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中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寅时称平旦;未时称日昳;酉时称日入;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笹川医学奖学金
笹川医学奖学金是1986年由卫生部和日本财团在北京签署的为期十年的医学奖学金项目。3)索取指定申请书的方法:请从以下网页下载。外国医师、外国齿科医师须取得“临床修练”许可,在厚生劳动大臣批准的临床修练指定医院,在获得厚生劳动大臣认定的临床修练指导医、指导齿科医的实地指导、监督下,进行临床医疗的研修活动。
-
竹世川医学奖学金
笹川医学奖学金是1986年由卫生部和日本财团在北京签署的为期十年的医学奖学金项目。3)索取指定申请书的方法:请从以下网页下载。外国医师、外国齿科医师须取得“临床修练”许可,在厚生劳动大臣批准的临床修练指定医院,在获得厚生劳动大臣认定的临床修练指导医、指导齿科医的实地指导、监督下,进行临床医疗的研修活动。
-
重阳
重阳两种属阳的性质重合于同一事物上,多表明阳热亢盛。《灵枢·营卫生会》:“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古人分男左女右,左为阳,右为阴,谓男子病色现于面左有重阳,属逆证。⑸示阳极转阴,热极生寒。《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重阴必阳。”张志聪注:“重阳之人。手足左右太少之三阳,及心肺之脏气有余者也。”
-
阳中之阴
概述:阳中之阴为阴阳学说的内容之一。根据阴阳的无穷可分性,以属于阳性的事物再分阴阳两个方面,其中属阳的一方面,即为阳中之阳。《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
-
平旦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未时称日昳;酉时称日入;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四时之气
四时之气有两种说法:1.四季的气候阴阳盛衰。2.古人以一日里分为四时,即朝(平旦)、日中、日入(暮)、夜半,候人体的阴阳盛衰。《灵柩·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
-
艾煎方
处方熟艾2两,好醋2升,熟铜末1分,楸根白皮1两半(无根,叶亦得),蕤仁1两,黄连(去须)1两,石盐1两。制法上药研6味为末,放于醋中,煎取3合,去滓收汁于熟铜器中,入鲤鱼胆、乌鸡胆各1分,和匀,即以槐木去皮,阔3指,长1尺,向日中研药,勿住手,候如饧即住。功能主治眼昏。用法用量夜点眼眦头。
-
暑泄
注解:暑泄为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又有暑泄,因受暑邪,烦渴,尿赤,自汗面垢,暴泻如水。《证治要诀》卷八:“暑泻,由胃感暑气,或饮啖日中之所晒物,坐日中热处,证状与热泻略同,宜胃苓饮,或五苓散加车前子少许。”治疗:治宜清热泻火,可用黄芩汤、柴葛芩连汤、加味四苓散、香连丸等方。
-
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waxingandwaningofyin-yang)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人体生理上平旦至日中阳气渐盛,为“阴消阳长”,日中至黄昏,阴气渐盛,为“阳消阴长”。如反映在病理变化的“热盛伤津”、“阴虚阳亢”、“阴盛阳衰”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
