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脏腑相合
脏腑相合指脏与腑之间相互联系的阴阳表里关系。一般指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及心包合三焦等。脏腑经脉相连,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脏行气于腑,腑输精于脏,病变时又互相影响,互相传变。《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
脾合胃
脾合胃为脏腑相合之一。脾与胃相表里、相毗邻,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构成脾与胃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脾和胃同是消化、吸收和输布饮食及其精微物质的主要脏腑。脾脏属阴,喜燥恶湿,主升清;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
肾合膀胱
肾合膀胱为脏腑相合之一。肾为水脏,主津液,开窍于二阴,属阴。肾与膀胱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肾主水,水液代谢后的剩余水液,贮存于膀胱,并在肾阳蒸化作用的促进下,膀胱开合有度,排出尿液。肾阳虚则气化无权,即影响膀胱气化,出现小便不利、癃闭、尿频尿多、小便失禁等症状,体现两者相合的关系。
-
腑输精于脏
腑输精于脏为脏腑相合的一种理论。五脏主藏精,六腑主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送。五脏的藏精有赖于六腑的消化、吸收、输送水谷精微,故称腑输精于脏。《黄帝内经灵枢·五味》:“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
肺合大肠
肺合大肠为脏腑相合之一。肺与大肠相表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构成肺与大肠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其经脉互相络属,互为表里。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肺气肃降下行,能促进大肠传导糟粕;大肠传导通畅,肺气才能清肃通利。在治疗方面,通大便能清泄肺热;宣肺气,能使便秘得通。
-
脏行气于腑
脏行气于腑脏腑相合的一种理论。脏与腑之间通过经络和营卫气血的正常运行而保持生理活动的协调。六腑受纳、腐熟、消化、吸忟、传导、排泄水谷的功能,就是受五脏之气的配合完成的。如胃的纳谷需脾气的运化;大肠的传导需肺气的肃降;膀胱的排尿需赖肾的气化作用等。
-
肝合胆
肝合胆为脏腑相合之一。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构成肝与胆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即是胆汁,在胆中储存,其分泌与排泄亦依赖肝的疏泄作用而进行调节。临床上肝气热则胆泄、口苦;治疗上,平肝的药物可以泻胆火,而泻胆火的药物可以平肝,也体现了肝胆相合的关系。
-
本输
《本输》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主要论述五脏六腑与经脉之气,在肘膝关节以下,出入流注经过的所在,指出了井、荥、输、原、经、合等要穴分布在四肢肘、膝四关以下的特定部位,它们起着沟通表里经脉的作用。并叙述了手、足六阳经与任、督二脉在颈项间的要穴。最后指出脏腑相合的关系和作用及四季取穴的常法等。
-
心合小肠
心合小肠为脏腑相合之一。心与小肠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构成心和小肠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小肠实热,每见心烦、口舌糜烂。《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例如,心热下移小肠,可见小便赤涩或尿频、尿急、尿血等,治疗时可以用清泻心火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