若饮热汤热酒,痧毒即阻塞经络血肉之间,遍身重痛,不能转侧,或呕吐腹胀,脉伏。放痧之后,治先消瘀解毒,宜三十五号家人方。如痧气渐减,再放痧,用三十六号益象方。”
-
痧胀腹痛
《症因脉治·腹痛论》:“痧胀腹痛之证,忽尔胸腹胀痛,手足厥冷,指甲带青,痛不可忍,不吐不泻,或吐或泻,按之痛甚,病名绞肠痧。”欲吐不吐者,以盐汤探吐,并以荆芥、防风、青陈皮、枳实、大黄等药煎服;胁肋刺痛者,刺期门穴,或在患者双侧臂臑部刮痧;腹痛,足转筋抽搦,及少腹痞痛者,宜刺三里、委中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