暑泻
概述:暑泻(summerheatdiarrhea)为病证名。是指暑毒伤及肠胃,以腹痛,泻下如水,身热烦渴,尿赤,舌红,苔薄黄等为常见症的暑病。又称暑泄。《丹溪心法·泄泻》:“热泻,粪色赤黄,肛门焦痛,粪出谷道犹如汤烧,烦渴,小便不利。”治疗:治宜清热泻火,可用黄芩汤、柴葛芩连汤、加味四苓散、香连丸等方。
-
茯苓人参散
处方:茯苓2斤(去黑皮,擘破如枣大,清水渍,经1日1夜再易水,出于日中,晒干,为末),人参7两(捣),甘草1两(炙,切),牛乳7升,白沙蜜1升5合。主上气,胸胁满闷,霍乱,积痢。次纳白蜜、牛乳;注意:忌海藻、菘菜、大醋。临床应用:有人年40时,因患积痢,羸惫不能起止,形状如70老人,服此药2剂,平复如旧。
-
西王母玉壶赤丸
《医心方》卷十四引《深师方》:别名:仙人玉壶丸、耆婆丸组成:武都雄黄1两(赤如鸡冠),八角大附子1两(炮称),藜芦1两,上丹砂1两(不使有石者),白礜石1两(炼之1日1夜),巴豆1两(去皮、炙令紫色称之)(一方有真朱1两)。寒疝,心疝,弦疝,每诸疝发腹中急痛,服2丸;卒风肿,以苦酒若膏和涂之,即愈;
-
天中药茶
《医方易简》卷四:组成:细条1斤(武夷松罗更妙),石菖蒲1两,羌活1两,陈皮1两,川芎1两,北细辛1两,麦芽(炒)1两,吴茱萸1两,生甘草1两,干姜(不炒)1两,生枳实5钱,苏叶4两,上朱砂1两,明雄黄1两(另研极细)。主治:男妇小儿感冒,一切时症。有汗即止,无汗即出。此药配合,宜5月5日午时。
-
金陵草煎
处方:金陵草1秤(6月以后收采,拣择无泥土者,不用洗,须青嫩不杂枝梗者)。内通油器钵盛之,日中微煎,又取生姜1斤绞汁,白蜜1斤,合和入煎中,以柳木篦搅勿停,令姜蜜匀,日中煎之,令如稀饧,为药成矣。功能主治:益髭发,变白为黑。欲作丸,日中再煎令可丸,如梧桐子大。依煎法,酒服30丸。摘录:《普济方》卷五十
-
风肿
2.外科病证之一。肿病之一·风肿:风肿(windswelling)为肿病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五变》,又称痛风肿、痛风身肿。关脉浮洪弦者,风热湿三气郁而为肿。因脾土不足,木火太盛,胃中纯是风气。外症走注疼痛,面皮粗,麻木不仁,先服三和散,次服小续命汤。虚弱不敢汗者,四君子汤加升麻、柴胡、苍术、防风。
-
艾硫丸
处方熟艾10两(用糯米1升煎成粥,浇在艾上,用手拌令匀,于日中晒干),附子(炮,去皮脐)2两,生硫黄(别研极细)2两,干姜10两(炮)。主髓冷血虚,腰疼脚弱,及伤冷心腹疼痛,霍乱吐利,自汗气急,下元久虚,小便频数;妇人冲任不足,月水衍期,腹胁刺痛,崩漏带下,全不思饮食;兼治伤寒阴证,手足厥冷,脉微自汗。
-
二鲜饮
功能清热养阴,凉血止血。方中茅根善清虚热而不伤脾胃,藕善化瘀血而兼滋新血,合为滋养真阴之妙品。处方:鲜茅根120克(切碎)鲜藕120克(切片)功能主治:《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方之二鲜饮主治虚劳证,痰中带血。用法用量:二药煮汁,常常饮之,旬日中自愈。治外感热病,肺胃津伤,不能达热外出,发热不退,烦渴者。
-
法炼石灰散
别名:地黄散处方:地松、地黄苗、青蒿、苍耳苗,赤芍药5两(捣研,入少许水,浓换取汁),石灰3升(新者),生艾汁3合,黄丹2两半(后入)。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石灰散”。赤芍气味苦平,入足厥明,能行血中之滞,石灰气味辛温,入足厥阴,能疗金疮止血杀虫;生艾气味苦温,入足太阴、少阴、厥阴;
-
傅延年酒
处方:菊花、枸杞(取子)、肉苁蓉(酒浸,焙)、巴戟天(去心)各等分。功能主治:利血气,耐老轻身,明目安神,养志,补劳伤。主风寒湿痹,大风血癞,寒热邪气,阴痛余沥,梦泄失精,女子血衰,容色枯瘁,崩漏赤白,乏气百损。用法用量:温饮1杯,早、晚、日中三饮勿醉。摘录:《元和纪用经》
