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偃卧
偃卧即仰卧。《灵枢·刺节真邪》:“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夹按颈动脉。”
-
心脏中风
心脏中风为病证名。泛指风邪中于心而发生的证候。《太平圣惠方·治心脏中风诸方》:“夫体虚之人,腠理疏泄,风邪外伤,搏于血脉。入于手少阴之经,则心神颠倒,言语謇涩,舌强口干,面赤头痛,翕翕发热,胸背拘急,手心热盛,但多偃卧,不得倾侧,忪悸汗出,恍惚不安,此皆风邪伤于心经,致有斯候,故曰心中风也。”
-
心中风
指风邪入中于心经而致的病证。《太平圣惠方·治心脏中风诸方》:“夫体虚之人,腠理疏泄,风邪外伤,搏于血脉。入于手少阴之经,则心神颠倒,言语謇涩,舌强口干,面赤头痛,翕翕发热,胸背拘急,手心热盛,但多偃卧,不得倾侧,忪悸汗出,恍惚不安,此皆风邪伤于心经,致有斯候,故曰心中风也。”
-
繁缕属
中文名繁缕属拼音名fanlvshu拉丁名Stellaria中国植物志26:93描述StellariaL.繁缕属,石竹科,120种,广布于全球,我国约57种,各省均产之。蒴果球形或长椭圆形,裂至中部以下或裂至基部成与花柱同数、先端常再2裂的果爿,有种子多颗。
-
偃
偃①仰,仰卧。《说文》段注:“凡仰仆曰偃,引申为凡仰之称。”《素问·评热病论》:“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另见“偃卧”。②泛指倒状。引申为凋萎、凋零。《素问·五常政大论》:“长川草偃,柔叶呈阴。”
-
牵法
牵法推拿手法名。即拉法。《世医得效方》:“理腰痛,病人正东坐,收手抱心,一人于前据蹑其两膝,一人后捧其头,徐牵令偃卧,头到地,三起三卧便差。”参见拉法条。
-
锯锯藤
《*辞典》:锯锯藤: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拼音名:J J T nɡ别名:猪殃殃,桑恣噶尔布(藏名)。来源:为茜草科植物锯锯藤的全草。洗净,切段,晒干。偃卧或稍斜举。生境分布:生于田野、林旁、路边。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利尿止血。附方:①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阑尾炎,尿血:锯锯藤三至五钱。
-
醒脾汤
《金鉴》卷五十一:方名:醒脾汤组成:人参、白术(土炒)、茯苓、天麻、半夏(姜制)、橘红、全蝎(去毒)、僵蚕(炒)、甘草(炙)、木香、仓米、胆南星。如小便不通,加大腹皮。《普济方》卷三九五:方名:醒脾汤组成:人参、白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炒)、白附子、藿香、白僵蚕、甘草、升麻、酸枣仁各等分。
-
射干丸
《外台》卷十八引《广济方》:方名:射干丸组成:射干6分,昆布8分(洗),通草4分,犀角6分(屑),杏仁1分(去皮尖,熬),汉防己8分,茯苓6分,青木香8分,旋覆花4分,白头翁4分,独活6分,葶苈子8分(熬)。主治:肾虚风,脚气冲心,疝气下坠,小便数,膝冷腰疼,时时心闷,气急欲绝,四肢无力。
-
独活细辛散
别名:独活散处方:独活1钱,细辛1钱,附子(炮,去皮脐)1钱,甘菊花1钱,麻黄(去芦)1钱,白芷1钱,五味子(杵,炒)1钱,紫菀茸1钱,赤茯苓1钱,肉桂1钱,白术1钱,川芎1钱,桑白皮1钱,杏仁(麸炒,去皮)1钱,防风1钱,甘草(炙)半钱。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校注妇人良方》卷三
-
耳稃草属
中文名耳稃草属拼音名erfucaoshu拉丁名Garnotia中国植物志10(1):135属下物种斑毛耳稃草、丛茎耳稃草、脆枝耳稃草、大耳稃草、大穗耳稃草、耳稃草、耳稃草(原变种)、海南耳稃草、劲直耳稃草、拟海南耳稃草、锐颖葛氏草、三芒耳稃草、三芒耳稃草(原变种)、无芒耳稃草、细弱耳稃草、纤毛耳稃草、纤毛耳稃草(原变种)、偃卧耳稃
-
闭息
闭息为气功术语。主要是指练习停闭呼吸的耐久力。《养性延命录》:“正偃卧,瞑目握固,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气而出。”亦即在入静基础上,通过调息,减息,以至无息。无息,不是完全停止呼吸,而是在极度缓慢的呼吸状态中,自己并不意识到呼吸的存在。
-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气功导引专著。《诸病源候论》在所论的绝大部分证候之后,均附有相应的气功导引治疗方法,共计260余条,可说是隋以前医疗气功导引法的一次总结。这些功法丰富多采,以姿势来说,有偃卧、侧卧、端坐、跪坐、踞坐、蹲坐、舒足坐等;以炼意来说,有内视丹田,存守五脏,存念引气等;
-
卷法
卷法推拿手法名。《灵枢·刺节真邪》:“大热偏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详捏法条。
-
肺中风
风邪中于肺经所致的病证。又名肺脏中风。证见口燥、胸满、气喘、身运不能自主、昏冒、汗出、肿胀等。《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肺中风,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