-
化痰生津噙化丸
处方:五倍子(拣粗大者)。制法:安大钵头内,用煮糯米粥汤浸,盖好,安静处,7日后常看,待发芽金黄色,又出黑毛,然后将箸试之,若透,内无硬,即收入粗瓦钵中擂如酱,连钵日中晒,至上皮干了,又擂匀,又晒;晒至可丸,方丸如弹子大,晒干收用。功能主治:生津化痰。注意:不治阴虚痰火。
-
还睛菩萨水
处方:草龙胆1钱,槐角(洗,切碎)1钱,雪水少许,生珍珠27粒(别研,为细末),白沙蜜少许,竹上露水少许(须用天水,时以瓷器内服)。功能主治:青盲。用法用量:每日日中时用新笔抄如米粒大,以新汲水蘸湿,点入眼中,闭眼,俟药行泪出方醒,连使2次。摘录:《普济方》卷八十三
-
黄环丸
处方:黄环5两,琥珀(研)3两,丹砂(研)2两,生银(水磨细)2两,龙胆2两,白颈蚯蚓(微炒)1两,玄参(去心)1两,大黄(锉,炒)1两,(艹闾)茹1两。功能主治:邪气鬼魅,脉见人迎气口时大时小。用法用量:每服10丸,稍加至20丸,鸡鸣及日中时用温麝香酒送下,以知为度。摘录:《圣济总录》卷一○○
-
建脾汤
《鸡峰》卷十二:建脾汤:别名:健脾汤处方:生姜1斤(切片,青盐3两,研拌1宿,焙干),草豆蔻2两,大麦糵2两,陈橘皮2两,甘草1两。摘录:《鸡峰》卷十二《医方类聚》卷一九八引《吴氏集验方》:建脾汤:处方:茴香2两(别炒),粉草4两(锉),白盐6两(炒),高良姜4两(水煮20-30沸,控干,切作片子,以麻油炒)。
-
金不换内消丸
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一切积聚,气蛊,胸膈膨胀,肚腹满闷,心紧束。用法用量:每服50丸,临卧或日中,不拘时候,好酒、茶清、盐汤任下1-2服,便觉腹中宽快,并无泄泻之患。注意:妊娠禁服。摘录:《医统》卷三十三引《医林》
-
良姜散
《杨氏家藏方》卷五:良姜散:处方:高良姜1斤(用好油熬热,旋下,渫令赤色,用麸皮揩去油,锉细),丁香3两,甘草3两(炙赤色,锉),人参(去芦头)2两半,胡椒1两,荜茇半两。主中脘不快。摘录:《全生指迷方》卷三《鸡峰》卷二十:组成:良姜、干姜各等分,续随子。附注: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 高良姜散。
-
辛乌散
功能主治:治喉风,颈项及口外红肿,亦治牙床浮肿。摘录:《重楼玉钥》卷上《玉钥》卷上:别名:角药组成:赤芍梢1两,草乌1两,桔梗5钱,荆芥穗5钱,甘草5钱,柴胡3钱,赤小豆6钱,连翘5钱,细辛5钱,紫荆皮1两,皂角5钱,小生地5钱。凡颈项及口外红肿,即以角药敷之;附注:《卫生鸿宝》有茜草根、石菖蒲。
-
朱砂丹
处方:辰砂(水飞极细)石膏(烧赤,地内出火毒,取末)白附子(炮)各30克生脑子1.5克制法:上为细末,粟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主治:小儿急慢惊风,夜啼,虚积痰毒。《幼幼新书》卷八引丁时发方:组成:朱砂1分,铁粉1分,干蝎1分,天麻1分(酒浸),半夏1分(汤浸10遍,炮,焙干),白姜1分,白附子1分,金箔14片。
-
太仓散
《普济方》卷三十六:组成:仓米或白米。主治:胃反,及膈气不下食。用法用量:每服水煎1撮,和汁饮之,即时便下。制备方法:日西时于日下水微拌湿,便在日中晒干,纸袋盛挂通风处。
-
无上光明丹
《墨宝斋集验方》卷上:组成:鹰爪黄连1两5钱(毛多者为上,连毛洗去泥土净,先用铁杵杵碎,借铁气令细毛入水不浮上,磨,并粗渣俱为细末,取净末)1两,玄明粉(上白净者)1两6钱(若倒毛流泪烂皮,火赤风眼,外加5钱),苏薄荷(金钱者佳)春分至秋分用4分,秋分至春分用6分。用药禁忌:洗药时,最忌酒与豆腐;
-
仙螺胶
《风劳臌膈四大证治》:组成:大田螺49枚。制备方法:洗净,再以清水养去泥土,倒覆盆内,1宿,次将净川连2两,切片,煎浓汁熬膏1小杯,然后将螺仰置盆内,日中晒干,候靥开,挑入连胶1匙,过1夕,螺化为汁,取螺汁,再用柏叶汁、韭根汁、人乳、牛乳、羊乳、猪乳各1杯,炼蜜1两,入真金1块,砂铫熬成膏,瓷器收藏。
-
玉霜丸
常服补真气,壮阳道。主治:真气虚惫,下焦伤竭,脐腹弦急,腰脚软痛,精神困倦,面色枯槁,或亡血盗汗,遗沥失精,大便自利,小便滑数,肌肉消瘦,阳事不举。《普济方》卷三八七引《全婴方》:组成:粉霜半两,半夏(姜汁浸1宿)1两。主治:小儿咳嗽涎盛,咽喉不利。又取2茎,依前搅7次了,将出药趁软作条子收。
-
芎煮散
《传家秘宝》卷三:组成:芎1两,川羌活1两,关白芷(炒)1两,甘草(炮)1两,干姜(炮)半两,旋覆花半两,吴茱萸(炒)半两。主治:三焦营卫气失度不和,泻血疼痛,服肠风药无效。用法用量:每服2分,加生姜半分,大枣1个,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空心、日中、临卧各1次。制备方法:上为散。
-
神仙中品黄龙丹
《圣济总录》卷二○○:方名:神仙中品黄龙丹组成:赤石脂10两,黄牛乳汁3升,乳香(通明者)1斤,白砂蜜1斤,甘草3两(末),白粳米3斗5升(分作5次炊药,以熟为度)。功效:延年益寿,使四气调和,经络无滞,脏腑通快,精神清爽,除一切风劳气冷大病。
-
神仙玉粉丹
《幼幼新书》卷二十八引《张氏家传》:方名:神仙玉粉丹组成:精明舶上硫黄1斤(去砂石尽)。主治:小儿、成人冷积暴泻。又换猪肚、桑白皮,过三伏时,不换白皮,只换猪肚,共煮七伏时,水耗以热汤添,不得用冷水,候满七伏时取出,用温水淘净,研至细,候烈日日中晒极热,再研,煮糯米粉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神效金髓丹
《圣惠》卷二十八:方名:神效金髓丹组成:吴茱萸3斤。主治:冷劳及冷气诸疾。制备方法:以新水掏一百遍,日中晒干,以浓酒5升煮茱萸,以酒尽为度。以炭火烧地令赤,以酒2升淋地,将茱萸摊在地上,以盆合之,以灰四面焙之,勿令泄气,1宿取出,以文火炒令干,捣罗为末,以醋煮枣肉和研为丸,如绿豆大。
-
香甲丸
《幼幼新书》卷二十六引《庄氏家传》:方名:香甲丸组成:木香1分,鳖甲(去裙襕,醋炙)半两,槟榔半两,使君子(用肉)半两,柴胡(去芦)半两,黄连(去须)半两。主治:小儿疳积。主治:男子、妇人、童男、室女气血虚疏,肌肤消瘦,百节痛,潮作温,五心烦热,四肢逆冷,不思饮食,中满气滞,妇人经血凝涩。米饮亦得。
-
真阴丹
《慎斋遗书》卷五:方名:真阴丹组成:红铅。主治:阴阳脱。用法用量:用初经红铅,先以水浸3宿,以土丸之,入火炮之,久则色白;用文武火炼3日夜,复以水浸之,夜露3宿,再以火炼,则紫色;现日中晒之,又火炼3昼夜,则黄色如珠。凡炼此丹,白则秽尽,黄则毒尽,所谓九还成丹。乃天地之真元,阴中之至阳也。
-
秘传六和丸
《寿亲养老》卷二:方名:秘传六和丸组成:熟地黄10两,破故纸10两,菟丝子10两,白茯苓(去黑皮,晒)10两,山药10两(晒干),胡桃50颗(须用赣州信封产者佳)。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温酒盐汤送下。次早饭甑上蒸,日中晒干,九浸九蒸九晒,候十分干;次用胡桃研烂,和5味令匀,用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女萎丸
《千金》卷十五:方名:女萎丸别名:云实丸组成:女萎3分,乌头4分,桂心4分,黄连2分,云实2分,藜芦3分,代赭1分。《圣济总录》卷七十六:方名:女萎丸组成:女萎1两,半夏1两(汤洗7遍,焙),藜芦(去芦头)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主治:脓血下痢不禁。制备方法:上为末,陈醋煮沸,和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
小车螯散
《普济方》卷二八四:方名:小车螯散组成:车螯、轻粉、甘草、大黄各等分。用法用量:用栝楼1个,酒1碗同煎,空心调下前药。功效:内消痈疽,取下恶毒。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生甘草末1钱,轻粉1字,用瓜蒌1枚,灯心30茎,分2次煎酒,乘热调下,五更温服,天明又服。日中大便下黑苔恶物。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愈风丸
制备方法: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杨氏家藏方》卷二:方名:愈风丸组成:天麻(去苗)1两,白附子(炮)1两,羌活(去芦头)1两,天南星(炮)1两,川芎1两,细辛(去叶土)1两,香白芷1两,槟榔子1两,白蒺藜(微炒,去刺)2钱半,肉桂(去粗皮)7钱半,半夏(汤洗7次)7钱半,陈橘皮(去白)7钱半。
-
五方丸
《医述》卷八:方名:五方丸组成:青黛5钱,辰砂1钱,桂心5钱,白矾5钱,白芷3钱,巴霜3钱,黑附子3钱,麝香1钱,硫黄5钱,雄黄3钱。功效:截疟。主治:疟来多发,邪势已衰。制备方法:上各为末,粽捣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日中晒干。
-
子夜
子夜即午夜。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寅时称平旦;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酉时称日入;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中国药学会
全国医院药剂科主任年会全国医院药剂科主任年会是每年召开一次的重大活动。临床药师高级研讨互动班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临床药学工作已开展多年的经验,研究疾病与药物治疗的关系,研讨药物治疗与临床实验室数据之间的关联,掌握临床疾病诊治与药物治疗服务方案与药历原则的制定。
-
三阳经疟
概述:三阳经疟为病证名,即指疟疾之发于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经者。《类证治裁·阴疟》认为:“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治用羌活黄芩汤、柴胡汤、麻黄黄芩汤等。
-
日入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寅时称平旦;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庚辛
庚辛天干纪日中的庚日和辛日。庚辛属金,在季为秋,与肺和大肠相应,故手太阴、阳明主庚辛日。《素问·脏气法时论》:“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
-
眸子
眸子人体部位名。即瞳子、瞳仁。《灵枢·刺节真邪》:“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按:“中其眸子”形容针刺感应可从听宫穴扩散到眼睛,不是真刺眼球。)
-
陇
陇①高丘,隆起。《素问·离合真邪论》:“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②并陇,隆盛。《灵枢·营卫生会》:“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